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中国古代的丝麻棉

时间:2009-7-24 13:46:41  来源:不详
219吨。若以1亿人口,每人平均每年耗费丝绵4两的保守估计,丝绵年产量亦须1·5万吨。
  棉花古称木绵、吉贝等,最早在新疆、云南、海南等地种植。至明时代,棉花逐渐部份取代丝麻,成为中国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近年来,著名学者漆侠先生著有《宋代植棉考》,[15]指出宋朝闽广地区广泛种植木绵,吉贝布的生产已不限于海南岛,到南宋时,两浙和江南路的植棉已有推广的趋势。此文对内地植棉业发展始于元代之旧说,有所突破。本文在此基础上另外补充若干史料。
  早在宋太宗时,据《宋会要》食货37之2,令川陕各州罢织各种精致丝织品上贡,“只织买绫、罗、紬、绢、駞布、木绵等”,可知西川已有棉布生产。北宋末年亡辽後,宋金两国商定每年向金输纳岁币,《三朝北盟会编》卷16《北征纪实》载:“虏人每喜南货,故虽木绵亦二万段。”後宋金对峙时,据《宋会要》食货38之41记载,“虔(州)布、木绵”等都是南方对北方的一项重要贸易物资。宋高宗时,葉夢得上奏说,“朝廷见收买木绵、虔布万数不少”,“木绵係福建路出产,虔布係江西路出产”。[16]楼钥《攻媿集》卷112《北行日录》下记载宋使赴金,“如木綿之类,复载至汴京”。
  《永乐大典》卷5343《三阳志》载广东路连州韩山书院廪田中有“没官木绵田,税钱四贯五百足”。这是专门的棉田,并且已纳入官府的赋税徵收,折纳税钱。正如漆侠先生《宋代植棉考》引《元典章》卷24的考证表明,至少在南宋晚期,夏税事实上已开始输纳棉布。种植不普遍,是不可能纳入官府的赋税徵收系统的。随着木棉布的的推广,自古相传的麻布即布的概念也发生变化,南宋後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绵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17]

  南宋後期的方大琮在一篇《劝织吉贝布》的文章中,提供了有趣的记录,“吉贝布自海南及泉州来,以供广人衣着”,“泉亦自种收花,然多资南花”。福建人依靠广东路生产的棉花织布,再返销广东路。方大琮说,“近闻南妇能缲,能纺以为纱,则织而为布甚易”,“敢劝织妇”,“虽不必仰泉可也”,主张自产自销,不必仰赖泉州的棉布供应。[18]《永东大典》卷7890《临汀志》记载福建路汀州的“土产”,“帛之属”有“绫、紬、布”,而布则有“苎、葛、蕉、麻、綦花、吉贝”六种。赵汝回《送卢五方春分教端州》:“中州近年栽木绵,春寒秋热气已偏。我心忧国身甚便,编排失手安足言。敌窥淮汉蹂两川,君相不得髙枕眠。古人度岭悲南迁,今人度岭如登仙。”[19]也同样反映了棉花栽种区的北移。
  宋代木绵已开始成为丝麻之下的第三位天然纤维作物,但产量尚少,故被人们视为稀珍。南宋陆游《家居》诗说:“黎布敌纯绵。”他在诗下自注说:“客有遗黎布者,甚轻暖。”[20]当时海南岛黎族妇女善织棉布,便称“黎布”。棉布自然比丝绸保暖,其实却不敌“纯绵”。他的另一《天气作雪戏作》诗说:“奇温吉贝裘。”[21]其实,依今人的穿着感受,棉花袍不如丝绵袍轻暖舒适。陆游的诗还是印证了一句老话,物以稀为贵。
  宋代木绵在日益推广的情势下,自然也被做成各种用品。苏籀《闽中秩滿》诗说:“徑從南浦攜書笈,吉貝裳衣皁帽帷。”[22]北宋苏轼《金山夢中作》说:“江東賈客木綿裘。”[23]其弟苏辙《益昌除夕感懷》诗:“永漏侵春已数筹,地炉犹拥木綿裘。”[24]北宋和南宋之交的张元幹诗《和杨聪父闻雨书懐》:“回思风雪围炉夜,何处联裘拥木綿。”[25]朱熹在信中说,“借请餘钱却还,尽数为买吉贝,并附来”,“但吉贝早得,御冬为幸耳”。[26]这也应是指用棉花袍御寒。金朝中期进士梁仲新《江天暮雪图》诗:“南雪不到地,霏霏满竹楼。沙河灯市里,春在木绵裘。”[27]上引史料都是指冬季的棉花袍。梁仲新作为北方人,在为南方雪景图题诗时用“木绵裘”一词,足见棉花袍已有某种普遍性。背子是宋时流行的衣装,宋徽宗时的《宜州乙酉家乘》就记载有“吉贝背子”。苏辙流放岭南时的诗作说:“欠伸吉贝重衾里。”[28]张镃《晓寝喜成》诗:“木绵衾暖足慵移。”[29]可知已有棉花作被絮者。南宋初郑刚中诗《有客致木绵椅坐为山斋之用》:“临溪汲水下蓝碧,为染吉贝包木绵。长针引线作方衲,软暖厚薄无一偏。”另有《客至木绵坐已为长韵又成四韵》诗:“就温嫌冷性同然,况是冬深凛冽天。莫讶尘生杨绾席,都縁坐少席文毡。感君四坐平分暖,为我长针细衲绵。”[30]这是用木绵做椅垫。
  总之,宋、元、明三代实为棉花取代丝麻之过渡期。东汉时的《说文解字》尚无“棉”字,隋代《广韵》卷2的仙韵下始有“棉”字,释义为“棉也,又木绵树名”。木绵树是一种树,与棉花完全不同。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