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

时间:2009-7-24 13:45:18  来源:不详

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里都存在着改革,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是在改革中得以前进、得以发展的,这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

这种改革在中国封建时代常被称为“变”、“新政”。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晚时期这样频繁地进行“新政”、“变法”。短短70年间,全国规模的新政、变法就进行了三次:19世纪60年代后的洋务新政、19世纪末的戊戌新政、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每两次新政相隔的时间不到5年,可谓是一浪接一浪,一浪高过一浪。这是因为,晚清时期的中国所面临的确实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民族危机日益加重,社会危象一再显现。传统的社会制度在危机面前破绽百出,捉襟见肘,陷入难以应付的窘境;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只有进行大规模的改革才是出路。在中国历史上,也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变法”、“新政”有如晚清的“变法”、“新政”这样规模宏大,所要改革的不只是某一项制度,或一个领域,而是广泛涉及各个领域,更新多项制度,且深及数千年传统,而且三次新政环环相扣,层级递进。

洋务新政是晚清时期的第一次改革运动。这次改革运动的背景,是许多官僚士大夫所认识到的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所面临的“大变局”。时代变了,统治手段也必须有所变。所谓变,亦即以传统为对象的改革,但任何改革又只能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如同历史上任何改革一样,洋务新政也只能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这里所说的传统,主要是传统的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所谓政治资源,是指这次改革运动是由封建官僚阶层中的一个政治派别,利用手中所掌握的国家机器进行的。一次面向近代的改革却让封建官僚派别来主持进行,这实在是半殖民地中国的历史悲剧,是时代和社会无奈的选择。西方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巨大压力,迫切需要中国人尽快摘取近代文果实;西方的侵略中断了中国社会以渐进方式走向现代化的可能,从而使中国社会呈现出现代化的需要与条件(包括物质的、人才的、观念的条件)严重脱节现象;西方文明的输入又向中国提供了一条从“旁门斜道”跃入现代化轨道的途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只能由当时的政治精英——洋务派们领导这次改革运动。所谓文化资源,主要是指这一次改革运动的思想基础仍是传统的“经世致用”、“穷变通久”理论——“经世致用”理论使一些封建官僚开始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并引进西学,“穷变通久”则推动封建官僚们走出固步自封的圈子,加入时代潮流。尤其是传统的“本末”、“道器”、“体用”理论架构,为“中学”与“西学”的联姻架起了桥梁。

当然,洋务新政更多的是突破传统。

洋务新政的口号是“师夷智”、“求强”、“求富”。所谓“师夷智”,实际上是公开承认西方文化比华夏文化强,这是对“用夏变夷”理想的背离,是“天朝”观念体系的瓦解,是中国开步走向世界、走向近代的起点;所谓“求强”,其实质是以功利主义原则取代了传统的泛道德主义原则,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赞赏和追求战胜了“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立国之本“在人心不在技艺”、“尚礼义不尚权谋”①之类的梦吃;所谓“求富”,更是在事实上对“义利之辨”、“重本抑末”之类的封建主义伦理原则的否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文明的肯定和向往。

洋务新政确立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纲领。尽管这个纲领招来了后人的许多批评,但不可否认的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