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当代新儒家的价值定位
先秦儒家的农业发展观及
儒家文化与中国历史
在全球化时代“再造红色
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内
国家经济利益因素与国际
儒家人文精神与全球化
儒家文化与古代科技并非
儒家生态思想初探
三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
最新热门    
 
儒家经典中的科技知识

时间:2009-7-24 13:44:53  来源:不详

[内容摘要] 儒家经典中包含了丰富的古代科技知识,甚至还有专门的古代科技著作,而且,在儒家文化作为主流文化的背景下,儒家经典中的科技知识是古代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重要来源。

[关键词] 儒家文化; 儒家经典; 古代科技; 古代科学家

Abstract:In the Confucian classics , there are some sections that contain plenty knowledge of anci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even there are some expert works of anci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In the background that Confucian culture was mainstream , the knowledge of anci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Confucian classics was the source and component part of the knowledge by which ancient scientists undertook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

Key words: Confucian culture ; Confucian classics ; anci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ancient scientist .

如果深入研究儒家经典中所包含的科技知识及其对古代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所产生的影响,那么也就不难理解儒家文化对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笔者通过对《诗》、《书》、《礼》、《易》等儒家经典中所包含的科技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进一步分析其对于古代科学的影响,以说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密切关系。
一.《诗经》中的科技知识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主要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作品。但是,其中不少诗篇反映了当时的科技知识,涉及物候知识、动植物知识、地学知识、天文知识等。
《诗经》的《豳风•七月》被认为是一首物候诗[ ]。其中一些诗句反映了各个月份的物候现象和农事活动。比如:二月份,“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春日迟迟,采繁祁祁”;三月份,“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杨”;四月份,“四月秀葽”;五月份,“五月鸣蜩”,“五月斯螽动股”;六月份,“六月莎鸡振羽”,“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份,“七月流火”,“七月鸣鵙”,“七月亨葵及菽”,“七月食瓜”;八月份,“八月萑苇”,“八月载绩,载玄载黄”,“八月其获”,“八月剥枣”,“八月断壶”;九月份,“九月授衣”,“九月叔苴,采荼薪樗”,“九月筑场圃”、“九月肃霜”;十月份,“十月陨萚”,“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十月获稻”,“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十月涤场”,等等。
《诗经》的不少诗篇还反映了动植物方面的知识。比如:《豳风•七月》有“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小雅•小宛》有“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小雅•四月》有“山有蕨薇,隰有杞桋”;《郑风•山有扶苏》有“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山有乔松,隰有游龙(红草)”,等等。
在地学知识方面,《诗经》中的《小雅•十月之交》对一次大地震作了记述:“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冡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同时,《诗经》中还有一些气象谚语,如:《小雅•渐渐之石》有“月离于毕,俾滂沱矣”;《小雅•信南山》有“上天同云,雨雪雰雰”;《鄘风•蝃蝀》有“朝隮于西,崇朝其雨”,等等。
《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已经提到作为古代天球坐标体系的二十八宿中的火(心)、箕、斗、定(室、壁)、昂、毕、参、牛、女等,还有天汉(银河)的记载[1]。尤为重要的是,《诗经》中还记述有日食现象,《小雅•十月之交》中的“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是古代所记述的最早的一次日食。
除此之外,《诗经》中还包含有丰富的农业科技知识,以及一些手工方面的技术。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