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从国际“反修”到国内文
参与“文革”的外国人
“文革”时期“评法批儒
近距离观察文革——学生
1976年的低级稳定 文革
最新热门    
 
对后文革时期中国近代史学研究状况的反思

时间:2009-7-24 13:58:16  来源:不详

  摘 要:后文革时期我国近代史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内容上的再生历史、盲点及史学取向与碎化等,二是理论上的铁律、范式、二对立模式等,三是研究者素质上的视野不开阔、思维狭隘、书写话语欠规范及境界低下等,四是方上的视角单一、讨论及宏观与创新不足等。总体来看,80年代流行的是自由主义,90年代是保守主义,这必将极大地影响着21世纪的史学走向。

  关键词:后文革时期;中国近代史学;研究状况;反思

  后文革时期(1976年至今)的中国史学对21世纪的史学走向影响很大。文革已经为80年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研究者所渐渐淡忘、淡化,它的影子越来越遥远、模糊,对它的反思渐渐失却听众,"文革情结"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那么,如何评估后文革时期的中国史学(以狭义上的中国近代史学为主)呢?这牵涉到生存危机(subsistence crisis)问题。表现有二:其一,学界缺乏的是震撼力的成果(多是"承乏"之作),流露的往往是做作的苍凉。现今学界论著有如泉涌,但再过十年二十年后,还值得提及、纪念的,会不会廖若星辰?五十年呢?又有谁属于耀眼的晨星,隐没于另一个时代的曙光里?其二,许多问题研究不是晰了而是糊涂了。有些问题本来可以说清楚,但就是说不清、道不
  基于此,人们不禁会问:是什么束缚了历史?哪儿出了毛病?现在的学者在想什么?
  有一点毫无疑问,一个必须变革、打烂一切的时刻已经到来,这是一个史学改革(甚至是革命)的前夜。

  一、研究内容

  对逝去如斯的历史遗迹,需要重新定位。
  1、叠加--"再生"历史
  我们在干什么?我们在研究什么?历史回收站是垃圾处理场还是知识精品廊?我们必须反思知识体系本身。
  历史学就其内容而言可分为原生形态的历史与次生形态的历史,这其中,治史者本身感情的注入、认同标准起了很大作用。毕竟,历史记忆是按照一种历史积淀的标准(直感记录)和当下需要的价值来选择的。
  金克木在《汉历史数学》一文中说:"历史确实是数学,虽是人所创造,但不知道人的感情爱憎和道德善恶,只按照自己的隐秘公式运行。"[1]这里说的是原滋原味的原生历史。
  但是,展现在我们治史者眼前的往往不是原生的,而是后生的--膨胀性历史。鲁迅在《华盖集o忽然想起》中指出: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萨义德提出了"理论旅行"假说:一种理论在其流行之中形成的潮流,可以使文化、知识得以滋润,也会变异。近代历史被摆在现代屠案、祭坛上,任人宰割,近代的人们被当代史学导演们强行套上了与之身份不符的现代文化衫。
  历史衍化为滑稽的历史、意念中的历史--不真实的历史,臆言--狗尾续貂,历史产生了分泌物--病料,连词语也被意识形态化了。这其中,意识架构、文化定势--解读的参照系、实用层面的效验--意识转换的关键等都起着作用,它们是史学中那"看不见的手"--上帝之手。
  信史难求,假史化为信史时,错误就渐渐地生出美丽。治史者成了化妆师。
  近代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内容就是经过一道道程序制作出来的。如琦善,先是宰辅大臣,接着变成奸臣,而后是卖国贼;洪仁玕,先是外国侵略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