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故事 >> 历史故事 >> 正文
董永传说的准确性
最新热门    
 
准确探知地震:张衡的另类“屠龙术”

时间:2010-4-29 10:48:33  来源:不详
折,也正是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张衡更加孜孜不倦、将势就势,利用太史令之职继续进行天文学研究。



  东汉时期,我国中原一带经常发生地

震,据史书记载,从公元92年到139年,京城洛阳等地先后发生过20次地震,其中6次是破坏性较大的地震。张衡目睹地震后的惨状,痛心不已,在完成太史令的本职工作之余,他还收集各地的地震情况,记录各地震情,以便能及时掌握全国各地的地震情况,并立志研制出能够预测地震的仪器,解救黎民于水火。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反复的试验,张衡终于于阳嘉元年(132年)制成了当时世界上第一架观测和记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



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形似酒樽”,上有隆起的圆盖,仪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龟、鸟、兽等图形。仪器的内部中央立着一根铜质“都柱”,柱旁有八条通道,称为“八道”,道中安有“牙机”。仪体外部周围铸有八条龙,头朝下,尾朝上,按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布列。龙头和内部通道中的发动机关相连,每个龙头嘴里都衔有一个铜球。对着龙头,八个蟾蜍蹲在地上,个个仰头张嘴,准备承接铜球。当某个地方发生地震时,地动仪内部的“都柱”就发生倾斜,触动牙机,使发生地震方向的龙头张开嘴,吐出铜球,球落到铜蟾蜍的嘴里,发出

很大的声响。



  地动仪研制出来以后,张衡将其安置在都城洛阳,起初满朝文武都不相信这台地动仪能够测出地震的方向,并对张衡处处诘难非议,直至和顺三年准确测出了陇西约里氏6.5级的地震后,朝野上下才“众服其妙”。



  一些科技史著作声称,张衡制造的候风地动仪比西方第一台地震仪(意大利人路吉·帕米里制造于1856年)早了1700多年。但是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没有能够流传下来,史书中对它的记录仅见于西晋范晔所著的《后汉书·张衡传》中短短的196个字,于是张衡的地动仪成了千古不解的谜团,我们今天看到的地动仪是考古学家王振铎多年考证研究后于1951年制作的仿制品。



  那么,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真的可以预测地震吗?它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呢?

首先,候风地动仪绝不是地震预测仪。它只有在地震发生之后才起作用,只不过能比驿卒更早地通知京城的人,古人于是就认为它能够预测地震。



  其次,根据地震波的传播机理

,候风地动仪是不太可能做到“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地震发生时,从震源会发出两种波:一种是纵波(又称P波),它引起的物体震动方向和波的前进方向一致;另一种叫横波(S波),它引起的物体震动方向和波的前进方向垂直。纵波的速度比横波快,因此最先到达地面,形成地震波中的初波。据初波的震动方向就可以知道震源方向。但初波非常微弱,因为它只是从震源直直地向着地震波接收处地面传播而来的P波,而这部分P波携带的能量只占地震波全部能量的一小部分。如果候风地动仪能敏感到对“第一哨”初波就做出响应,那么有许多别的和地震无关的震动,比如在它附近跺脚,便能引起它的反应,从而让人误把许多不是地震的震动也当成是地震。但如果要让候风地动仪保持一定的“迟钝”性,它又有可能无法“感觉”到地震的初波,直到之后的各种波陆续传来时才被“惊醒”,可是这些迟来的波的震动方向已经完全不能代表震源的方向了。



  更何况,记录一次地震必须有三个要素:发震时刻、震中位置和震级(地震强度)。候风地动仪只能记录震中方向。几台地动仪“联网”也可测出震中位置,但它却无法记录发震时刻,更无法记录震级。因此

,从现代地震学的角度来看,候风地动仪并不能预测地震,因为直到现在地震预测仍是全球性的难题。但是,据学者考证,张衡在当时已经利用了力学上的惯性原理,同时他对地震波的传播和方向性也有所了解。所以在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这些成就在当时来说是十分了不起的,张衡的这一伟大发明确属难能可贵,也足以奠定了他“科圣”的历史地位。



  那么,张衡为何能在当时落后的条件下做出如此出色的科学成就?

这和他一贯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和迷信思想的个性是密不可分的。东汉初年,谶纬迷信已闹得乌烟瘴气,一般学者大谈“谶纬图录”,鬼话连篇,借以谋求富贵。当时地震频发,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