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
试论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
试论民族因素对苏联调停
试论冯友兰的“释古”
试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
试论中西方上古社会的平
试论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
试论顾颉刚先生的疑古思
试论唐武宗灭佛的原因
试论明代的州县吏治
最新热门    
 
试论元代中国与高丽的贸易

时间:2009-7-24 13:52:24  来源:不详
商人顾恺、陆等,来献土物”;1297年,“宋商徐兴祚献鹦鹉、孔雀各三翮。”1301年“江南商客享王于寿康宫”。忠烈王三十年(1304,元成宗时)元江南僧绍琼搭乘元民间商船来高丽。(注:《高丽史》卷28、29、30《忠烈王世家》。)忠惠王时“元朝大都商人”经海道赴高丽。(注:《高丽史》卷36《忠惠王世家》。)元末泉州商人孙天富、陈宝生“为贾海外,……其所涉异国,自高句丽(朝鲜半岛)外,若婆(爪哇岛)、罗斛(泰国南部),与夫东南诸夷,去中国无虑数十万里”。(注:王彝《王常宗集·续补遗》《泉州两义士传》,详见陈高华《元代泉州舶商》《中国史研究》1985年1期。)元末“江南商客”赴朝鲜贸易,并把中国火药技术介绍给朝鲜。(注:《李朝太祖实录》卷7。)元去高丽的商人中,不但有蒙汉商人,还有一些回回商人,也常往来于两国之间,如忠宣王时期的回回商人闵甫,不仅在高丽居住,还担任了平壤府尹兼存抚使。(注:《高丽史》卷33《忠宣王世家》。)
      高丽各阶层人士来元的也为数不少。(注:此处尚不计高丽大批移民到元各地,尤其是今东北辽阳、延边一带就食。十四世纪中叶有数十万高丽人居住在辽阳沈阳地区。《朝鲜全史》7,中世编,《高丽史》2,平壤科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123页。元末大都就有数万高丽人。《高丽史节要》卷26恭愍王3年11月。)高丽人李齐贤来元大都旅居26年,与当时元的仕宦文人过从甚密。李游历大半个中国,汉语文诗词造诣颇高。高丽人学习汉语的热情不局限于文人雅士,一般人家,特别是想外出营运,到中国做买卖的人多学汉语,有的从小就学。如到元大都经商的高丽人,自幼年就按其父母的主张,“在汉儿学堂里学文书”“学半年有余”,“些小汉儿言语省的有”,即粗通汉语。当别人问他“你是高丽人,学他汉儿文书怎么?”答曰“世间用着的汉儿言语,咱这高丽言语,只是高丽田地里行的”,“汉儿田地里来都是汉儿言语”。会讲汉话,与元人做买卖才方便。应运而生的是高丽汉语读本的编纂。
      成书于元代末年、十四世纪中叶的高丽汉语教科书《老乞大》及《朴通事》是了解元代中国社会生活诸方面及高丽与元民间贸易的珍贵资料。“老乞大”即老契丹,契丹指中国、中国人。“朴通事”即姓朴的翻译,书或为其所作,或是他所传,也可能是假托的。“两书的史料价值非常之高”(注:杨联升《老乞大朴通事里的语法语汇》《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九本上。《老乞大》和《朴通事》两书早已受到中日韩语言学者的重视和研究。从历史学角度对之考察研究者首推陈高华先生。详见陈高华《元大都》北京出版社1982年;从《〈老乞大〉、〈朴通事〉看元与高丽的经济文化交流》《历史研究》1995年3期,《旧本〈老乞大〉书后》《中国史研究》2002年1期。)。《朴通事》记载了大都商人往返上都开平营运,以及元代人口买卖、高丽商人来元贸易及岁时、娱乐、词讼、宗教、婚丧习俗、医药、文学等情形。《老乞大》是以高丽商人来中国,与辽阳的商人作伴,同至元大都从事商业活动为主题而写的。其中涉及从高丽到元朝经商的用语、沿途的风土人情和物价、钞法、北方城镇元人市井生活状况以及高丽的风俗等等,内容丰富。这两部书的著者无法确考,“恐怕是高丽的侨民,《老乞大》著者可能是住在东北(沈阳或辽阳一带)的人,《朴通事》著者可能是长住北京的人”。(注:(日)太田辰夫《〈老乞大谚解〉〈扑通事谚解〉》《汉语史通考》,江兰生、白维国译,重庆出版社1991年。)以下就此二书对高丽与元的民间贸易作简略考察。(注:自此以下引文除特别注明者均据《朴通事》载,刘坚等主编《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元代明代卷)和(韩)郑光主编《原本老乞大》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1月版。)
      首先,这些到元朝做买卖的高丽商人来自何地?书中没有专门论及。但《朴通事》中,一个先来到元朝的商人向后到的高丽商人询问家乡的年景:“我地里面的田禾如何?”答曰:“今年那里庆尚、全罗、黄海、忠清、江原各道里,十分好田禾。”据此推知有些商人可能来自高丽南部或中部。当然也有从北部来的商人。(下面即述及)。
      他们经由什么途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