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中国古代的丝麻棉

时间:2009-7-24 13:46:41  来源:不详
如前所述,宋代一般称棉花为木绵或吉贝,但如《铁围山丛谈》卷5也称“木棉布”。由于古书经後人辗转传抄或翻刻,或有窜改,故“木棉”与“木绵”两词开始通用的时限不易确定。元明仍旧行用“木绵”一词,如《至元嘉禾志》卷6,《农桑辑要》卷2,王祯《农书》卷36等都称“木棉”,成廷珪《居竹轩诗集》卷2《夜泊青蒲村》有“芦花纫被暖如棉”之句。此後“棉”字逐渐取代了古词“木绵”。生活在明朝前半期的丘濬《大学衍义补》卷22说,在元初,植棉业推广至陕西,“至我国朝,其种乃遍布於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其利视丝枲盖百倍焉”。
  在西方历史上,曾出现棉花排挤羊毛和亚麻的情况。这是植棉所需劳动量少,价格低廉之故。有人甚至认为,棉花是近代文明的奠基石之一,因为使世界为之改观的工业革命,即是从棉织业发轫的。中国出现棉花排挤丝麻的情况,其时间也较西方为早,除了相同的原因外,棉织品比丝织品坚韧耐穿,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丘濬称植棉之利“视丝枲盖百倍”,虽为夸张之词,却不无道理。
  丝麻与棉花易位可能是更晚的事,此後中国丝绸产量锐减,产区狭小,已不能恢复古代之盛观。宋时棉花和棉织品尚为稀世之珍,自明以後,丝绵和丝织品反而成为稀世之珍。所可庆幸者,曾作为中华古文明重要标志之一的丝绸,衰而不失传,至今仍作为一种名贵的衣料,行销于国内外,享誉全球。(原载台湾《历史月刊》第39期)

 


[1]《全唐诗》卷425。
[2]《全唐诗》卷425。
[3]《全唐诗》卷165。
[4]《全唐诗》卷217。
[5]《剑南诗稿》卷1。
[6]《剑南诗稿》卷69。
[7]《全唐诗》卷219。
[8]《宋会要》食货68之133——135。
[9]《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48《乞省览农民封事札子》。
[10]《史记》卷30《平准书》。
[11]《蔡忠惠公集》卷18《论兵十事》。
[12]《宋史》卷175《食货志》。
[13]《乐全集》卷23《论国计出纳事》。
[14]《文献通考》卷4。
[15]《求实集》第113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
[16]《石林奏议》卷12《堂白收买木绵虔布乞於福建江西两路出产州军和买绢内折纳箚子》。
[17]《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外集卷64。
[18]《铁庵方公文集》卷33。
[19]《江湖後集》卷7。
[20]《剑南诗稿》卷59《家居》(其三)。
[21]《剑南诗稿》卷65。
[22]《双溪集》卷2。
[23]《东坡集》卷14。
[24]《岁时杂詠》卷42。
[25]《芦川归来集》卷3。
[26]《朱文公别集》卷5《学古》。
[27]《中州集》卷8。按唐中期诗人张籍《崑崙儿》诗已有“行时半脫木綿裘”之句,见《全唐诗》卷385。
[28]《栾城後集》卷2《次韵子瞻独觉》。
[29]《南湖集》卷5。
[30]《北山文集》卷21,卷22。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