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论元代浙江的商品经济
李约瑟与浙江大学
浙江省2009年初中毕业生
浙江省2009年初中毕业生
浙江省2009年初中毕业生
浙江省2009年初中毕业生
浙江省2009年初中毕业生
斩断伸向古墓的黑手——
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
贯彻新条例  再创新佳绩
最新热门    
 
浙江浦江县上山新石器时代遗址——长江下游早期稻作文明的最新发现

时间:2009-7-24 13:50:09  来源:不详
,我们对发掘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开始从年代、而不是从地理位置上对遗址的特殊内涵进行反思,上山遗址的文化内涵存在某种原始的特性,如石球、石磨棒、石磨盘可能为稻谷、坚果类食物的脱壳、碾磨、敲砸工具,与原始的采集、农业经济模式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于是决定选送四个标本到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碳进行十四加速器质谱(AMS)年代测试,结果令人振奋,四个测定数据依次为9610±160年(H31)、8740±110年(F2)、8620±160年(6层)、8050±110年(3层),树轮校正值约在距今11400~8600间。 


过去的几十年中,浙江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一直以宁绍平原、杭嘉湖平原为工作重点,河姆渡、罗家角、跨湖桥等距今七、八千年遗址,陶器制作及文化形态上都已经呈现出比较丰富与成熟的特征,东南沿海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的探索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课题。上山遗址的发现是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中的一大突破,它揭示了东南沿海地区别具一格的文化传统,如不同于华北、与长江中游地区的夹炭陶技术,干栏建筑也与河姆渡文化串联起来。同时也存在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共性现象,如陶片断面上发现层理结构,应当反映一种十分原始又具有普遍性的“贴筑法”制陶技术,穿孔式加重器也属于华南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特征性器物。但上山遗址陶器以平底器为大宗,特别是大敞口小平底盆形器的流行,具有极强的个性,与浙江地区的晚期遗址尚无法实现直接的联系,这可能是年代上的差距决定的,但也不排除地域上的因素,因为上山遗址在地理环境上已经不属于河姆渡、罗家角、跨湖桥遗址所在的浙北平原区。但值得注意的是,跨湖桥遗址在年代上基本与河姆渡、马家浜文化前后衔接,文化面貌尤其在陶器作风上却大异其趣,这是对该区域考古学文化研究中简单化、一元化学术思路的一种警示。 
上山遗址夹炭陶片的表面有大量的谷壳印痕,胎土中夹杂大量的谷壳。对陶片取样进行植物硅酸体分析显示,许多陶片中含有来自稻叶片运动细胞的扇形硅酸体。对陶片中谷壳形状的初步观察结果是,粒的长度比野生为短,粒的宽度比野生稻大,与野生稻有所不同,可能是一些经人类选择的早期栽培稻。上山遗址稻作遗存的发现在研究亚洲稻作的起源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江流域是亚洲栽培稻和稻作的起源地。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长江下游地区相继发现和发掘了河姆渡、罗家角、草鞋山、崧泽等与稻作有密切关系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特别是距今7000年左右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为中国是稻作起源地的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推动了国内稻作起源研究的深入。河姆渡遗址发现后,学者开始重新思考我国稻作起源、传播和稻种分化的问题,提出了长江下游是稻作起源地,在向北和向南传播的过程中,适应各地自然条件,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稻作文化。90年代以后,在长江中游和淮河上游地区发现了年代比河姆渡遗址更古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如湖南的彭头山、八十垱、河南的贾湖等遗址,这些遗址的年代在距今7500年以上,早的年代数据距今近9千年。在这些地区最近还发现了和稻作有关的1万年以前新石器时代一致。由于这些年代古老的稻作遗址发现,对我国稻作起源、传播的认识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学者开始修正原有的观点或提出新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把栽培起源地范围从长江下游扩大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二是把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稻作遗址地区出现长江中游和淮河上游一带是我国稻作起源地,其他地方是稻作的传播区。 
2001年、2002年,我们在距今8000年跨湖桥遗址的发掘中通过浮选法在文化层中采集了千余粒稻壳与稻米颗粒,经鉴定,各个土层之间的稻硅酸体在形状方面是比较一致的。与现代栽培稻籼稻和粳稻的运动细胞硅酸体比较结果显示,跨湖桥遗址的硅酸体形状特征接近于现代栽培粳稻的硅酸体。结合粒型的长宽比角度,可以确定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水稻遗存是一些经过人类驯化的古栽培稻。跨湖桥遗址的发现把该地区的稻作历史又向前上溯近千年。 
上山遗址稻作遗存的发现又把长江下游的稻作历史上溯了2000年,这表明长江下游在开始栽培水稻的历史方面毫不逊色于长江中游地区,是我国稻作和栽培稻的起源地。上山遗址稻作遗址的发现意味着我国的稻作起源可以用中心和非中心的学说来概括,即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稻作的起源地,在这个广阔的地域内,存在着多个驯化中心,这些地区可能都有自身从驯化本地普通野生稻为栽培稻的历程。 


 &n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