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论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阶段

时间:2009-7-24 13:54:04  来源:不详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在与乡村分离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乡村的对立物而存在的居住形态体系的。自原始社会末期至春秋时期,主要经历了乡村式城堡,城、市分离,城、市合一三个阶段。尤其是从西周开始至春秋时期,由于城邑规模、区域及人口构成等的变化,已明显地反映出当时城与市合一的趋势,且由最初个别的、临时的、偶然的结合,逐渐发展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较经常的、带有趋势性的合二为一,从而在春秋战国之际,宣告了具有真正意义的城市的诞生。

 

  注释:

  〔1〕傅筑夫:《中国古代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见《中国经济史论丛》(上),三联书店1980年1月版,第323页。

  〔2〕杜瑜:《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与发展》,载《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1期。

  〔3〕《中国古代史常识》(专题部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版,第264页。

  〔4〕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新知书局1948年版,第12页。

  〔5〕那波利贞著、何建民译:《中国古代都市的研究》,《时事类编》第五卷,第九期。

  〔6〕张鸿雁:《论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载《辽宁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7〕〔8〕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4页。

  〔9〕《说文解字注》卷十三下。

  〔10〕《古今注》卷上。

  〔11〕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1册,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29页。

  〔12〕张树补注《世本》引《吴越春秋》。

  〔13〕严文明:《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载《文物》1981年第6期。

  〔14〕余波:《国家文物局在登封召开告成遗址发掘现场会》,载《河南文博通讯》1978年第1期。

  〔15〕《淮阳发现一座龙山文化古城址》,载《人民日报》1981年2月10日。

  〔16〕《淮阳发现一座龙山文化古城址》,载《河南日报》1981年1月25日。

  〔17〕〔23〕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74、68页。

  〔18〕《礼记·礼运》。

  〔19〕《尔雅·释言》。《尔雅疏》载:“市,买卖物也。”

  〔20〕邹衡:《试论夏文化》,见《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21〕河南省博物馆、郑州市博物馆:《郑州商代城址发掘简报》,载《文物》1977年第1期。

  〔22〕杨育彬:《河南考古》,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95页。

  〔24〕《周礼》卷四,《地官·司徒》下。

  〔25〕张学海:《试论鲁城两周墓葬的类型、族属及其反映的问题》,载《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26〕〔29〕《河北易县燕下都故城的勘察和试掘》,载《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

  〔27〕〔28〕《楚都纪南城的勘察与发掘》,载《考古学报》1982年第3期。

  〔30〕李绍连:《试论中国古代都城性质的演变》,载《史学月刊》1989年第3期。

  〔31〕《河南新郑郑韩故城的钻探和试掘》,载《文物资料丛刊》,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32〕《墨子·杂守·尚贤》。又见《论语·子张》。

  〔33〕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43页。

〔34〕《管子·小匡》。

 

 

【参考文献】

  [1] 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三联书店1980年版。

  [2]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3] 张全明、张翼之:《中国历史地理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 叶骁军:《中国都城发展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上一页  [1] [2] [3] [4] [5] [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