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艺术的萌芽(3)

时间:2009-7-24 13:53:49  来源:不详
猪叫,群更以高呼呵应之,似在畏吓猪者。然后每人各以矛刺猪。主妇此时偕他妇数人,以竹杯盛酒送给舞者,且欢且舞,至三四周,猪毙。"我们在一些出土的彩陶盆上可以看到舞蹈形象,即是"执手圆旋,歌舞为乐"的具体写照。在广西左江岩壁画上也有众人舞蹈的画面。内蒙古阴山岩画中也有一些娱神舞的图像。

战争舞 

在原始氏族、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远古的传说中就有黄帝战蚩尤、炎帝战黄帝、共工战颛顼等战争故事。神话中的战神刑天,也是在与黄帝争神位的厮杀中被砍掉头颅,他居然以两只乳房作眼睛,以肚脐作口,继续挥舞大斧和盾牌向黄帝杀去。明刊本《山海经图》就有"刑天舞干戚"插图,就是一手举盾一手挥斧,左脚尖着地,右脚向前之状。《云南志略》记载:"金齿百夷……略有仇隙。军校毕集,结束甚武,髻插雉尾,手持兵戈,绕浮首或而舞。"这种"手持兵戈"的舞蹈应该是表现战斗过程的。因此在原始舞蹈中必然会有战争舞。

原始舞蹈的最大的特征就是群众性(或者称之为集体性)、参与性,而非表演性。因为当时的舞蹈不是单纯为了观赏,而是宗教(巫术)性、欢庆性或者狂欢性的群众活动,即没有专业的表演者,最多是在有人(如巫师)带领下的集体起舞。这从出土文物中的舞蹈形象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特点。1973年在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发现1件距今5000多年的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盆。卷沿,近直口,微鼓腹,下腹徐内收为小平底。口径29、腹径28、底径10、通高14厘米。在唇沿、内外壁皆有彩绘。在盆的内壁上部绘有三组舞蹈画面,每组五人,手拉着手,面向一致,头侧皆有一斜道表示发辫,摆向一致。臀部处均有一斜道表示尾饰,摆向也一致。发辫与尾饰的摆向正相反,再加上身躯体皆微扭曲,两脚同微张开,构成了一幅动作整齐划一颇富有节奏和韵律的集体舞蹈图(116)。1991年在甘肃省武威市新华乡磨嘴子也出土一件彩陶盆,盆内壁也有2组舞蹈图,每组9人(117)。1995年在青海省同德县宗日遗址第157号墓也出土1件舞蹈彩陶盆,内有2组舞蹈图,一组11人,一组13人,头腹皆为球状,手拉手,下肢绘成直线。人像以剪影手表现,像是穿着宽松短裙手拉手在整齐地踏着舞步,生动传神(118)。日本也收藏1件绘有舞蹈的彩陶盆,绘有3组舞蹈人物,每组5人,也是手拉手跳舞的形象。此外,在广东省曲江县石峡遗址也出土过1件陶片,上面绘有4个人物,仰首垂髻,挽手而舞(119)。多处出土绘有舞蹈图像的彩陶盆,可见当时舞蹈相当盛行。

这些图像所展示的舞蹈形式,据宋兆麟先生研究是一种环形集体舞。他认为,氏族社会的生活或生产都是集体性。狩猎时,人们分散在山脚下,举着火把,手持矛和弓箭,围歼野兽于山巅,称之为围猎。无论是游牧民族的帐蓬,还是农耕民族的住房,都喜欢围成一圈,中央为广场。这些生活生产实践,经过艺术升华,就发展为形形色色的圆圈舞。少数民族中有很多这类形式的舞蹈,如鄂伦春族的转圈舞、佤族的圆圈舞、景颇族的金再再舞、藏族的跳锅庄等,都是环舞的形式。在广西花江山崖壁画上、内蒙古阴山岩画上的一些舞蹈图也多是集体性舞蹈。大通县上孙家寨彩陶盆上的舞蹈图像,正是一种集体环舞。舞者以左脚为中心,向左移动右脚,然后再移动左脚,按顺时针方向移步,但头却向后回顾,时而向右移步,头则转向左边,可以看出已经有了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集体舞蹈还必须有一定的节拍和音乐伴奏,才能步伐一致,互相配合。最简单的方法是以踏步、击掌或装饰品磨擦发出的响声。如拉祜族、纳西族和藏族都以踏步声伴舞,并随着踏脚发出呼喊声,颇有声势,能震撼人心。大通县上孙家寨彩陶盆上舞蹈图的生动形象,就让人感到是一群原始人在踏步跳舞,仿能够听到他们的整齐有力的脚步声和热烈的呼喊声。这声音,5000多年来在中华大地上从未间断,直到今天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仍在回响着(120)。

它们就是中华民族舞蹈的源头。

注释

(99)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100)见《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二卷第755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年第一版。
(101)中国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