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教案资料 >> 正文
2009年各地模拟试题精选
历史课堂生成需谨慎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文化专横与历史污秽——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1) ─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2) ─
欧洲历史格局变迁和欧盟
最新热门    
 
历史训练题“打假”例谈

时间:2009-6-1 18:48:59  来源:人教网(www.pep.com.cn)
    每年高考过后,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往往会用挑剔的目光去审视每一道高考试题,力图从中发现疵点。然而 ,我们平时所见到的训练题中,有更多遗憾。这其中,由于校对不细而出现的错别字、漏字、参考答案错误等 现象尚可理解、尚可纠正;但因命题者考虑欠周、设计失当而生产出的“假冒伪劣产品”就难辞其咎了。高中 历史教师,尤其是担任高三毕业班历史教学工作的教师,要学会用科学的“火眼金睛”加以鉴别辨析,不遗余 力地坚决“打假”。笔者经过辨析,将其特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缺乏科学性
    有一些训练题,命题者只以教科书或教学参考书作为题目设计评判标准,致使题目出现低层次的知识性错 误。如:
    例1 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的军队中,不包括 A.湘南工农武装 B.南昌起义部队 C.秋收起义部队 D.广州起义部队 (原参考答案是D)
    此题显然仅据教科书望文生义而作,题目无答案。稍有常识的人知道,1927年12月广州起义失败后,撤出 广州的部队除大部分与广东、广西的农民武装会合之外,还有一小部分部队在湖南韶关附近与朱德、陈毅率领 的南昌起义部队会合。之后他们又与湘南工农武装经湘南起义上了井冈山,与毛泽东等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 师。所以,此题中四支部队均属井冈山会师的队伍。此题知识性错误告诉我们,拟题首先要保证科学性。又如 :
    例2 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的不同点是 A.实行王位世袭制 B.盛行分封制 C.强化国家机器 D.压迫 奴隶和贫民 (原参考答案是B)
    此题也是科学性欠缺的典型。因为《史记·殷本纪》曾载:“商子孙分封,以国为姓”。可见,商朝就推 行了分封制。西周分封制是在疆域扩大基础上对商朝分封制的承袭和发展。基于此,题目中没有符合题意的选 项。再如:
    例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军队是 A.南昌起义部队 B.工农革命军 C.黄埔军 校学生军 D.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原参考答案是A)
    此题也系望文生义之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军队是哪一支呢?当今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多倾向于1926 年北伐战争的先锋——叶挺独立团。《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郑德荣、朱阳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指 出:“这个团名义上隶属于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实际上是我党直接领导的最早的一支武装,是北伐军中觉悟最 高、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南昌起义虽然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 革命的开始,但南昌起义部队并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军队。故此题也无答案。类似于以上3例的题目还 有不少, 不胜枚举,表拟题的科学性亟待加强。
    二、无效干扰
    无效干扰是指拟题时,题目设计过于简单平直。特别是选择题,选项设计思维含量极低,使学生不加思考 唾手即得正确答案。如:
    例4 “自贡举行,学者知以摘经拟题为志, ……余者漫不加省。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 对。”这种现象是指 A.朝“焚书”、“坑儒” B.西汉“独尊儒术” C.战国“百家争鸣” D.明八股 取士 (原参考答案是D)
    此题虽然摘取史料、创设新情境,但由于材料基本无阅读阻碍,因此学生轻而易举就能选出正确答案。笔 者曾以此题作为检测题,结果学生正确率为100%,说明题目、选项的干扰性太弱,试题无区分度。 又如:
    例5 西方殖民者进入拉丁美洲后,对印第安人实行的政策是 A.种族歧视 B.种族分化 C.种族灭绝 D .种族隔离 (原参考答案是C)
    此题指向明确,选项设计从字数上看长短一致,符合试题编制准则,但A、B、D三项设计均不具备干扰性。 测试结果是学生全部选对, 试题区分度为零。
    例6 “安史之乱”的实质是 A.统治集团内部宫廷斗争 B. 地方割据势力同中央政府争夺最高统治权的 斗争 C.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D.少数民族分裂国家的叛乱 (原参考答案是B)
    此题选项设计考虑到了“统治集团内部”、“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夺权”、“分裂国家”等等因素, 然而A、C、D 作为选项干扰性太弱,起不到干扰作用。故此题难度值极低,区分度不理想。
    三、干扰过强
    这一特征表现为拟题有意无事生非,找一些偏而且难的非主体性知识设计题目,或者对题目所摘取的史料 生僻晦涩词句不作解释,或者题问选项措词深奥难懂而造成学生失误。如:
    例7 北都城的城市布局特点有 A.严格划分商业区和住宅区 B.三重城墙, 使城市作同心圆发展 C. 打破“市”、“坊”界限,全城皆市 D.一改方城传统,是不规则的矩形 (原参考答案是B、C、D)
    此题B、D两项虽然都是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布局特点,但渗透了专业性很强建筑学知识。由于是地区级模 拟考试试题,测试结果选对答案的学生多为差生,显然是“跟着感觉走”的产物。可见,B、D两项的干扰强度 过大,试题区分度为负数,考查无效。又如:
    例8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中国与欧洲的直接交往始于东汉 B.波斯是 朝丝绸销往欧洲的中转站 C.明朝时中国船队开始航达非洲 D.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原参考答案是B)
    此题系我市今年高三历史高考模拟试卷中的一道题,答案B 不容置疑,关键是C项为绝大多数考生所选。 当时有部分高三教师也一头雾水,经与命题者联系,方知C项重点词是“中国船队”。 宋代中国对外贸易已达 非洲,但以船队形式出航非洲始于郑和下西洋。如此拟题的确使许多学生掉进了命题者预设的“陷阱”,干扰 有效,但似乎脱离于考查检测的本质目的,犯了试题编制之大忌,应坚决避免。再如:
    例9 阅读孙中山1917年《就陆海军大帅职宣言》摘录:
    昔胡清失道,人心思汉,(孙文)与海内志士合谋征讨。武昌倡义,黄陂(黎元洪)实为主帅。江南方定 ,共和初造……文虽自退让,而推荐非人,终于反噬。南方涂炭,元勋杀戮,国会解散,恣睢五稔,僭号称帝 ,实赖西南豪杰出师致讨,兵未渡江,元凶殂殒。黄陂以副贰之位,依法继任。……徒以除恶未尽,权奸当道 ,帝孽纵而不治,元勋抑而不用,……侵《约法》宣战媾和之权,辱国会神圣立法之地。即被罢黜,嗾贼兴戎 ,以肇解散国会之祸;小丑乘之,应机复辟,国民根本,扫地无余。犹幸共和大义浃于人心,举国同声誓歼元 恶。……文虽衰老,犹当搴裳濡足,为士卒先,与天下共击废总统者。——引自《中国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 分》
    回答:①试对孙中山就职背景和原因加以概括提炼,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句)②上述材料反映了 孙中山的哪些进步性和局限性?
    〔原参考答案〕①武昌起义推翻清王朝;袁世凯窃取政权,革命失败;袁世凯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 ,加强独裁,复辟帝制;黎段之争,张勋乘机复辟,全国上下讨伐张勋。②材料中体现出孙中山为建立资产阶 级民主政治奋斗不息的斗争精神,但也体现了作为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家的缺陷。如:将辛亥革命的原因归为“ 胡清失道,人心思汉”,带有一定的民族偏见,认为黎元洪“实为主帅”,反映出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将斗争 的希望寄托于西南军阀身上;奋斗目标仍是被军阀践踏的不成样子的约法、国会,所以仍未能找到正确出路。
    此题信息量大、要求高,但对“恣睢五稔”,“嗾贼兴戎”,“搴裳濡足”等语未作说明,成为学生阅读 材料中的障碍,影响了学生连贯思维。笔者曾以未疏通、疏通,前后两次测试,后者结果明显好于前者。
    四、超本超纲
    这一作法是用学生没有掌握和不要求掌握的知识或者是严重游离于《历史科考试说明》和《中学历史教学 大纲》之外的内容来设计、拼凑试题。结果学生练得不明不白,错得窝窝囊囊,能力和基础知识皆无用武之地 ,考查也失去了实际意义。如:
    例10 依据历史背景,判断下列哪一情况在当时不可能出现? A.1943年英国在上海派驻领事 B. 左宗 棠利用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枪炮,痛击阿古柏侵略军 C.太平军在三河镇战役中缴获了湘军的一批由安庆军械 所制造的枪炮 D.1898年日本在杭州设工厂 (原参考答案是C)
    例11 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是本世纪历史发展最明显的特点之一”。本世 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经过了哪几次大的曲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曲折?它给我们提供了什么历 史启示?
    〔原参考答案〕经历了三次大曲折:①苏联自1917—1991年曲折发展;②4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东欧社会 主义国家的剧变;③1919—1943年的第三国际到1947—1956年的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再到60年代以来国际共 产主义运动大分裂(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原因:①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 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存在时间很短,缺乏基本经验,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②“二战”以来的社会主 义国家除东德外,都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或不够发达的条件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要赶上或超过 资本主义,决非短时期能达到的;③社会主义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它的巩固比任何革命都艰 巨、复杂,需要一个历史长过程才能走向成熟;④社会主义体系的诞生宣告了资本主义的敌视、遏制、围剿以 至颠覆。启示: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它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而只是苏联模式的受挫。它证明社会主 义革命和建设,应该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经过长期曲折斗争才能取胜。②国 际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尚处于初创时期,还需要通过不断地改革来逐步完善,已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一 定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和政策。
    上举两例,例10中的B项左宗棠痛击阿古柏、收复新疆,例11 中的第一问答案中第三国际解散时间、共产 党工人党情报局、60年代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分裂等知识,均超出了《历史科考试说明》和《中学历史教 学大纲》的知识范围。学生练这样的题目,仍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与其如此苛求学生,还不如选择一些 能培养能力、提高技巧的题目来得实在。
    五、指向不明
    这种特征的题目设计通常表现为题问设计与题目参考答案不相符合,或者题问设计欠严谨,容易产生歧义 。学生练习这类题目之后仍是云里雾里,不明其详。如:
    例1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是A.莫斯科保卫战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中途岛海战 D.阿拉曼战 役 (原参考答案是B)
    此题是设计欠严谨、指向模糊的典型。题中的B、C、D 三项分别是二战、太平洋战场、非洲战场的转折点 ,均为“重要转折”,虽然B 项是整个二战也是欧洲、苏德战场的转折点。
    例13 清人赵翼说:“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军机处有廷寄 谕旨,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呈后撰拟进呈;发出,即封入纸函……。”阅后回答清代军机 处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何特点?它成立初期有何作用?
    〔原参考答案〕形成:雍正年间,因与准噶尔部贵族和大小和卓叛乱分子作战,为了紧急处理西北军务。 防止泄密,开始在隆宗门内设置军需房,由内阁中挑选谨慎可靠的中书到军需房内办理机密事务。起初,军机 处只是议论军事,后来职权扩大,负责处理一切重大军政事务。如升降文武官吏,审理重大案件,制定大典礼 节,考查兵马钱粮,备皇帝顾问,拟写谕旨等军国大事,几乎无所不管。自此以后,“威命所寄,不在内阁而 在军机”。
    特点:与明代内阁制比较,军机处有“勤”、“速”、“密”三个特点。因为军机处经常在皇帝周围,一 切直接听命于皇帝,皇帝每天决定了的事,由军机处拟定谕旨,或由内阁向中外发布出去(明发);或由军机 处密封后,经驿马直接送给外省官吏(廷寄),用极为迅速的方法送交内外官吏员执行。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 ,太监不能在旁,部院大臣也不能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私自交接外住官员。就一般情况来说,机密是不 易泄漏的。
    作用:军机处是雍正帝以后,清王朝的最高中枢机构,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产物。它的形 成,使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加强封建中央集权方面,它成立的初期是起过一定 作用的,因此得以保持到清末,最后为内阁总理大臣代替。
    此题参考答案中的“特点”是与明代内阁制比较而来,而题问未作要求,答案与题问不相吻合。如将第二 问改为“它与明代内阁制相比有何特点?”题问的指向就明确了。当然此题中的第一、二问的参考答案也有超 纲超本的内容,在此顺作说明,不再细表。
    六、失之惟一
    顾名思义,这一特征就是命题者对题目答案设计不科学、主现臆断、强调惟一性,而实际上答案之外可以 推敲的东西还很多,不能令人信服。如:
    例14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实质是 A.对封建王朝的愚忠和维护 B.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肯定与仿效
    C.对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 D.树立起了崭新的爱国主义旗帜 (原参考答案是C)
    例15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军事策略上的失误 B.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C.旧式农民起 义的局限性 D.革命纲领不够科学 (原参考答案是D)
    例16 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什么条件? A.劳动力 B.市场 C.技术 D.资本 (原参考答案是A)
    以上三例中,例14“师夷长技以夷”的内容是学习外国先进的科技,用以抵御外来的侵略,从实质上看, A、B、C、D四项均可解释,故我认为四项都可选。例15是一道流传很广的题目,在很多的资料中都可见到,题 目涉及到史学观问题;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教科书列举了史学界的三种观点,即1.太平天国是单纯的、 旧式农民战争;2.太平天国是市民或资产阶级性质的农民革命;3.太平天国是“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农民战争 ”,“已经不是单纯的、旧式农民战争了”。如果采用第一种观点,题目C项是正确的;如果采用第三项观点, 选D项不够准确,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农民阶级时代和阶级局限性使然,而革命纲领不够科 学是由它决定的,选D项非常牵强, 易产生误导,所以此题不宜作训练题。例16答案缺乏惟一性,据刘宗绪教 授主编的《世界近代史》说:“(圈地运动)不仅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需的粮食和原料,造就了一支自由劳动 力大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而且为工业革命积累了雄厚的资本,按马克思的统计,19世纪初全国总资本中有一 半来自土地。”由此可见,A、B、D项都可选。又如:
    例17 有人说:“美国经济的发展得益于两次社会革命、两次科技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你赞成这一观 点吗?试结合史实加以论证。
    〔原参考答案〕赞成。①两次社会革命是指美国历史上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这两次资产阶级革命。1775 —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摧毁了英国的殖民枷锁,为美国资本主义开辟了发展道路。1861—1865年的美国内战 取消了黑人奴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使美国的经济在19世纪后半期迅速赶上和超过英 法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②两次科技革命是指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美国涌现了爱迪生 、福特和莱特兄弟、贝尔等著名人物。美国新兴工业的垄断组织发展迅速,到1894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 世界第一位。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美国保持了科技大国的地位。③两次世界大战是指一战和二战。一战期间,美 国一方面供给欧洲各交战国以武器和粮食,另一方面又取代欧洲列强成为落后国家工业品的供应者。因此工业 突飞猛进,海外贸易激增,战后美国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 通过倾销军火、物资发了横财,战后初期美国工业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1/2强。所以上述观点是正确的 。
    此题仅提供“赞成”一个观点显然有主观武断之嫌,题目完全可以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思维个性的角度设 计参考答案,可以分为“赞成”、“不完全赞成”和“不赞成”三种情况。目前,历史高考试题尤其是主观性 试题越来越重视对考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考查,尽可能为考生思维个性的张扬提供空间,不单纯从求同思维设计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之后都规定“超出参考答案要点之外,言之成理的,酌情加分”;甚至规定“答题与参考 答案要点、观点不一致的,言之成理,叙述清楚,可酌情给分”。我们中学教师设计训练题也自然要顺应这一 形势和趋势,多从学生思维个性角度“换位思考”,训练题设计工作就会作得更好,训练也就愈有针对性、实 效性。
    七、语法错误
    这一特征表现为题目或参考答案设计存在用词不当、不合逻辑、成分搭配不当等语法问题,容易使学生产 生误解,从而导致不该错误的错误。如:
    例18 为了揭露侵略者攻占大沽炮台的罪恶,要查看哪个时期的材料才能达到目的? A.鸦片战争 B.第 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原参考答案是C、D)
    此题失误在不合逻辑。严格地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出现的材料都可能涉及侵略者攻占大沽炮台的罪恶, 所以B、C、D三项都符合题意。题干如改为“要查看反映哪个时期的战史材料才能达到目的”,如此才能使题目 考查本意与参考答案一致,符合逻辑。这一现象在我们平时见到的训练题中比比皆是,在此不一一列举。
    八、赘余
    这一特征是题目设计或参考答案设计luō@①唆冗长,不简明扼要。多余的内容不仅使学生白白浪费了 宝贵时间,而且言多必失,可能对学生产生无效干扰,达不到考查的目的。如:
    例19 姜铎在《略论东北沦陷区时期的殖民地经济》一文中指出:“九·一八前‘满铁’已控制不少大型 重工业工矿,九一八事变后,更采取一业一宪方式,设立几十个专营重工业工矿的会社。七七事变后是日本政 府把新财阀鲇川为首的日本产业股份公司搬到东北,代替‘满铁’,进一步垄断东北重工业,到1944年‘满铁 ’在东北拥有重工业‘关系公司’达40家,投资总额25亿多日元,从业人员达40万人以上,1944年东北重要工 矿产品的产值,比1932年增长四倍半,形成重工业畸形发展的局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1942年前日本在 华北的工矿资产之调查统计》披露:“自九一八后,日本积极在东北从事工矿业建设,发展之迅速, 以1931 年日方在东北工业(矿业未计)投资额为100, 则1940年扩充指达7 328.3之巨,10年增加74 倍……日方在东 北工矿业投资额为1 687 941 000元,较上海天津两地合计543 059 000元尚多出两倍,可见日人不惜全力经营 东北之工矿业……”
    有人据上述材料轻率地指出日本经营东北14年,奠定了我国东北近代化基础,依据所学历史知识评析上述 结论是否正确,用具体史实加以评析。
    〔原参考答案〕不正确。①日本利用殖民机构直接控制、军管理、“委托经营”等方式,大肆掠夺沦陷区 的工矿业,还以中日合办实则日本经营的方式,将矿业、钢铁工业、交通运输业等“统制”起来,1931年日本 在东北投资额为5.5亿美元,1936年达到14.5亿美元,1944 年增至52.7亿美元,日本从1932—1944年从东北输 往本土的利润,就相当于其资本的35%以上。②日军强占、毁坏沦陷区的大量耕地,用于修路等工程或分配给 日本移民,如1937—1945年日本在东北共移民24万人。③日本在沦陷区到处抓丁拉夫,掠夺劳动力,仅在华北 地区就劫走青壮年600万人以上,运送到东北从事苦役劳动。 ④日军每占一地方就抢占银行,掠夺现金大部运 往日本本土,在东北开设满洲中央银行,滥发没有准备金的伪币,强制使用军用票,增加苛捐杂税。⑤在掠夺 东北资源搜刮东北人民的同时,辅之以奴化教育,消磨摧毁东北人民民族意识。⑥日本之所以在东北大力投资 工矿业,目的是掠夺战略资源以满足侵略战争需要,东北重工业畸形发展是建筑在中国人民累累白骨之上的, 日本投降后,东北重工业基础建立不是日本的本意,不过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罢了,东北近代化工业 经济基础的建立是中国人民的血汗白骨。
    此题参考答案与所出示的材料联系不紧密,完全成为赘余部分,可以删去。此外,“轻率”一词有明显提 示作用,天地已泄。其实,题目改为“有人认为,‘日本经营中国东北14年,奠定了我国东北近代化基础’。 依据所学历史知识评析上述结论是否正确,用具体史实加以评析。”既言简意赅,又指向明确,且不产生无效 干扰等负面影响。
    以上剖析和探讨,是笔者从各种书籍、资料中搜集的,没有一一注明出处,意在说明精选精练、巧编巧练 在历史教学和高考复习备考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非是要贬低各位方家的功绩。不妥之处,敬请同道同仁斧 正。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口右加罗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