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
试论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
试论民族因素对苏联调停
试论冯友兰的“释古”
试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
试论中西方上古社会的平
试论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
试论顾颉刚先生的疑古思
试论唐武宗灭佛的原因
试论明代的州县吏治
最新热门    
 
试论徐复观对孟子诠释方法的继承与创新

时间:2009-7-24 13:43:52  来源:不详

  摘要:孟子的诠释方主要包括“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两大环节,徐复观的“追体验”说则把此二环节中的内在理路融合为一,从而使孟子的诠释方法被转活于当代。不惟如此,孟子的诠释方法原本只是用于解读《诗经》的,徐先生却成功地将这种方法的应用扩展到对中国思想吏的研究上:此外,他还对“追体验”说的理论前提——中国文化中的“心”作出了一系列富有新意的说

  关键词: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追体验:心的文化
  
  一、孟子的诠释方法
  
  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存在着一种以道德直觉为依托的诠释方法,该方法集中地体现在他的“以意逆志”说及“知人论世”说中。
  孟子在论述说《诗》之法时,提出了其“以意逆志”说。他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说文解字》注释“志”说“意也”,注释“意”说“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志意互训,由此可见,二者在语义上原本就存在着某种内在关联。关于“以意逆志”的确切含义,汉人赵岐注释说:“志,诗人志所欲之事。意,学者之心意也……人情不远,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是为得其实矣。”(《孟子章句,万章上》)赵歧指出,志是“诗人志所欲之事”,即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意是“学者之心意”,即诠释者的心意。“以意逆志”是诠释者“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即诠释者以自己的心意去推求作者的原意。赵岐还认为,“以意逆志”方法的成立依据在于“人情不远”,即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同构。依笔者陋见,赵岐的解释已经大体切近孟子本义,却仍不无失当之处。赵岐对“意”的解读,虽亦无不可,但失之宽泛。孟子的“意”特指“理义”(《孟子·告子上》),是“心之所同然者”(同上),惟因如此,对于同一诗篇的理解,诠释者与作者之间方有达成一致的可能性。这里的“心”当系孟子所谓“本心”(同上),是“天之所与我者”(同上),因而具有超验特征。显然,作为“以意逆志”基础的并非赵岐所谓“人情不远”。“人情”往往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是落于经验层面而言的;作为形而下意义的心,其同构性是根本无法得以保障的。由此可知,“以意逆志”乃是以本心为根基的诠释方法,“意”实指由本心所创造的“理义”;如果作者与诠释者都能做到“存心去欲”,那么当诠释者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反观自心时,他便可以获得与作者相同的见解,两人心同理同、莫逆于心。
  “以意逆志”无疑是一种换位思考的方法,既然是换位思考,诠释者就必然须要了解、掌握作者遭逢的境遇。可是,如何才能还原作者身处的境遇呢?这便需要“知人论世”。“知人论世”说的提出是在下面一段文字中:“孟子谓万章曰:‘……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孟子认为,如果一位贤德之士与当今天下的贤德之士交友还觉不够,便又会追溯交往古圣先贤。具体的方法是吟咏他们的诗歌,品读他们的著作,了解他们的为人,研究他们的时代。“知人论世”作为“尚友”之途径,被孟子揭示出来。实际上,如果我们认真挖掘,就能发现“知人论世”说中还蕴含着深刻的诠释学洞见。下面看两条人对于“知人论世”的解析。章学诚说:“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遽论其文也。身之所处,固有荣辱隐显、屈伸忧乐之不齐”(《文史通义,文德》)。吴淇说:“‘世’字见于文有二义:纵言之,日世运,积时而成古;横言之,日世界,积人而成天下。故天下者,我之世;其世者,古人之天下也……然未可以我之世例之,盖古人自有古人之世也。‘不殄厥愠’,文王之世也;‘愠于群小’,孔子之世也”(《六朝选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