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太昊伏羲考辨——兼及古
最新热门    
 
米芾世系考

时间:2009-7-24 13:48:34  来源:不详
在唐代就先后隶属于突厥、回纥、契丹。它们人物风俗相同,既然突厥、回鹘中都已出现米氏(唐党项以姓别部有米禽氏[25](P249上)),奚族独例外乎?此其一。
中原地区在十世纪以前文化经济繁荣,四方胡夷皆仰慕归化。胡人汉姓在当时是一种荣耀。自汉代以来诸胡适汉姓者不绝于书,尤以北魏为著。拓跋宏举国汉化,采用汉姓。唐代沙陀、回纥、奚族等族习汉姓者亦颇多,部落贵族往往以赐国姓为荣。但是,在部落中除了贵族上层有名有姓外,一般部民是没有姓氏的。它们或以所居地为姓,如辽太祖阿保机开始就无姓氏,而是以地名为姓,遂有耶律氏[26](P1534);或以所属部落为姓,《旧唐书·哥舒翰传》云:“藩人多以部落称姓,因以为氏。” [27](P3211)唐末奚族据《五代会要·奚传》卷二十八载:“族有五姓:一曰阿荟部,二曰咄米部,三曰奥质部,四曰奴皆部,五曰黑讫支部。” [28](P452)就是“以部落称姓”的习俗,而其中的咄米姓有可能受汉化的影响简化成为米姓。像这样为了与中原汉族保持一致而简化姓氏的例子很多,如《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二十四“十姥”:代北人姓——后魏《官氏志》吐罗氏改为罗氏,吐门氏改为门氏(P247下);《新唐书》卷一百七十一:石洪,字濬川,其先姓乌石兰,后独以石为氏(P5188)。可能率习为常,未登录史册罢了。所以不能够仅仅从米海万、米海进二人姓名上做文章,姓名本身就有明显的汉化痕迹,“海万”、“海进”取意吉祥,如明代有米万钟者[29],亦是此意。此其二。
其三,从地域上来看,沙陀本是天山附近的一支突厥部落,在唐代中叶内迁。沙陀贵族李国昌、李克用父子三代在唐末势力范围主要在大同、朔州、太原一带。游居太原一带的沙陀部有米姓出现,而米芾又“世居太原”,因此便成了与沙陀有渊源关系的证据。而《宋史·米信传》中并未提及米信曾占籍太原,应是米信后人迁居。后来米芾父子又多次迁徙,因而又被称为襄阳人、吴人。所以仅以所居之地的偶合来断定米芾身世,似乎过于武断。不妨从米信出身来论述其可能性。
奚族在汉代居住于赤峰地区,后来逐渐迁徙,北齐时奚人已迁到代郡(今山西大同),并深入河套地区。如《北齐书·文宣帝纪》卷四载:“天保三年春,正月丙申,帝亲讨库莫奚于代郡,大破之。”[30]唐代开元年间又有部落五千帐迁到幽州附近,最远时迁到云南[31](P5356)。唐末至五代又迁到保为州(今河北逐鹿),遂分为东、西奚。其后皆臣服于契丹,分成十三部,为契丹代守边土[32](P452)。后唐时奚族舍契丹内附,因其“人物风俗与突厥同”,所以与沙陀部落相杂。而米信生于后唐明宗天成三年丁亥(928年),“从少勇悍,以善射闻” ,遂征入行伍,脱离了族属,所以《宋史》才有米信“本奚族”也即出身奚族的记载。不久奚族因后晋割幽云十六州又重新隶属于契丹[33](P453),这与《宋史》中 “时信族属多在塞外,会其兄子全自朔州奋身来归,召见,俾乘传诣代州,伺间迎之其亲属,发劲卒护送之。既而全宿留逾年,边境斥候严,竟不能致。信慷慨叹曰:‘吾闻忠孝不两立,方思以身殉国,安能复顾亲戚哉。’北望号恸,戒子侄勿复言” (P9023)的记载也相吻合,所以《宋史》关于米信族属的记载并非误记。而米芾作为米信后人自然也是奚人血统,所谓西域后裔的说法便不能成立。至于直接把米芾说成穆斯林后裔即回人更是不能成立,佐证如下。
应当说称米芾为回人并不恰当,唐宋之际还未形成这种称谓。“回回”一词是从南宋末期到元代中叶才逐渐形成的,而认为米芾为回人是明代才有的观点。明人因元代有西域迁过来的米姓色目人,如米少尹[34]、米里哈[35]者,便推测米芾亦如是,后逐渐成为一说。陈垣先生认为:“回教人著述有以米芾为回回人者,以尚无确据,姑置之。”[36](P4)而坚持此说断定米芾为回人的证据(有籍可查者)不外是米芾癖洁而已。
米芾好洁时人多有记载,如《宋史·文苑六·米芾传》卷二三三:
“冠服效唐人,风神萧散,音吐畅,所至人聚观之。而好洁成癖,至不与人同巾器。”(P13123)
《宣和书谱》中也说:“文臣米芾,……博闻尚古,不喜科举,性好洁,世号‘水滛’。”[37]
米芾因为好洁,当时人遂戏称他为“水滛”(滛同淫,浸淫、浸渍之意)。米芾甚至还因癖洁获罪罢官[38]。当时人曾疑其真伪而试验之,如《鸡肋篇》卷上: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