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宁河古栈道遗址新探

时间:2009-7-24 13:54:05  来源:不详
管,而过去能用作输卤管道的只有枧竹,即先将竹子的内节打通,外用篾箍加固,以防竹子破裂而漏水,然后用牝牡相衔的方,将竹子一根一根地连接起来,就成了输卤的枧竹管道。因材质不同,其管道的抗压强度、使用寿命、维修难度、投资成本亦不相同。由此,便引出了第三个差别,即因管道材质不同而出现在工艺制作上的差异。不同的工艺要求,决定了输卤管道不同的具体形态,这对揭示南下段栈道的真正用途十分重要。从工艺上看,钢铁管和塑料管都可以用接头或烧焊的方法进行连接,并在转弯处接上合适的弯头,管道便顺着地形,随弯就弯地向前延伸。管道全程是封闭的,即使没有动力设备,只要不超出总的高差范围,就是遇有小的高低起伏,卤水仍然可以自流,何况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有动力设备推动。所以,现在架设输卤管道,对水平的要求并不严格。通常在直线较长的地段还要人为地加上弯道,以克服金属材料因热胀冷缩而产生的破坏力。这种人为设置的弯道称为膨胀节,膨胀节或上下、或左右加弯,具体怎么弯,则要由现场的地势来决定。而枧竹管道则不同,因为它没有金属材料的可塑性(主要指可加弯头),便适应不了不规则转弯的地形。古人为解决这个难题,创造了架“别支”的办法,即在转弯处置一圆木盆,并在圆木盆上朝拐角的两个方向凿孔,以连接转向不同方向的枧竹(插图1)。这样,卤水即可由上游枧竹流入圆木盆,再由圆木盆流入下游拐角方向的枧竹。由于这种工艺制作,枧竹便可顺着地势转向自如。但这样一来,全程管道就被截断成若干小段,无法封闭,因此,中途就不能有高低起伏,只能按照预先设置的坡度连续不断地向前延伸,否则卤水就输送不到目的地,结果,便呈现出了宁河南下段栈道石孔的水平线排列状况。因此,我们认为,这种呈水平线排列的栈道石孔是古时用枧竹材料输卤工艺的必然产物。

再从栈道石孔的间距看,宁河南下段栈道石孔的孔距在 1.46 米至 2.14 米之间,平均 1.8米左右。这个间距也是采用枧竹材料做输卤管道的产物。一般说来,如果要在绝壁岩石上架设栈道,不管其功能如何,都必须先在绝壁岩石上开凿孔眼,再用方木楔入孔内,成为支架横梁,然后在上面铺设木板,成为栈道。至于架设输卤管道的栈道是否需要铺设木板,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需要探索用作不同功能的栈道对着力点即支撑点的不同要求。石孔是栈道的支撑点,所以石孔间距的不同排列,就反映出不同栈道对支撑点的不同需求。作为人行道的栈道,对石孔间距的排列,要求并不严格,间距大点小点都无关紧要,就象北上段一样,间距的大小依地形、地势而异,不求统一,或大或小都无所谓。而南下段的石孔间距却控制得非常严格,最大差距不超过 0.7 米,一般差距只有 0.1 - 0.5 米。为什么要这样,是为了好看吗?绝对不是,其答案还是得在枧竹材料里面去找。目前钢铁管道每段的长度约在9米左右,管墩的间距也是9米。枧竹的一般长度在 8 米以上,去掉两端不能使用的部分,有效使用长度在7—8米之间,与钢铁管道的长度接近。但梘竹管道的抗压、抗折强度却远远低于钢铁管道,况且是架设在悬崖绝壁上,需要留更大的保险系数,所以架设梘竹管道时,除两端必须搁置在支撑点上外,中间还要设置3个支撑点,才能使竹管不弯曲、不下垂,才能保证管线的安全,维持管道的平稳。1.8米左右的石孔间距,正好能满足这一要求,能满足并非是巧合,证明它也是采用枧竹材料制作输卤管道的必然结果。

讲到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回答。前面讲过,古人用架别枝的方法,来解决枧竹管道转弯的问题,因为用这种方法解决竹管转弯,就必须要在转弯处设置木盆,设置木盆就必须要有着力点或支撑点,那么,宁河古栈道转弯处的着力点是怎么分布的呢?这个问题我们也在现场找到了答案。现场考察发现,如转弯处是平头露出时,平头处有一个单孔,为直接着力点(见图五),如转弯处是尖头露出时,在尖部的两侧各有一个相互平行的石孔,孔距50厘米左右(见图六),为间接着力点。间接着力的稳定性比直接着力还好,因为两孔是平行的,且间距又小,打入方木后,两方木亦相互平行,间距不会扩大,上面横置木板,圆盆再搁置其上,犹如二人抬桥,所以,稳定性更好。在这里,不仅让我们找到了解决转弯处如何设置着力点的答案,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再现了古时候的输卤工艺。(插图2、图3)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