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故事 >> 历史故事 >> 正文
大唐王玄策一人灭印度
日本“花木兰”竟是对外
比杨贵妃美丽却比武则天
何人埋葬了大唐帝国:“
大唐的开放:女道士宴会
大唐灭印度之战:古代愤
比杨贵妃美比武则天毒的
九女侍一夫:揭秘大唐宫
看看古代的退休制度:大
鼎盛的大唐王朝 首都长
最新热门    
 
大唐“花花公子”的千古绝唱

时间:2011-04-27 12:39:03  来源:不详
时有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出任过北海[注: 北海[广西],北海[俄罗斯],北海[大西洋],北海[北京]]大守,以留下名言“学我者死,似我者俗”而闻名后世。

由此看来,崔颢年轻时确实是一个爱赌嗜酒,行为轻薄,到处拈花惹草又屡次三番休妻的“花花公子”。

他尽管有文才,但也正如史书上所说的“有文无行”,早期的诗作多半就像“十五嫁王昌”那种轻薄尘下的艳情诗而已。

开元后期崔颢出使河东军幕。边塞艰苦的军旅生涯,终于一改其少年时的轻薄习气。而战争必然带来的死亡,又迫使他去直面人生的无常,并由此引发对生命的玄思。

从军期间的崔颢,诗风大变,写军旅

生活,写边地风光,“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河岳英灵集》)

天宝后仕途不顺与远离家园的落拓飘泊,更驱使步入中晚年的崔颢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反思和启悟。

正是带着这样一种心境,一生失意的崔颢登上中唐时的黄鹤楼,不禁百感交集,一气呵成七律《黄鹤楼》。

这首诗集登临、览胜、怀古及生命的玄思于一炉,由神话直面现实,由风景联想心景,纵横交织,气势恢宏,被后世誉为“千古绝唱”!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首《黄鹤楼》应该是金元至明清时期的版本,而唐宋及元初的版本,尤其是敦煌莫高窟[注: 莫高窟-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与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合称为中国四大石窟。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遗存中的《黄鹤楼》手抄本与之有几处出入。

崔颢原诗之尾联应该是:日暮乡关何处在,烟花江上使人愁。而并非大家[注: 大家:古代女子的尊称,(如:婆婆);犹巨室,古指卿大夫之家;后妃、近臣对皇帝的称呼,汉蔡邕《独断上》:“亲近侍从官称(天子)曰大家,百官小吏称曰天家”。]耳熟能详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其“乡关何处”又通常被人们解释为是作者在抒发自己的思乡情怀。说是那一天傍晚,苍烟落照,诗人站在黄鹤楼头,遥望着河南故里发出了“我的家乡到底在

哪儿”的感叹!

应该说,这样的一种解读只是读出了这句诗的表层意思。如果只是这样一种解释,表达出这样一种意境,那么这首《黄鹤楼》或许难以被推崇为唐朝“七律之首”。

施蛰存先生等认为,其尾联的深层次解释应该是:“我崔某人的生命快到了尽头,但生命之价值究竟何在?灵魂之归宿究竟何在?于是便望着江上如烟花之景致而深深惆怅。”

因而,“乡关何处”所喻意的是“生命之意义、灵魂之归宿”,“乡关”乃“生命之乡”、“灵魂之乡”。

从而写出了作者对自己在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无常中如何才能寻觅到生命之乡、灵魂之乡的玄思和探寻。

若与前述崔颢的人生经历联系起来,这种解读才真正抵达了《黄鹤楼》一诗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