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
试论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
试论民族因素对苏联调停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试论冯友兰的“释古”
试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
试论中西方上古社会的平
对后文革时期中国近代史
试论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
试论顾颉刚先生的疑古思
最新热门    
 
试论近代连云港城市重心的转移及习俗的演变

时间:2009-7-24 13:43:16  来源:不详
全线贯通。连云建港以前,陇海铁路的大部分进出口货物由大浦港转运,依河而起的新浦成为水路交汇的码头, “新浦距大浦不远,为货物集散之中心,商贾辐辏。人烟较密,县内重要机关多设于此,实为东海之第一市镇”[2],“对外贸易以淮盐为大宗,板浦、中正、临兴均在大浦设坨,车运海运均由大浦起运”[2],在新浦出现了更多的商店。近代金融业开始出现,交通银行、江苏银行等在新浦设有办事处。交通运输事业也有了发展,1924年至1933年间出现了一系列航运公司和公路交通运输公司。据不完全统计,自清末至抗战爆发前夕,在新浦先后出现了12个金融机构,包括银行、钱庄(不包括典当铺),工厂5家;交通运输企业14家;商业店铺71家;服务类企业19家。
   连云港市城市重心的转移,表现在经济重心的转移,“自新浦辟为商埠,陇海铁路贯通,连云建港以后,海州商业逐渐萧条”[3]。当地及周边各县的土产如大麦、小麦、大豆、包米、山芋、花生等经大浦港中转销往上海、山东等地,其中尤其以豆饼为出口之大宗。除农产品以外,另一出口的大宗是海盐。此时大浦港以经营农产品和海盐为主,而新浦作为大浦港的依托,为市场服务的商业逐渐发展起来。
  除本地商人开办的商业企业外,外省商人也涌入新浦。如以“福聚东”土产行为首的山东帮,以经营大宗粮油为主;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是河北帮,主要经营百货业;此外还有徽州帮,他们主要经营布匹,比较大的商店有资本数万,雇佣店员7~30人。
  20世纪30年代,外商在新浦也开办了商业分支机构。
  关于新浦商业的繁盛情况,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江苏建设》月刊上有过具体的介绍:当时新浦已经是有生气的商埠,土产行和洋行并存,经营者达400余家。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带有地方色彩的市容。 

  新浦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这段时间能够有较快的发展,除上述因素外,还与当时、当地的政治气候有关。
  20世纪20年代,中原地区军阀连年混战,津浦铁路常常受阻,而陇海铁路东段则相对要安稳些。因而青岛、上海的货物要运往苏北的,就有不少从海上经大浦中转。新浦一度成为青岛方面主要的南下运输枢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新浦的发展。
  迄止抗日战争爆发,从经济角度看,新浦已经取代了海州,成为当时连云港市的中心,但从政治角度看,海州仍然是政治中心,当时的一些政府机构仍设于此。
  
  二、教育事业的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风俗习惯的变迁;而风俗习惯的变迁又会反作用于经济等方面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推动。近代连云港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这必然导致本地风俗习惯的嬗变。
  以教育事业为例。近代以前,连云港市的教育很不发达,私人办学或大规模的官府办学很少,据记载,官府办学只有海州学宫和赣榆学宫,民间办学除了私塾外就是书院了。甲午战争后,近代教育开始在连云港出现,原有书院一部分被改为小学堂乃至中学堂。后又相继创办了小学堂,但“这些学堂规模小,维持时间不长”[4]。1911年,海州光复,撤州设县,先后开办了精勤小学、崇真中学、江苏省第十一中学等数十所小学和中学。师范教育有1914年开办的江苏省第八师范,1929年改东海中学为东海师范,1931年在墟沟设立渔村师范科。成人教育方面,在二三十年代曾设立过民众教育馆、农民教育馆、民众学校等机构。随着外国宗教势力的深入,连云港市出现了一批传教士创办的教育机构。1916年,美国牧师顾多马在海州西门外创办崇真中学,招收几十名学生。
  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变了陈旧的教育体制和办学方式,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改变。
  
  三、社会习俗的演变
  
  经济的发展,市面的繁荣,带来了文化娱乐事业的发展,以前“新浦这个地方,除生意而外,别的任何娱乐场所都没有,现在,戏园子也有了,游艺场也筹办了”[5]。近代连云港市的市民文化生活与以前比较,有了极大的丰富。
  传统的市民文化生活,不似农村多集中于节日,尤其是春节前后。市民的娱乐方式,多种多样,场所也往往不是集中于一个地方。戏楼是百姓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