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范仲淹與范成大
范仲淹与范氏义庄
最新热门    
 
范仲淹与江南士人交游研究

时间:2009-7-24 13:51:13  来源:不详
仲淹的力荐,颇蒙知遇之恩。78此外,“数赴范公辟”的还有朱长文之父朱公绰,仲淹饶州幕僚卫希道(1011~1067)、施元长、张谟,仲淹西帅延安时首荐才贤的楚正叔等。79见之于《长编》和《宋会要》的则有赵滋、李雍等。80也得到范的识拔和荐引。
  至于见之于《宋史·本传》的就更多。如刘几尝被范辟为邠州通判,颇有谋略的张旨,举茂才异等科的邵亢,举遗逸得官的王猎,“志尚甚高”的何涉,“以学行知名”的周尧卿,隐士徐复、郭京等;均得到过范仲淹的赏识,延誉和荐拔。81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范仲淹不遗余力荐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这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这大批人才能得到信用,是导致嘉祐之治的重要原因,也为熙丰变法造就了不少英才。范仲淹可谓功不可没,善莫大焉。
  范仲淹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以诚仁待人,“用人多取气节,阔略细故。”82用人唯才,不问亲疏。北宋“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局面的形成,范仲淹的倡导和身体力行有很大的作用。正如韩琦所论:“天下正人之路,始公辟之。”83范仲淹还经常戒励子弟应慎于交游,惊惕夸夸其谈的阿谀奉迎之徒,“日以温习文字,清心洁行”,谦虚谨慎,坚持自身的品行修养为要。84

  淡交若水 物外悠悠

  宋代儒释道合流,是宋学气象万千,“尽精微而致广大”的一个显著特色。宋代士大夫与方外之士的交游极为广泛。如范仲淹的交游中固不泛名士,但也有许多释、道二教中的方外友,限于篇幅和主题,本文未加探索。还有不少淡泊名利的隐士,如“执节坚介”的邢敦,“放词雅远”的林逋,工诗擅琴的唐异等。
  仲淹二十岁时,尝有一次西行游学经历,结识一位隐士王镐,在其别墅“倚高松,听长笛”,留下深刻印象。“优游云泉,踰二十年”的王镐在天圣五年(1027)应贡举,虽及第而旋亡于京师。仲淹于庆历五年(1045)以陕西四路帅守邠时,为他写下了声情并茂的《墓表》。37载后,“白发忧边”的仲淹犹深深“追念故人”的“其清而贤”的高节。他坚持儒士达则兼济天下,经世致用,退则守“恬虚之趣”,尽乐天乐道之份,享优游泉石,啸傲山林之趣。85从他的诗文和交游看,他常常醉心于后者。他在景祐中黜守睦州、饶州,在庆历间罢政守邓,成为一生中三次创作高潮,在大自然的环抱中医治受伤的心灵,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这段时间他的交游亦达到高潮。范仲淹不平凡的一生中交游十分广泛:有布衣贫贱时的寒素之交,共同苦学的同砚席交,有以文史相乐的文字之交,有时相过从的忘年之交,以书法琴艺交流的知音之交等。他对林逋、徐复等隐士颇为推崇,其《寄林处士》诗云:“片心高与月徘徊,岂为千钟下钓台”;《寄赠林逋处士》又云:“风俗因君厚,文章至老淳。”堪称倾倒备至,思想上也产生了强烈共鸣,其《赠张先生》诗云:“康宁福已大,清静道自生。”可为一证。
  由于他道两学的素养很高,其方外友人亦多。范仲淹年青时曾结交了周德宝和屈元应两位道士,周精于篆刻,屈对《易》有研究,且皆善琴。范与周保持了长期的交往和友谊。另一位道士程用之曾替仲淹画象,范有题画诗;范还与曾应科举的钟道士相唱酬。86范与擅唐律诗且有佛学的日观大师善升亦方外友人、琴中知音。范皇祐元年(1049)守杭,曾于山中访之。87范仲淹知苏州时,定惠大师宗秀来谒。这位灵岩寺高僧与时贤多有唱酬,“来则谈空实相,号天人师;去则指霞岭,啸风林,天子有赐,三公有赠。”远胜于儒家隐士邢敦、林逋者流,仲淹为隐士的才华、风节大鸣不平。88也表示了对释教热而不狂的明智态度。仲淹与佛教高僧的交往极多。仅见于诗文的就有早岁相识的释文光和广宣大师,还有琴中知音真上人,越僧长吉、吴僧真、元二上人、金山寺识上人、希元上人、虎丘长老、四明僧湛公等。据《舆地纪胜》卷48记载,范仲淹还与和州含山县野云寺(南宋改为净戒院)僧守密有诗唱和,诗碑石刻南宋末犹存,今《范集》已无可考见,当已佚。仲淹每到一地必广游寺院,结交僧徒。如天平山白云寺,为其家功德院,常熟顶山寺、越州翠峰院、雍熙院、广慈院、睦州乌龙山寺、承天寺、虎丘云岩寺、苏州灵岩寺,杭州白塔寺、饶州黄山寺、镇江甘露寺、南康军落星寺、泰州西溪圣果院等。足迹遍及江南名刹,所以释家视其为外护。或许范仲淹从他的方外交游中悟出了些什么,砥励了自己淡泊名利、激浊扬清的操守。有一件小事,也许可以反映他鄙薄名利的素志,宋人热衷于请名士作碑志,其家提供行状,死者多为生前友好,又有丰厚润笔,写则往往失实,不写情面难却,秉笔者常陷入进退维谷境地。范仲淹替人作碑志,则从不受润笔。故能秉笔直书,极少谀墓之作。
  在宋代,以“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