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文化专横与历史污秽——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1) ─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2) ─
欧洲历史格局变迁和欧盟
科举学:考试历史的现实
对欧洲扩张历史的再思考
最新热门    
 
论历史重审的意义—— 一种历史观向度的思考

时间:2009-7-24 13:50:34  来源:不详
构之中。另一些哲学家试图以“介入”的方式把握“历史”的做法则某种程度地显现了历史重审的意义。如柯林武德认为历史有一个“由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的方面”,“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6](P302-303)因此历史重审是一种“思想活动”。商鞅既反对复古守旧而主张“不法古”,又反对拘于现状而主张“不修今”,体现了一种主动介入历史、积极变法图强的历史观;[5](P153)韩非继承了商鞅的思想,以“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鲜明地表达了一种积极的历史观。[5](P154)卡西尔是一位站在“当代”的门坎上为我们理解历史重审提供了重要启迪的哲学家,他认为历史学家应当唤醒那些沉睡在过去年代的陈迹或事件,使之向“当代”“自述”。[7](P224)这又表明“历史”在他的视野中只是一个静态的“过去”。尼采为我们理解历史重审所给予的启示就是告诫“我们只有站在现在的顶峰才能解释过去”,但他即刻便腾空而起地摔掉了“历史”的包袱,企图去实现一个“建立新的业绩的强有力冲动”。[7](P226)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是在以革命民主主义精神对以往历史观的批判性总结中走进“当代”的。贯穿于王夫之“理势合一”历史观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以“今”为尺度查审历史的客观必然性,主张“势因乎时,理因乎势”,而不是从“圣人”“君王”的个人意志中寻找历史发展的根据。[5](P496-498)黄宗羲则更为激进地提出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原则改革现实、设计未来,历史重审的思想在他那里是以民主主义的批判精神表述出来的。[5](P453)黑格尔的哲学革命使世界精神占据了历史的堡垒,历史重审尽管以一种“能动性”的高度抽象在思辨哲学中走进了历史,然而在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框架下对历史的功绩却只能局限于精神演化之一隅,现实的历史与历史的现实依然是一个谜。马克思用唯物史观砸开了世界精神这座抽象的城堡,使“现实的人”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从而使历史重审摆脱了“理性”批判和观念判断的窠臼获得了“人的感性活动”的现实内容。
    对于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法国结构主义哲学家阿尔图塞曾以其理性深邃、气魄恢宏的哲人气质独具慧眼地给予了恰如其分的高度评价: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三块重要的大陆,如果说古希腊人打开了数学的大陆,伽利略打开了物理学的大陆,那么,马克思这位做出了划时代贡献的不朽巨匠则在他那探究人类命运悲壮而卓越的远征中破天荒地打开了历史学的大陆。以唯物史观为形态的历史哲学,终于使我们得以透过重重思想迷雾对历史重审获得以下理解:
    历史重审是发生在历史活动过程之中体现着创造历史的主观能动作用的人的感性活动。它既是一种突出地体现着人们以当代实践为基点而从事历史活动的历史态度,又是人们在理解历史活动的同时经受着历史活动本身检验的过程中获得的进行历史评判的主观尺度。 
    二、历史重审作为发生在历史创造中的“人的感性活动”,是以“当代”观照“过去”的感性形式表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具体实践活动
    固然,历史重审总是要通过人的主观活动才能展开,但历史重审的“主观活动”既不能把“当代”抽象为毫无现实内容的、失去现实感的“思想”或“观念”,又不能把“历史”从它与“当代”的天然联系中剥离开来。这等于宣告了历史重审绝非也不可能根据事物的表面联系,凭借想象臆造出一个外在的、偶然的、僵化的“历史”。这样,历史重审的真实意义便只有在“人的感性活动”中才能凸显出来。
    为了理解历史重审是“人的感性活动”,我们必须说明关于历史重审的主观认知方面的能动作用是怎样全面地体现在“人的感性活动”之中的。历史重审的“人的感性活动”意义在于,历史重审是发生在历史创造活动中并作用于历史创造活动的历史创造活动本身。它主要涉及到如下三个基本方面或环节:
    首先,历史重审是一个以主体性[①]不断凸显为前提的历史主观尺度的形成过程。实践主体在历史活动之多重交互作用中以能动地实现自我支配的方式而凸显出来。其中,一方面主体性的活动以其对象性活动为存在前提和存在方式,对象性活动的意义规定着、限制着主体性的存在状态,这种状况内在地揭示了历史尺度是把握在主体性中的客体属性;另一方面,交互作用的普遍存在状态是由于这种状态中能动性或目的性的主体性的作用而演变为历史的或实践的活动,这种由“存在状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