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故事 >> 历史故事 >> 正文
历史巧合:和绅绝命诗预
清末四大奇案:慈禧为名
历史上真实的荣寿公主:
慈禧是晚清封建统治的代
自古帝王多好色:揭秘慈
晚清专权者慈禧心狠手辣
最奢华的洗澡:慈禧太后
慈禧有多少种残忍的杀人
慈禧太后48岁怀孕是真是
慈禧太后死后被盗墓者撕
最新热门    
 
慈禧遗言:以后勿使妇人干政须严加限制

时间:2010-4-30 12:23:04  来源:不详

既然才干能力并不是两人治国差异的关键,那么是否因为慈禧被过多的权欲支配,贪图过多的权力和享受,才导致一叶障目、贻误国家?



在中国近代史上,慈禧太后一直以权欲熏心、穷奢极欲的形象骂名不绝。著名作家唐德刚甚至这样认为:“西太后原是个阴险狠毒,睚眦必报,狐狸其貌而虎狼其心的泼妇人。”



然而英国人濮兰德?白克好司在《慈禧外记》中说,象慈禧太后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能拿寻常的道德标准去评论。如果放眼与之同时代的人物,证以中国百姓之公论,则太后并非一残暴之君。他尤其提到一个有意思的观点:“不独此也,即英国近世,以争国家权力之故,其杀人之手段,亦难言乎仁道也。”



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同一时期的维多利亚女王的所作所为,就会明白这是较为公允的说法。



维多利亚女王留给人们的似乎一直是温文尔雅的形象,和不计得失甘当幕后英雄的淡泊宁静。事实上大错特错。维多利亚其实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她有时温柔善良,有时却强硬冷酷;她有时顺应时代潮流,有

时却又顽固地与之对抗;她对内尽量保持慈善大度,对外却贪得无厌支持殖民扩张……特别有一有机会,她便会毫不犹豫地去维护、巩固甚至企图扩大自己的王权,加强王权的专制。这时她便会把自由、民主、和谐这些名词抛到一边,而暴露出固执、任性、自私的一面。



作为英国的女王,在国内政治斗争中保持中立原本是应有之义。但几乎没有哪一位大臣敢斗胆谏要求她这么做。19世纪50年代后,随着英国两党制的成熟,党派斗争越来越激烈,没有哪位政治家不想拉拢君主而获得政治上的支持。即位初年,维多利亚女王就积极参与朝政,和首相墨尔本子爵拉姆(1779~1848)配合默契,倾向于辉格党人,与托利党人格格不入。1846年以后,女王坚决反对外交大臣帕默斯顿的对外政策,逼使帕默斯顿辞职。这些斗争把她自私专横的一面暴露无遗。在位后期,她转向保守党并同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结为至交,积极支持他的殖民侵略政策。为了扩张领土,女王政府不惜使用一切手段。国际政治斗争的肮脏龌龊,使我们根本无法把这些手段和形容女王的“美丽、温柔、高贵”等美好的字眼联系起来。



这些手段是:阴谋、收买、强权、先下手为强、武力攻占。



它们很快就结出了累累“硕果”。1857年,英法两国争夺苏伊士运河的统治权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但是一场设计巧妙的阴谋使英国获得了苏伊士运河的控股权,法国只能自叹弗如,拱手相让;1858年,印度成为帝国王冠上的一颗闪亮的明珠。而维多利亚,一个远隔重洋的英国女王,竟然得意洋洋地做起了印度皇帝;即便是在她身患重病、奄奄一息的弥留之际,她最不放心的还是在南非进行殖民战争的侵略者们,她拖着病躯,用手势及书写的方式询问关于战争的一切细节……她作为大英帝国的君王的威仪获得了最充分的体现。



然而,1868年—1874年被维多利亚称为“骚乱不安”的五年。普法战争后,法国帝制的废除,共和国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英国国内激进的共和主义思想的发展,报刊上不断出现攻击王室、攻击君主政体的言论。作为君主制度的象征,女王成为各种自由主义激进分子攻击的鞭心,他们甚至提出了废除女王,成立工和国的要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本叫《她用此做什么》的小册子被印刷了上百万份到处流传。小册

子称女王每年有6万磅的年俸供其私用,而这一笔国会指定专用的钱被挪作它用,中饱了维多利亚的私囊。这种言论广泛流传,人们确信维多利亚女王侵吞了一笔数目可观的资产。有人公开宣称:“国君的礼仪职司实质上已经终止了!”言下之意就是要立即废除国王。



而自由党首相格拉斯顿的上台,更把脆弱的维多利亚逼向绝境之地。他居然准备接受查尔斯·狄尔克爵士入阁。这个家伙是个狂热的共和主义鼓吹者,他在英国要求废除君主政体,建立共和国,因为对王室的攻击他成为轰动全国的著名人物。女王怎么可能容忍这样一个反对自己的敌人进入内阁呢?而格拉斯顿也不愿意作出让步,双方僵持了近一个月。有人出来劝导女王说,如果她一意孤行,很可能会导致一场政局危机,而那时女王将成为全国舆论攻击的焦点。维多利亚这才不得不退让一步,只好讨价还价地对格拉斯顿说:“像狄尔克这样的人,只能从低级职位干起。”狄尔克最终只担任了外交大臣助理之职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