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文化专横与历史污秽——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1) ─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2) ─
欧洲历史格局变迁和欧盟
科举学:考试历史的现实
对欧洲扩张历史的再思考
最新热门    
 
历史活动课特征浅析

时间:2009-7-24 13:47:39  来源:不详
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也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不拘一格育人才。
      (四)合作性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往往被动的接受知识,合作意识难以萌发,缺乏合作精神,甚至把合作精神和自学能力对立起来。活动课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它的合作性。没有老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分工合作和沟通,就难以完全高质量要求的课题,也难以体现活动课的目标。所以,活动课的上课方式多为小组合作,这种合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形成,为今后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五)知识性和趣味性
      任何一门课程,都要让学生获得一定量的知识。学生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就不能也不可能奢谈能力的培养。当然,活动课给予学生的知识,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兴趣参与活动课的学习,达到活动课的目标,课题的趣味性不可忽视。
      三、活动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历史活动课的特征决定了要上好历史活动课,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解决好几个问题。
      (一) 与课外活动的关系
      活动课作为中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活动作为教学课程的必要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小学广义的课程体系。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在活动教育思想指导下,立足于活动,并通过开展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二者又存在着质的区别。活动课作为“课”,具有课程自身的目标体系、规范的内容体系、固定的活动时间、师资、空间、具体的评估体系,课外活动则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所以,不能把活动课当成课外活动一样可有可无,必须保证活动课的质量。
      (二) 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学科课程侧重在系统知识传授,发展认知能力。活动课程侧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个性特征的发展,注重学生基本素质充分的发展。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不能以考试和升学为名,用学科课程排挤活动课程,这不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
      (三) 师生关系
      传统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强化了学生的接受性和服从性,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不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在活动课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建立一种和谐、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发挥指导者和研究者的作用,不要过多干预学生的思维和活动,但也不能放任自流,要正确引导和帮助。
      综上所述,活动课具有学科课程所不具备的很多特点,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具有独特的、学科课程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活动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学校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忽视或轻视活动课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应该的。但是,因为每一次成功的活动课都要花费超课时的时间,尤其是在中考、高考等重要考试仍以笔试作为唯一检测学生能力与水平的情况下,多上活动课是没有根本保障的。因此,课程改革必须与教育体制改革、考试制度改革同步进行才能取得应有成效。当今课程改革中加入活动课只是代表一种教改方向、一种理念。真正使活动课发挥作用,体现其价值,还需要一个长期的探索的实验的过程。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