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故事 >> 历史故事 >> 正文
盘点中国古代100位名将
中国历史上最无厘头的皇
中国史上死得最搞笑的几
历史上的安史之乱是那个
中国历史上的乱世 春秋
中国唐朝有几位皇帝,分
中国古代史,藩镇割据是
中国古代六大酒局是都是
历史问题:洋务运动与戊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
最新热门    
 
中国历史上令人震颤的痴情皇后

时间:2010-5-19 10:58:07  来源:不详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一个情字,让世间多少男女为之陶醉,为之疯狂,也为之困扰。从小鹿撞胸的萌动,到两情相悦的欢畅;从辗转不眠的迷茫,到心如刀割的无助……情,简简单单一个字,却包涵了世间种种。“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情无处不在,却又似无处安置。它可以在空间无限度的蔓延,弥散在大自然的任何一个角落。又会在心灵的某处沉积变浓,拥挤到化解不开。让人如痴如醉,让人似傻如狂,凭添几许欢喜和忧愁。







历史走过5000年,期间向来不缺痴情种。大到皇宫之内,小到万家灯火,试问世间何处能无情!相较男人,女人的痴情,则又增加了几分柔美和凄凉。多少痴情的女人,营造了无数个感人的瞬间,演绎了无数个让人心痛的故事。但要说到历史上最痴情的女人,在路卫兵看来,唯明英宗的皇后钱氏莫属。我们可以舒缓一下思绪,试着穿越时空,追回到500多年前,目睹一下那场令人嘘叹的土木堡之变。这场改变明朝历史走向的大事件,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场金戈铁马的政治争斗。在它背后,还隐藏着一段让人心碎的痴情往事。







情之所至,伤心总是难免的,而情深情浅,伤心程度也不一样。史上或许还没有哪一个女人,能做到像钱皇后这样的伤心欲绝。据《明史》记载,听说老公被瓦剌军掳去,钱皇后“夜哀泣吁天”,可以想象,在宁静的夜晚,呼天而告,哭声如雷,是怎样一副撼人心魄的场景。而钱皇后“倦即卧地,损一股”,由于长期蜷跪在地,一条腿就此残废,痴情到自虐自残,让人为之动容。不仅如此,钱皇后日日哭号,夜夜垂泪,还“复损一目”,一只眼睛也给哭瞎了。情深至此,令人震颤。一边是战场的兵戈铁马,诠释生命的无常;一边是后宫的相思泪尽,演绎蚀骨的深情,生命与真情无奈的碰撞,同时达到了极限。



情是感人的,也是感性的,真情拒绝任何杂质。在路卫兵看来,人世间,或许也只有真情,是不需要要任何理由、任何修饰的。情也是相互的,情与情相互交融、碰撞,才能迸射出真爱的火花。也只有双方情感的不断累加,才会让爱得到无限的升华,达到真爱的极致。可以肯定,钱皇后如果只是一头热的单相思,情感绝然不会释放的如此彻底。英宗对钱皇后的感情到底怎样

的好,我没有搜集到相关的资料。但是,我们完全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一下英宗这个人,或许答案就在其中。



首先说,英宗不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也不是一个很成功的皇帝。他的治政功绩,或许只体现在他的仁义上。而他的仁,则又体现在对百姓的宽厚,对下属的仁慈上。他多次下诏减赋赈灾,体恤民情,致使“海内富庶,朝野清晏”,是对百姓的仁;他“罢宫妃殉葬”制度,是对臣子的仁。这些仁政措施,也充分体现出英宗人性上的良善,可以说,英宗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的皇帝。



不单如此,英宗还是位很有血性的皇帝。且不管胜败如何,土木堡之战,他敢于御驾亲征,首先就证明了他的铮铮铁骨和血性气节,我们完全可以可以想见,雄姿英发的英宗皇帝当时是如何的风采照人。世人多嫌英宗鲁莽,在路卫兵看来,是大错而特错了,不御驾亲征未必就会打赢不是?你可以说英宗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但绝不能否认他是一个有血性的汉子,单就只一点,就值得后人敬佩。



土木堡之变的原因,人们多归结在宦官王振身上。说“瓦剌贡使三千人,赏不

如例,遂构衅”,瓦剌对王振负责的赏赐一事不满而开战,很可笑。一个忠心耿耿的臣子,绝不会在乎主子赏赐的多少,那不过是蓄谋已久的迸发罢了。明朝的宦官专权,“始于王振,卒于魏忠贤”,而王振之宠,便是得益英宗。英宗打破了朱元璋“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遗训,开创了宠信宦官的先河。但此事不能怪在英宗一个人头上,从英宗的父亲神宗开始,便“设内书堂,选小内侍”,放松了对宦官的警惕,王振才得以做英宗伴读。



人们对宦官的误国往往深恶痛绝,这在感情上可以理解。但是,皇宫内的争权夺势本就司空见惯,不能以错对论之。英宗和王振自小相伴,感情自然甚笃,英宗“倾心向振,尝以先生呼之”,也在情理之中。彼时的英宗不过是个十几岁的孩子,搁现在,也就是个初中生,你让他深谙权谋之术,要求未免太高。况且,作为宦官的王振,未必就想着把国家搞乱,让蒙古人把英宗掳去,那样对他也没好处不是?我不想讨论明朝败亡的原因,那属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