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故事 >> 历史故事 >> 正文
董永传说的准确性
最新热门    
 
准确探知地震:张衡的另类“屠龙术”

时间:2010-4-29 10:48:33  来源:不详
们对地震这种自然现象是无法理解的,于是只好将之归为天意。如公元92年那次地震,在《后汉书·五行志》中有一段,把地动山摇之因归咎于“窦太后摄政,兄窦宪专权,将以是受祸也”的记载。朝廷上的一些达官贵人认为地震是天意,想知“龙王”动向是痴心妄想,但张衡不相信这一套,他认为地震是一种不受任何人旨意影响的自然现象,于是决心造仪器,用人的力量来测定地震。


  公元133年,张衡特别上奏章揭露图谶的虚妄,明确提出反对图谶、禁绝图谶的主张。充满神学迷信内容的谶纬是东汉王朝的国典,如果有人反对图谶,也就等于说反对汉朝的皇权,就会被统治者认为是“非圣天法”,就会遭到压制和迫害。在如此的社会背景之下,想革故出新,张衡的仕途顺遂梦注定只能是空中楼阁。



  张衡以科学上的成就而名垂史册,但是他彼时的身份却应该是为民请命,为万世开太平的一介官员,但他“聊朝隐乎柱史”,单单致力于科学这一“屠龙”末学,如此作为,张衡是不是真有点舍本逐末、不务正业了呢?



  其实,张衡“聊朝隐乎柱史”的真正目的还在于“且韫椟以待价”(《应间》),所以他在履职太史、潜心候风地动仪之时,仍不忘政治上的进取。这期间他曾多次上书:做《应间》的同时,即上《顺帝封事》,永建五年(130年)上《陈事疏》;阳嘉元年上《论贡举疏》、《请禁绝图谶疏》,二年上《京师地震对策》、《论举考廉疏》。这些策疏大都言辞犀利,用语直率,有时甚至直接批评皇帝。大概是张衡这些切直无掩的疏谏终于使顺帝发现了这个多年

滞留史官的张衡颇具政治才能,于是将他提升为侍中,其职能是“掌侍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即做皇帝的高级顾问。



  有一次,顺帝问张衡,当今天下人最痛恨的是谁?宦官们怕张衡说出自己,都用眼睛瞪着他,张衡只好“诡对而出”,但宦官“恐终其为患,遂共谗之”(《后汉书·张衡传》)。这个事情对张衡震动很大,也使他左右为难:任凭宦奸为非作歹却只能缄默不语、志意相左;我行我素,又难免有危险加身。



  在这人生的十字路口,张衡需要求得心理平衡,找到继续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思玄赋》就是他内心从矛盾—平衡—选择—再到新的平衡的真实展现。他在赋中既抨击了“珍萧艾于重笥兮,谓惠芷之不香”的反常世道,也抒发了“奋余荣而莫见兮,播余香而莫闻”的深沉浩叹,同时也表现了“恫后辰而无及”这生不逢时的苦闷,而且还露出了“畏立辟以危身”的危惧心理。他希冀进取,现实不允许;消极自沉,有悖于心志。痛苦至极,他曾想学仙远遁,然而强烈的入世精神又把他拉回现实。他也曾一度求之于命运,但命运只能帮人解脱,却不能助人重振自我。然而,自我实现理想

的执着追求终于使他对传统命运观进行了积极的改造,从中找到了新的精神支柱。他认为命运虽然难知,但命运却统属于天,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只要自己处义行仁,必不会有灾祸加身。消极的宿命论在张衡那里变成了积极的有命论,“苟中情之端直兮,莫吾知而不恧”。他实现了新的心理平衡,决心“共夙昔而不贰兮,固终始之所服也”,以循道为务,决不向现实妥协,这成为他晚年立身处世的指导思想。



  永和元年(136年),张衡出任河间相。这时的河间王是章帝的孙子刘政,他骄奢无束,不遵典宪,且河南又多豪强,共为不轨,是个很难治理的地方。张衡所以被委任此相,可能是朝中权贵怕他留朝于己不利,企图借此置张衡于死地。但是张衡已经在心理上体认到惩办豪强上符天理,中遵典宪,下合人情,定会得到上天的福佑。因而他把这最后的从政理民当作实现政治理想的大好时机,“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后汉书·张衡传》),成为一个政治家。三年后他请求致仕,但未获恩准,被“征拜尚书”,当年,这位62岁的老人寿终于任上。



  带着对仕途的疲惫,带着对故土、对科学未完的眷恋,这位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科学家走了,逝者如斯,留给我们的是他的科学精神,即不屈的追寻,追寻人对自然的超越和主宰,让人类从此不再受灾难牵连,让世界从此太平安享。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