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从考古材料看吐蕃与中亚
论地缘因素在吐蕃文明东
吐蕃王朝以前雅隆吐蕃部
敦煌写本S.370(5)号残卷
高麗忠宣王西謫吐蕃事件
最新热门    
 
吐蕃经略西北的历史作用

时间:2009-7-24 13:53:00  来源:不详
击勃律[13]。

  "安史之乱"爆发,唐朝抽调河、陇及西域的驻军东向赴援,吐蕃乘机攻占河、陇诸州。其间,吐蕃还不断攻挠于阗等地。在攻占北庭、西州(790-791年)后,吐蕃攻占了于阗,以西的小勃律等,亦似为吐蕃所有。至此,吐蕃占领了从鄯善到于阗以至小勃律等地方,也就是今天新疆南部到克什米尔一线。

  吐蕃对唐朝西域的进攻,也见载于吐蕃历史文书中。如"大事记年"第19条:"及至龙年(668)赞普驻于札之鹿苑,于几玛郭勒建造堡垒,是为一年";第21条:"及至马年(670),赞普驻于倭塘,于几玛郭勒击唐军多人,是为一年"。"几玛郭勒"(Ji ma gol),托马斯认为在新疆东部;佐藤长认为即且末一带[14]。第88条"及至牛年(737),……论结桑龙(东)则布引兵至小勃律国。冬,赞普牙帐居于札玛,小勃律王降,前来致礼"[15]。《赞普传记》谓"此王(墀松德赞,755-797年)之时,没庐·墀苏茹木夏领兵北征,收抚于阗于治下,抚为编民并征其贡赋"[16]。与前引汉文史料对应,不难发现,吐蕃进攻于阗、小勃律等地的时间,汉藏文史料记载是几相一致的。此外,"大事记年"第26(675年)、27(676年)、38(687年)、80(729年)、87(736年)等条,均有吐蕃大臣"前往突厥地方"的记载,此处"突厥"(dru gu)一词应视为西突厥,则吐蕃大臣所往之"突厥地方",即唐之西域。对于这一点,我们如联系以上诸条与汉文史料相印证,便可看出它们有对应关系。

  关内道。

  吐蕃攻占河西、陇右的同时,还不断向关内道各州进攻,甚至兵锋直指长安。如,大历三年(768),攻灵州略分州;大历八年(773),攻泾州;大历十年(775),攻陇州;次年,攻芳州、岷州;十三年(778),攻盐州、庆州、银州、鹿州;贞元二年(786),攻宁州,据盐州、夏州[17]。

  但是,吐蕃对关内道诸州的进攻有别于河陇的情况。对于后者,吐蕃是实据其地;而前者,除会州、原州一度为吐蕃所据外,其余诸州,吐蕃均得而复失,与唐朝军队反复拉锯。这种区别,我们需加以重视。

  综上所述,从公元7世纪中叶始,吐蕃就不断地进攻唐朝陇右道、河西道诸州,以及进据西域等地。"安史之乱"后,吐蕃先后占领了这些州郡,并频频向关内道各州进攻。至公元9世纪中叶,张议潮起义推翻了吐蕃在河、陇的统治为止,吐蕃统治该地近一百年。吐蕃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必然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该地区产生巨大的影响。以下试论之。

 二、吐蕃经略西北地区的政治作用

  1.维系了唐朝退却后西北地区的地域完整性。

  吐蕃是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攻占唐朝西北地区的,即唐朝倾其力对付"安史之乱",不自觉地留给吐蕃一个可乘的空间。如果吐蕃未能乘机占领防御虚弱的河、陇等地,其他民族,如回纥等就有可能去占领。

  "安史之乱"以后,由于唐朝穷于应付,力量分散,致使居于河西、西域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自立、动乱。如史书说:"至德元年(756)六月,王思礼至平凉,闻河西诸胡乱,还诣行在。初河西诸胡部落,闻其都护皆从哥舒翰没于潼关,故争自立,相攻击";又,"党项等羌吞噬边鄙,将逼京畿"[18]。其中,以当时雄居大漠的回纥汗国,对唐朝河西及关内道北部地区威胁最大。如肃宗宝应元年(762),"上遣中使刘潭使于回纥,修旧好,且徵兵讨史朝义。清谭至其庭,回纥登里可汗已为朝义所诱,云'唐室继有大丧,今中原无主,可汗宜速来共收其府军'。可汗信之,……起兵至三城。[19]"三城"即三受降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河套以北。可见,当时回纥已有趁唐朝内乱,吞并边地的意图,只是由于吐蕃进展迅速,才不使回纥得手。

  吐蕃攻占河西诸州后,回纥亦尚未放弃对这一地区的争夺,这一点可举两件史实来说明。

  一是唐德宗贞元六年(790)的吐蕃与回纥的北庭之战。当时,吐蕃攻占了河、陇诸州,开始进攻北庭(今新疆奇台西)。回纥大相颉干迦斯率军抵抗失败,北庭陷落。引数万人复攻之,亦败。颉干迦斯屡败后,竟诱唐朝都护扬袭古至牙帐,杀之。回纥始为声援北庭而举兵,败后竟杀唐将,说明他们着眼唐朝的地盘而非真心抗击吐蕃[20]。二是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回纥奉诚可汗曾率军进攻凉州,使此地在吐蕃占领后一度易手[21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