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灵光与曙光——从明代宗
最新热门    
 
从明到清的历史转折

时间:2009-7-24 13:51:38  来源:不详
入已知世界的大门时,中国却发出了静止不动的通谕,正当人类冒险在世界范围展开之时,中国人却带着自以为优越的感情,把自己封闭起来。”
    清朝实行了严厉的海禁。清朝建立之初,残明的反清势力还很活跃,特别是郑成功以台湾为基地的复明活动,给清朝造成很大威胁。清廷一再下令迁海,切断大陆地区与海外的联系,以断绝郑成功的供应。虽然,在台湾统一后,清廷一度开放海禁,但这种情况维持不久,清朝再次对海外贸易加以限制。康熙年间,汤若望教案发生后,洋教的传播开始受到限制。特别是在清廷与罗马教廷发生礼仪之争后,不仅西洋人在中国传教受到限制,而且对洋商与中国贸易的态度也更加严厉。1717年,清廷下令禁止南洋贸易,到1727年禁令曾经被废除。1755年,清廷下令限制外商,“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1761年,清廷又根据两广总督李侍尧的建议,不准洋商在省内过冬,间有过冬者,只限在澳门居住。洋商到粤,命令在当地寓居的行商对其加以管束、稽查。禁止内地民人借领洋商资本贸易,禁止洋商“雇倩汉人役使”、雇人传递信息。洋船停泊处,酌拨营员弹压稽查。1793年,英国使节马戛尔尼来到中国,在承德避暑山庄晋见乾隆皇帝,提出与中国进行贸易的请求。乾隆帝说过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对英国的请求予以断然拒绝。须知,这些严厉的海禁措施是在清朝发展到极盛时采取的。清朝严厉的闭关政策,不仅使中国自绝于世界大潮之外,而且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与明代后期科学技术朝气蓬勃的开放态势不同,清代的科学技术倒退回“西学中源”的故步自封之中。
  顺治、康熙时期,清廷对西方传教士的利用,是从维护皇朝统治出发的。与明代不同,清廷限制普通士人与西方传教士的接触。明朝时期由民间推动的自下而上的与西方传教士的交流不存在了,拥有技艺的西方传教士更像是清朝的宫廷侍从,成为天朝大国太平盛世的装饰品。由康熙皇帝支持,有法国人白晋、雷孝思、杜德美等参加测绘的《皇宇全览图》,在完成后,就被收入内府密藏起来。由传教士巴多明奉命写成的人体学讲义《钦定各体全录》却被认为不可示予青年人和普通人,而不能出版。由梅毂成、何国宗等编纂的《数理精蕴》一书,介绍了自晚明以来传人中国的几何学、三角学、代数和算术知识,但数学家们却宣称:这些西学“询其所自,皆云本中土所流传。三代盛时,声教四讫,重译向风,则书籍流传于海外者,殆不一矣。周末畴人子弟,失官分散。嗣经火,中原典章既多缺佚,而海外之支流反得真传。此西学之所以有本也。”也就是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西学源于中学。“西学中源”成了众口一词的流行说法。这种“西学中源”说颇可使“天朝大国”的骄矜心理得到满足,但它却导致故步自封,导致对新事物蔑视和拒斥。
    事态发展的结果显然已经十分清楚,清朝的中国在世界上将逐渐落伍,以至被动挨打。
英使马戛尔尼在访华之后得出结论说:“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般幸运的、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它胜过其他邻船的地方,只在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英国人已经看出了清帝国外强中干不堪一击的本质。当清帝国紧闭国门,一再拒绝开放的时候,英帝国主义者便决心用炮舰打开中国的大门,而大清帝国则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等待它的是失败和屈辱。
 


 
    清朝的入主,使本已趋解体的旧制度得以维系和延续,新事物的萌芽、鲜活的思想和开放的态势均遭到扼杀。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既不求创新,也不求进取。中国失去了一次融人世界与先进国家同步发展的机会,最终沦为衰败的大国。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要在最后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买的特权——这真是一种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