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尖底瓶是烧水熬汤的炊具吗?——兼谈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尖底器

时间:2009-7-24 13:53:54  来源:不详
产力水平尚不足以产生普遍的酿酒活动及饮酒习俗,而尖底瓶在仰韶文化中是一种很普及的器物,所有的成人、少年都可能使用到它们。故尖底瓶作为烧水熬汤之炊具是费力不讨好,双耳的存在则是一种极不合情理的现象,是赘余之物。
 
    笔者认为,仰韶文化中的尖底瓶主要是作为一种礼器而存在和使用的。根据尖底瓶的形制和力学特征,笔者从四个方面作了分析并引苏秉琦先生的认识及甲骨文资料佐证(参见:《关于尖底瓶,流行半个世纪的错误认识》http://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2/488.html )。这里据考古资料再作一些说明和补充:
1、半坡人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炊餐用具罐、碗、杯、壶、瓮不少为粗砂陶,素面无纹,制作粗糙,而尖底瓶均为细泥红陶,大多饰绳纹,加之形制奇特、功用繁复,故尖底瓶实为古人精心之作。虽然尖底瓶绝大多数都不是彩陶但也有个别饰彩的,如北首岭中期墓葬出土M187:⑴尖底瓶腹饰斜绳纹、颈部饰一周波折纹夹三角纹黑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宝鸡北首岭》101页;图八三:1;图版五三:2。文物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这种饰彩的尖底瓶可佐证尖底瓶是不用于灶坑中烧水熬汤的,否则何必彩绘。马家窑文化中有全身彩绘精美图案的双耳尖底瓶尤能说明问题,如甘肃博物馆藏一件完整器喇叭口尖底瓶,仅尖底一小段为素面(张抒著《中国几何形装饰》149页彩图,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又如甘肃岷县出土半山类型的一件敛口尖底瓶,上、下腹各有一周折线纹间三角纹彩绘,口部也有大块黑彩纹,仅双耳所在的腹中段一周、颈部一周及尖底一小段为素面(蒋书庆著《破译天书:远古彩陶花纹揭秘》彩版第5页上图,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这种全身饰彩的尖底瓶是尖底瓶不用于烧水熬汤的力证。


 
    2、在仰韶时代,尖底瓶主要存在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中,但是它传播的范围很广,凡受到仰韶文化重要影响的地区和文化,几乎都有尖底瓶的发现,这个范围包括西至甘、青地区,东至河南腹地,南及鄂西北汉水中游,北达内蒙古中南部、晋北、冀西北这样一个广阔的地区。但是在晋北、冀西北、晋中、晋南、河南郑州、洛阳一带均存在尖底瓶的情况下,为这个区域所环抱的豫北、冀中南地区却不见尖底瓶。豫北、冀中南地区仰韶时代考古学文化主要是后岗类型(或称后岗一期文化)、大司空类型,这两种文化都曾被作为仰韶文化的一个类型看待(现在仍然有一批学者作如是观),这充分说明了其与仰韶文化的紧密关系、渊源关系。但是为什么这两种文化不见尖底瓶、其居民拒绝使用尖底瓶呢?这说明尖底瓶并不是一种普通的生活日用品,而是一定与人们的精神生活和信仰(或谓原始宗教)相关——仅用文化习俗是不能解释这个现象的,因为仅从文化传播、文化习俗这个角度看,后岗类型、大司空类型就应该有尖底瓶。所以尖底瓶不是一般的水器,也不是烧水熬汤的炊具,而应是一种礼器。为什么后岗类型拒绝使用尖底瓶呢?因为尖底瓶是炎、黄两部族(分别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所使用的礼器,而且其造型和出现的年代都可能与炎黄结盟、联姻、联合杀蚩尤有关,后岗类型为蚩尤裔文化,所以它拒绝使用尖底瓶。为什么大司空类型也拒绝使用尖底瓶呢?大司空类型应为传说中的共工族文化,它的远源在半坡类型(共工为炎帝后裔),但是大司空类型形成的年代约在前3500年,其时半坡类型的尖底瓶早已全面为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所取代,所以大司空类型虽然从钓鱼台类型(主要为炎、黄裔联合、混合之族群)中分化出来,但它也拒绝使用尖底瓶,这时拒绝的实际上是黄帝裔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参见《“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究》,象牙塔.国史探微网http://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2/354.html)。
 
    3、半坡类型及受到其重要影响的考古学文化中还流行一种大口尖底罐,这种大口尖底罐常有彩绘或一周类似乳头、鹰嘴状的堆饰。如姜寨二期Ⅱ式F283W277:1尖底罐口沿下有一周28个堆饰,腹部大部分彩绘,仅靠近尖底的三分之一为素面,二期ZHT37H493:32尖底罐口沿下一周有24个堆饰,腹饰人面鱼纹(西安半坡博物馆等《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