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
试论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
试论民族因素对苏联调停
试论冯友兰的“释古”
试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
试论中西方上古社会的平
试论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
试论顾颉刚先生的疑古思
试论唐武宗灭佛的原因
试论明代的州县吏治
最新热门    
 
试论西晋商业的发展及其特征

时间:2009-7-24 13:52:42  来源:不详
后,处前者为君长,处后者为臣仆”,有了钱,“危可使安,死可使活”,“宾客幅辏,门当如市”,失去钱,“贵可使贱,生可使杀”[(36)]的地步,金钱简直成了整个社会的润滑剂。

从上述西晋时期商业发展的种种表现,我们可以概括出这一时期商业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商人成份开始发生变化。在我国古代,商人和官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大致说来,汉代的商人还是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政府曾经从政治、经济等方面给予了他们以沉重的打击。曹魏时期,虽然不见有汉代那样打击商人的做法,但是,商人干预国家政事,官僚从事商业活动之事,极为稀见。到了西晋,不仅官吏与商业结合,官僚经商现象大量出现,而且小生者也纷纷经商,乃致出现:“末作不可禁也”的情况。

第二,汉末以来实物货币对金属货币排斥,实物货币日益抬头的现象暂时消失。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虽然都有自己的金属铸币,但并不能完全取代谷帛等实物而使货币一元化,其由多元化向一元化发展的趋势也隐晦不。西晋时期,虽然实物货币仍然存在,但是,货币制度向单一金属发展的趋势是十分明显的。整个西晋时期,文献中所载使用实物货币之事,除了石崇《奴券》说他在元康之际(公元291—300年)以绢百匹购买奴隶[(37)],《孔舒元在穷记》说孔衍卖坏车得绢,复以绢籴米及买橡实事[(38)],以及西北河西地区在晋初使用实物货币以外,并不多见。

第三,商业的内容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不仅在商品品种的增多上,而且商品的实用性大为加强。见诸于汉代典籍中的商品,虽然也有一些农产品,但是,丹砂、犀角、翡翠、珠玑等是当时商人手中的主要之物。曹魏时,曹丕向江东索求,也是所谓雀头香、玳瑁、翡翠、象牙、犀角、斗鸡之物。这一切说明西晋以前,在商品品种方面,多以珍奇异物和奢侈品为主。进入西晋以后,粮食、蔬菜、布匹、牲畜、家禽、物品、食盐、瓜果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均有买卖的记载。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除商人队伍扩大外,还由于大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以后,庄园主手中拥有大量的农副产品需要出售。

第四,整个社会对商人和商业的传统看法与观念,正在发生变化。汉和曹魏时期,不仅经济阶级一再倡导抑商,阻碍商业的发展,而且整个社会都有一股浓厚的贱商意识,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西晋时期,虽然晋武帝等人也一度颁布过“禁游食商贩”的诏令,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所作所为已经不是恪守前代的观念,他们言利,亲自经商,而且商人也能结交权贵,如愍怀太子遹之母“本屠家女”[(39)],在门阀制度大盛的时代出现此种情况,只能说明门阀制度也好,人们的观念也罢,贱商的意识都很淡漠。观念的渐次变化,当然会引起人们在物质生活中行为的变化。无怪乎江统要喟然叹曰:“秦汉以来,风俗轻薄,公候之尊,莫不殖园圃之田,而收市井利。渐冉相仿,莫以为耻,乘以古道,诚可愧也。今西园卖葵菜、篮子、鸡、面之属,亏败国体,贬捐令耳!”[(40)]

以上特征说明西晋时商业正发生着变化。不过,这些变化大都刚刚开始,在当时表现尚不十分明显。只有到了东晋南朝,它们才以醒目的姿态体现在商品经济大潮之中。

注释

(1)(2)《晋书》卷26《食货志》。
(3)《全晋文》卷127干宝《晋纪总论》。
(4)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第131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
(5)《资本论》卷3第369页。
(6)《史记》卷129《货殖列传》。
(7)《晋书》卷3《武帝纪》。
(8)《晋书》卷37《宗室·司马望之传》。
(9)《晋书》卷37《宗室·竟陵王@①传》。
(10)《晋书》卷54《陆云传》。
(11)《晋书》卷33《石苞传附子崇传》。
(12)《晋书》卷50《庾峻传》。
(13)《晋书》卷104《石勒载记上》。
(14)《全晋文》卷52傅咸《司录校尉教》。
(15)《晋书》卷95《艺术·佛图澄传》。
(16)《晋书》卷26《食货志》。
(17)《晋书》卷42《王@①传》。
(18)《全晋文》卷33《奴券》。
(19)《晋书》卷94《隐逸·郭义传》。
(20)《晋书》卷43《王戎传》。
(21)《晋书》卷4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