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宁河古栈道遗址新探

时间:2009-7-24 13:54:05  来源:不详
这样。就展现出了单排孔、双排孔、乃至三排孔的排列景象。在特殊地段,辅助孔的位置也有相应的变化,如前面所提到的硫磺滩凹崖处,有些地方辅助孔的位置就出现在凹崖的上面,显然是采用绳索提拉的办法来稳定竹枧栈道的。总之,辅助支点的具体位置乃是依地势而定,随地势变化而变化,正由于此,现场也就出现了石孔排列的多样化。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明确得知,宁河南下段的古栈道主要是作输送宁厂古镇宝源山麓的天然盐泉之用。

汉时期,今巫溪、巫山同为一县,史称巫县,属南郡,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期,即在巫县置有盐官[[6]]。到了东汉初年,今巫山大昌坝和巫山县城郊等地,即在用自宁厂古镇宝源山麓引来的天然盐泉煎煮食盐[[7]]。从巫山县境内近期考古遗址的发掘成果亦可充分证明这一点。据巫山县文管所的同志介绍,在大宁河下游沿途的东坝遗址(位于大昌镇兴胜村东200 米,南距大宁河 100 米)、巴雾河遗址(位于双龙乡巴雾村西北一级台地)、琵琶洲遗址(位于早阳乡东平村,大宁河绕山形成的一级黄土台地)、孔圣泉遗址(位于秀峰乡圣泉村东南 1.5 公里三岔沟一级台地)等多处都发掘出土了大量的以绳纹为主的灰、红陶残片,与忠县中坝遗址的绳纹陶罐有相似之处,这说明在大宁河下游的巫山县境内确曾煮制过食盐。但巫山境内并无盐泉,卤水从何而来?由大宁河南下段栈道将宝源山麓天然盐泉输送至巫山县,是巫山县煮盐用卤的唯一来源。

再从地理位置上看,巫山是巫溪盐走出宁河峡谷,运往长江流域各地的必经通道,巫山虽不产卤,但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是不可取代的,加之巫溪道路的艰险,卤水自流到巫山要比从巫溪运盐出来方便、经济得多。而大宁盐泉位于大山深处,盐又是一种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特殊商品,因它受地理的限制,不是什么地方都有,所以,对生产者而言,它是赖以生存的手段和条件,必须维持下去。对消费者而言,它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一日不可或缺。这样,交通问题就成了两者之间的主要障碍,如不解决,生产者无法生存发展,消费者无法得到盐巴食用。因此,生产者要千方百计把它运出来,消费者要千方百计得到它,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栈道的需求都很迫切,足见这条栈道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无论从地理环境的客观事实看问题,还是从长远利益想问题,把卤水从宁厂古镇通过竹枧栈道输到巫山县境内,在巫山煮制成盐,然后运往长江流域各销售区,这对于当时该地区的盐业生产与食盐运销而言,已是最为方便、最为经济的方式了。光绪《大宁县志》引《舆地广记·图经》说“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尝引此泉于巫山,以铁牢盆盛之”[[8]],看来是十分可靠的。

盐是古时代最重要的商品,又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自秦汉以降,迄至明、清,古巫县及其后之巫溪、巫山二县所属县地和县名虽多有变更,但历代的统治者对宁厂古镇的盐业生产一直非常重视,在其所属之县,历代均设置有专职盐官,或主持食盐的官营专卖,或掌管盐税的征收,对食盐的产运销进行着有效的管理。北宋初年,更置为大宁监,及至熙宁中(公元1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