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论元代浙江的商品经济
李约瑟与浙江大学
浙江省2009年初中毕业生
浙江省2009年初中毕业生
浙江省2009年初中毕业生
浙江省2009年初中毕业生
浙江省2009年初中毕业生
斩断伸向古墓的黑手——
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
贯彻新条例  再创新佳绩
最新热门    
 
浙江浦江县上山新石器时代遗址——长江下游早期稻作文明的最新发现

时间:2009-7-24 13:50:09  来源:不详
上山遗址坐落在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村。浦江县位于浦阳江——钱塘江支流——上游,县域的河谷地带是浙中盆地的组成部分,海拔约50米,地势相对平缓。上山是盆地中的一座小山丘,同样的小山丘在附近还有多处,现多平整为耕地,相对高度一般在3~5米间。2000年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浦江县博物馆在浦阳江上游地区进行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调查,遗址被发现。 
2001年2~5月,对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实际发掘面积600余平方米,地层厚度70~80厘米,分七层,第3至7层为新石器时代堆积,厚度约40~50厘米, 
文化面貌以圆石球、不规则扁方长体的“磨棒”、型制较大的“石磨盘”及红衣夹炭陶器为基本特征。 
石球采自河滩鹅卵石,直径约5~10厘米,棱角部位多琢打成钝圆形状,部分石球保持原来的自然圆卵状,使用痕迹不易观察。发掘面积内共出土100余个具有形态相似的球状石器,其功能也应该具有共同性。“石磨棒”也利用自然卵石,一面或多面有显的磨擦痕迹,磨擦面呈弧隆状;“石磨盘”均有一个浅弧状磨面,其它面保持自然形状,磨面广度可达30~50厘米。另外,石器中还见有少量的通体或局部磨制的斧形、锛形石器、用琢穿成孔的“加重器”、石片石器及砺石等。穿孔器直径约10厘米,孔径约2.5厘米。 
陶器基本为夹炭质,由于火候不均,过烧者胎体呈淡黄色,也有极少量夹砂陶;多厚胎,超过2厘米者不鲜见;表层多似有红衣,低温烧制,陶胎破裂面常见片状层理现象,胎体可辨见明显的稻谷壳粒。初步统计,85%为平底器,可辨器形中又大多呈大敞口小平底的盆形器,口径约30~50厘米,高约9.5~12.5厘米,底径10.5~24厘米;中腹或近沿处见有粗圆的桥形环钮。盆形器除小平地、大敞口的形态外,另一种口微敞、腹壁较直,口沿外侧附有窄瓣状把手。另外,还见有少量的侈口釜、直口罐类器。平底器占大部分,同时见有少量圜底和极为低矮的圈足或假圈足器,不见三足器。多素面,偶见绳纹、戳印纹、散滑的线划纹。绳纹多见于环钮、把手跟部的凹面位置,似为抹去后的残留。戳印纹见于盆的口沿。刻划纹较为散乱。 
遗迹方面,发现有较规整的圆型和近方形灰坑、干栏式房基以及沟槽形式的房基遗迹。干栏建筑遗存以木柱腐朽后遗留的柱洞遗迹作为判断的依据。第3层下发现的F1具有明确的结构单,总长14米,总宽约6米,布列呈西北——东南向。柱洞分三列,南列共十个柱洞,间距约160厘米,部分洞边还嵌有小石块,中列11洞,与南列间距3米;北列11洞,与中列间距约3米。洞形均为直壁锅底,洞径27—50厘米,深30—50厘米,个别柱洞底有小石块。三列柱洞基本平行分布,每列间的柱洞基本呈一一对应。这种类型的建筑布局与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建筑有相似之处。编号F2的遗迹发现在第7层下,初步确定为基槽式的房址,房址朝向为座北朝南略偏东,保存较好的是西侧基槽,槽壁斜直,底近平,长8.5米,深10~26厘米宽约1米。在西侧基槽的北端与中段,分别有两基槽与西侧基槽垂直相交,长各为3.8米、4.7米,东端残,东侧基槽位置被灰坑等遗迹现象打破,如果假象复原,遗迹的基础平面大抵呈后室封闭、前堂敞开的的结构形式。值得注意的是,西、北、南三基槽的填土颜色各有不同。另外,还发现同一时期的灰坑20余个。 
上山遗址以石球、石磨棒、石磨盘及厚胎夹炭红陶盆为组合特征的遗存内涵迥异于浙江及附近地区已往发现的其它新石器时代遗址。但在发掘过程中,我们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当时的发掘重点在南侧约300米处的另一个低丘型遗址——塘山背遗址(良渚文化时期),上山遗址没有单独命名,仅作为塘山背遗址的北区,尽管已经意识到两者具有明显的不同。发掘一结束,考古队匆匆转移到跨湖桥遗址的发掘,在认识上耽搁了一年之久。2002年春夏之交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