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蔡金台密札与袁世凯告密
论袁世凯出任民国临时大
附录讨论课《辛亥革命果
活动课二  历史小辨论─
浅析袁世凯迅速败亡的经
历史课本剧《谭嗣同夜访
袁世凯答应二十一条 五
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最新热门    
 
袁世凯时期中日“二十一条”要求事件历史研究综述

时间:2009-7-24 13:43:41  来源:不详
原始资料,对日本对华提出“二十一条”要求时美、英等国的对策进行了确的论述[2]。最为详实的是崛川武夫的《远东国际政治史序说——“二十一条”要求研究》,对交涉的经过和结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3]。以上两本都是全面性的研究、分析成果。
  而中日“二十一条”要求事件的具体细节上,日本学者也有相关详实的研究。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冲击中国,乃是1913年当时还是驻英大使的加藤高明离任之际,与英国外相交谈的过程中,有关满洲问题,取得了对华交涉的相关口头谅解。当时日本的山本权兵卫内阁的牧野伸显外相,主张对华强硬,在辞任时向加藤高明递交了继续对华实行强硬外交的文书。另一契机是由于中国当时内乱,南北政权对峙,孙中山等亡命日本的革命派由于革命力量和组织的虚弱,不得而已把目光转向日本,对日本有所求。而当时北京政府强烈要求日本取缔革命派在日本从事颠覆政府的行为活动,对日本同样有所求。因此北京政府对日本的经济侵略采取宽容的绥靖政策,希望换得日本对亡命日本的革命党进行镇压。强调此契机的是长冈新治郎的《对华“二十一条”要求条款的决定及其背景》[4]。
  关于“二十一条”要求事件正式提出后及交涉的经纬过程,崛川武夫在他的《远东国际政治史序说——“二十一条”要求研究》中都有详细叙述。而冈新治郎在《加藤高明论》一文中就“二十一条”要求,日本方面的中心人物外交家加藤高明外相的功过进行了评论[5]。岛田洋一的《对华“二十一条”要求——加藤外相的外交领导》,重点对加藤外相交涉“二十一条”中第五条的大失败作了严厉批判[6]。
  关于满蒙、东蒙条约与第五号重要环节出台与交涉的过程,臼井胜美的《欧洲大战与日本的对满政策》一文根据外务省的资料,对“二十一条”要求事件中满蒙、东蒙条约的交涉过程及其实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7]。野村乙二郎的《对华二十一条问题》详细叙述了从“二十一条”要求的制定到交涉过程,关于第五号,与传统观点不同,认定不是希望条款,而是怕第五号引起列强反感的伪装名目,以便作为暴露时辩解的口实[8]。
  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时,日本学界对日本与西方列强的关系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近藤操在《加藤高明》一书中,阐述了加藤高明的前期外交铺垫及认为中日交涉应该选择一个“好的心理时机”来同中国进行交涉[9]。石田容荣雄的《二十一条问题与列国的抵制——与美国的关系》概述了围绕“二十一条”要求事件交涉过程中的日美关系[10]。细谷千博的《二十一条要求与美国的反应》与北冈伸一的《二十一条再考——日美外交的相互作用》,也从日美关系的侧面探讨了“二十一条”要求问题。细谷千博主要依靠美国外交文书,详细探讨了美国对“二十一条”要求交涉过程中态度的变化[11]。北冈伸一文首先否定了对华“第五号”的合理性,然后结合中美关系,强调中国态度的变化,实随美国政策变化而变化,结论是对华“二十一条”交涉日本外交失败,乃是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误解造成的[12]。Peter lowe的《Great and japan 》,探讨了围绕“二十一条”要求的日英关系,可以窥见从日本史料方面不能了解的英国动向[13]。田村幸策的《最近中国外交史(上)》分别分析了在有关“二十一条”要求事件过程中,中国、日本、英国、美国的态度[14]。
  有关“二十一条”要求事件,在日本民间也产生了重要反响,日本民间舆论界的动向和评价也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山根幸夫的《袁世凯与日本人——以坂西利八郎为中心》,以中国方面“二十一条”交涉中的的最高负责人及其顾问坂西利八郎为中心,分析了当时日本人对袁世凯的态度[15]。吉野造作的《日中交涉论》认为“二十一条”要求是最小限度的要求,对提出的时机和切合适宜的解决方式、结果表示赞赏,阐明日本对华政策的理想是使中国强大,在于帮助中国谋求独立自主,但由于欧美列强在中国的肆意横行,日本不能袖手旁观,承认日本的所谓正当侵略主义政策[16]。而反对者也有,植田捷雄的《大政四年日华二十一条条约与满洲事变》论述了“二十一条”交涉的效果以及认为其结果是不当而非的,乃满洲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17]。
  [LL]日本关于“二十一条”要求事件的研究,就笔者所接触到的资料,作了一个简单的梳理,疏漏太多,感觉日本关于“二十一条”要求事件的研究大部分是以日本为中心,有专著出版,史料运用也非常的广泛,但部分研究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因此有些成果严重偏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