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丁拱辰及其《演礮图说辑要》

时间:2009-7-24 13:44:46  来源:不详
呢?这主要是发自于他科技救国的思想。
丁拱辰生活在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年代,此正值清朝日益腐败,外国军队屡屡入侵之时。西洋军队入侵我国,大多是用火炮开道的。当时中国科学技术与西方列强相比,已经是大大落后了,清军关于近代火炮的知识,亦十分缺乏。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那时国际关系的基本常识。丁拱辰十分爱国,正如他在《演礮图说辑要》自序中所说:“适红夷肆逆,蕃舶所向,礮火为先。宇内同仇,共图扑灭”。[5]这位“虽处草泽之中,常怀报国之志”[6]的爱国志士认为,为了报效国家,抵御侵略,很重要的事就是我国应当有自己的火炮并且要提高炮法、炮术的水平。关于火炮在近代战争中的特殊地位,当时国人还是比较了的,“炮诚行军制胜之第一要着也”。[7]丁拱辰“见海氛告警,礮法未精,因殚心研虑,考古咨今,探数学之奥,积岁月之功,著演礮图说,上于粤东”[8]。也就是说,丁拱辰著《演礮图说》的目的,“原为防夷而作”。[9]
道光二十一年,英侵略军加紧进军我国,两广军门特颁告示,称现正国家用人之际,凡有一技一能者皆可接纳。三月二十八日,丁拱辰将其所著《演礮图说》和象限仅一具,奉献军门。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二日,朝廷令靖逆将军奕山、两广总督祁贡专门查明此事。奕山、祁贡奉命亲往广东燕塘地方,视察炮台炮位,观看炮手朝夕演习,得出的结论是“尚为有准”。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十九日,奕、祁呈上圣鉴,“兹将丁拱辰所著原书及该道西拉本更订数条各缮一册,先附报便咨送军机处。”军机处于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五日“将原书及更订之本附报进呈”。当时清朝诸朝贵看出《演礮图说》是部很有价值的书,评价极高,认为此书“图说相辅,如指诸掌,其中备详立表测望之理,参以中西算术,且俱亲历演放试验不爽,实为明张涛西洋火攻图说及近世火龙経诸书所未逮至。”[10]“中国人言外国炮者以此为权”[11]。有人为它作序, 有人作跋, 有人写前言。《演礮图说》中所阐述的炮法, 在军中很快就被广泛采用,“演礮要法另拟图说数则,言简意赅,刊刻多张,悬挂炮台,俾人人易晓,现在驻守各台壮勇,俱能深明其法”。[12]在实践中,丁拱辰认真加以修订补充,于道光二十三年重刊问世,定名为《演礮图说辑要》。因献书有功,丁拱辰被赏给六品军功顶戴,但他无意于仕途,见海氛平息,于道光二十四年挈眷归泉州静居。道光二十九年,丁拱辰应钦差大臣赛尚阿之聘,携胞侄丁金安到广西桂林监制火炮,共铸造1000斤至8000斤不等的大小火炮106门,全部演放有效;所制的抬枪、乌枪、火箭、火喷筒、火药等器,全部适用。在广西期间,丁拱辰还根据铸炮和演练炮兵的实践经验,又著作了《演礮图说后编》2卷64篇,绘图81幅,于咸丰元年在桂林刊刻付印。由于监制有功,丁拱辰被进升为知县留原省补用,并赏给五品花翎顶戴,但他无心仕途,在完成铸炮和教习演练之后,便回归故里。咸丰三年,御史陈庆镛复请将《演礮图说辑要》书进呈,交给王大臣僧格林沁阅看,僧格林沁看完之后备加赞扬,令“送部引见候旨录用”。同治二年李鸿章巡抚江苏,龚显曾以丁拱辰材艺荐李鸿章,李鸿章对丁十分器重,委派他随身赴沪襄理洋器炮箭。在此期间,丁拱辰又绘图撰说,著《西洋军火图编》6卷约12万字,附图150幅。由于丁拱辰的工作,我国清时火炮的铸造、使用及理论研究基本齐备,正如番禺人张维屏所说:“君所著书,于铸炮、用炮之法,精且备矣。若夫用以克敌,用以奏功,则在乎将能用兵,兵能用命者。”[13]
《演礮图说辑要》共4卷49篇,附图110幅。卷之一为演礮差高图说、举重等第各图说和滑车绞架诸器与礮图说。此卷是丁拱辰最初写出的部分。卷之二主要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介绍美国、法国、英国的炮式及图注;其二是阐明用炮之法,特别是把数学知识、象限仪用法运用于炮法之中,这方面的内容在全书中占居很可观的篇幅,也是此书科学价值最高的部分。此外还介绍了配用火药弹子、量炮和立靶等法。卷之三主要介绍构筑和安置炮台、铸造炮弹和炮位、西洋各式火弹、西洋炮台、西洋制炮用法等,此外还对西洋养兵习武、助胆良方等炮术,以及炮法疑问等作出解答 。卷之四为西洋炮架图注、西洋量天尺图解、西洋战船和西洋火轮车火轮船图说,还阐述了变通筹备久远之策等。全书内容十分丰富,但都明确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即怎样用炮,讲求“用之之法”。


会不会打准?怎样才能打准?这是演炮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演礮图说辑要》所阐述的炮法炮术,正是在“以期中肯”上做文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