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十六国北朝的钱币问题
明钱的东流对日本钱币文
我的清代货币研究历程与
中国古代货币文化对东南
最新热门    
 
把钱币研究与社会经济史研究结合起来 ——兼谈沙钱、农民、官府和行会

时间:2009-7-24 13:50:23  来源:不详
。……经将军传问归化十四社,独有宝丰社不遵规约。经调查后断定,仍按前山西巡抚批示,凡各行交易,无论现钱、拨兑,概以五十五文顶百行使,各行在钱行往来,均按向来四标公议,并且银两借贷利息与钱文借贷利率要一致。由十五社(十四商社加上钱行宝丰社)出具甘结,并勒石三贤庙,一体遵行。然而,未过多久,钱文再度紊乱,光绪二十三年,以三十、--/\顶百,到光绪二十四年,市面流通尽为鱼眼沙钱,往往数十吊现钱,可以斗筲提之。后来官府不得不先允以二五顶百,不准掺用沙钱,勒石以示遵。但后竟落到了十八文顶百。



就在这短陌钱行使越短越少,而且沙钱大量流通的情况下,政府协同十五社及外十五行在光绪十五年于三贤庙,毁沙钱铸成铜碑,永禁沙钱行使。其碑文说:夫制钱之内掺使沙钱,本于禁例,近年归城间行掺使,迄今愈行愈广,蒙道宪安府主炳出示严禁,并会乡耆等酌量改除后,公议存沙钱者,到三贤庙换取制钱,斤两相抵,永绝后患。如再有不法之徒,仍蹈故辙,禀官究治,决不宽恕,恐年远无据,将沙钱耗铸铜碑,俾阖邑周知,以照儆戒而资永遵云。

在归化城外附近地区,不行使短陌钱,而是足钱与沙钱按比例混合使用,有八十钱、四六钱、二八钱等等。

据史料记载,归化城的钱、银交易市场也很活跃,向例在市口进行。每日清晨钱行商贩,集合于指定地区,不论以钱易钱,以钱易银,均系现行市,逐日报告官厅备查,谓之钱市。其银钱商人,以山西祁(县)、太(谷)帮为最,忻(州)帮次之,.代(县)帮、大(同).帮又次之。故其一切组织,亦仿内地习惯办理,由各钱商组合行社,名为“宝丰社”。

从钱币学的角度看,上述这段历史史实,有几点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

第一,地区货币特点。在内地由于制钱不足,行使铁钱,当十大钱(重钱),而在归化城行使短陌钱。这是为什么?是否与该地民族交易特点有关?自古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银行货币,用铜较少,重钱难在当地行使。归化城当时商品交易使用的货币有三种:一是现款一一银两和铜钱,二是信用货币——凭帖,三是拨兑和谱银。铜钱使用又分满钱(足陌钱)和城钱(短陌钱)两种。这种城钱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信用货币某些性质。

第二,宝丰社的功过。作为货币商人行会组织的宝丰社,是代表钱庄利益的,但同时又具有当代中央银行的某些职能,行使一定管理金融市场的权力。它与钱庄的关系犹如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这是山西商人的一个创造。它在业务技术上的贡献是创造了拨兑和谱银。拨兑即在商品交易中,交易量在一吊钱以下者,使用制钱或凭帖,即现在的现金交易;一吊以上者,一律采用拨兑,如商号甲为了从商号乙进货,经与其往来的钱庄丙协商可以贷款,丙即通知商号乙的关系户钱庄丁,言明甲有钱可付,乙即向甲发货,甲乙间的资金清单,由丙、丁两家钱庄办理转账,即现在的转账结算。此项工作由宝丰社组织,但这笔钱只能辗转相拨,不能提现。谱银,与拨兑相同,是指以银两进行的支付,但是有可以提现(叫点个银)和不可以提现(叫客兑银)之分。此办法节约了现金使用,有利于商品交换,开创了中国转账结算和字据交换的先河。使归化城这一汉蒙、中俄交易市场每年数千万两白银的商品交易得以实现。但宝丰社也有横行霸市,鱼肉各商的问题“利害盖参其半”(《绥远通志稿》)。

第三,劣币驱逐良币。市场货币流通中,重钱、劣钱和好钱同时流通,常使好钱藏匿,劣币泛滥,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果,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影响着市场商品流通和价格,也造成钱币的投机。如今的外汇券排挤人民币的现象,正是这种规律的作用。

第四,钱币流通与政府管理。重钱大钱的铸造和流通是由政府引起的,不论是出于敛财还是解决财政困难,都造成了市场劣币充斥,钱币混乱,给农民、军人、商人造成危害,从而造成政治上的不安定,政府不得不进行干预。但是政府的干预旨在解决钱币兑换比率,未从财政上杜绝赤字,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货币混乱问题的。

第五,山西钱币问题。山西的布币为钱币收藏和研究者喜爱和重视,岂不知山西商人和票号、钱庄在清代的活跃,曾创造了多种形式的流通工具。除银两、银元、铜铁钱之外,还有拨兑、城钱、客兑钱、点个钱,特别是他们发行和使用的凭帖、上帖、上票、壶瓶帖、期帖、兑帖更值得我们去发现收藏和研究,这些信用流通工具在中国货币史也是有贡献的。

总之,将钱币的收藏研究与社会经济史的研究结合起来,会使我们的钱币学研究的内容更加生动丰富,更有利于古为今用,服务现实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