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再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儒家之学───儒家经典中包含着古代天文知识

时间:2009-7-24 13:44:51  来源:不详
据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所整理过的典籍,主要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后来并称“六经”。除《乐经》亡失外,现存的“五经”是否就是经孔子整理编定后所留下来的,这在学术界尚有争议。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在汉代被立为儒家经典的典籍中有不少篇章包含着丰富的古代天文知识。
《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具有丰富物候知识的著作。[ ]关于《夏小正》的来历,据《礼记•礼运》,“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郑玄注:“得夏四时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小正》。”这就是《夏小正》。另外,《史记•夏本纪》说:“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一般认为,现存的《夏小正》有经、传之分,其中的经是孔子编订过的。《夏小正》该书按照一年中月份的顺序,对各个月份的物候、气象、天象和农事活动分别作了记载,涉及天文、气象、动植物等多方面的知识。在天文方面,《夏小正》记载:正月,“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县在下”;三月,“参则伏”;四月,“昴则见,初昏南门正”;五月,“参则见”,“初昏大火中”;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七月,“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乡”,“斗柄县在下则旦”;八月,“辰则伏”,“参中则旦”;九月,“内火”,“辰系于日”;十月,“初昏南门见”,“织女正北乡则旦”,等等。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主要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作品。《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是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重要的是,《诗经》有不少诗篇包含了当时的科技知识,涉及物候知识、动植物知识、地学知识、天文知识等。在天文方面,《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已经提到作为古代天球坐标体系的二十八宿的火(心)、箕、斗、定(室、壁)、昂、毕、参、牛、女等,还有天汉(银河)的记载。[ ]尤为重要的是,《诗经》中还记述有日食现象,《小雅•十月之交》有“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这是古代文献所记述的最早的一次日食。当然,《诗经》是一部文学作品,不是科技著作,至多只是涉及科技知识;而且,孔子整理《诗经》肯定不是因为其中包含了科技知识。但是,要很好的整理编定这样一部包含丰富古代科技知识的作品,孔子本人不可能不具备一定的(在当时属相当高水平的)科技知识,而且,在对其中的科技知识进行整理时,势必要作一定程度的研究。
《大戴礼记》中的《曾子天圆》记述了孔子的弟子曾子与学生讨论天圆地方的宇宙结构问题。曾子(公前505~前436年),名参,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枣庄附近)人。曾子是孔子晚年的学生。他认为,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是“忠恕”[ ];他还提出“吾日三省吾身”[ ]的修养论;尤其是,他以“孝”而著称,相传得孔子的孝道之正传,作《孝经》,与《论语》及“五经”并称“七经”,在儒家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同时,曾子又是孔子之后对科技最感兴趣的孔门弟子。科技史家李约瑟就曾经说过,孔子的门徒曾子及其弟子们“对自然现象和自然科学的发端的兴趣,比儒家任何其他派别都大”[ ]。这个评价应当是有根据的。曾子在宇宙论上提出过许多见解,据《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记述,曾子的学生问:“天圆而地方者,诚有之乎?”曾子回答说:“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之谓圆,下首之谓方。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不揜也。”在这里,曾子对以往的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宇宙结构提出了责难和怀疑。中国古人的天圆地方的概念很早就已出现;相传是伏牺氏提出来的,并经殷商传至周公;其主要观点是,“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天圆地方的概念受到了怀疑,这应当是科学的一大进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以往的盖天说得到了修正,而且还产生出早期的浑天说和宣夜说,并且都在汉代形成为较成熟的宇宙结构理论。在《大戴礼记•曾子天圆》中,曾子还说:“圣人慎守日月之数,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时之顺逆,谓之历;载十二管,以宗八音之上下、浊,谓之律也。律居阴而治阳,历居阳而治阴。律历迭相治也,其间不容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