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汉惠帝新论——兼论司马
汉惠帝新论——兼论司马
最新热门    
 
晋惠帝白痴辨──兼析其能继位的原因

时间:2009-7-24 13:54:52  来源:不详
爆发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惠帝由于生理上的缺欠而表现出来的无能恰是对这一历史时期所打上的最深的个人烙印。
  同时,这又促使我们不仅要注意那些在位时有所作为而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统治者,还必须注意那些在历史上因无所作为而被忽视的统治者,有时无所作为也正是他在历史上所留下的痕迹,这同样需要作为影响历史发展的因素来加以重视和研究。

[1]《晋书》卷31《后妃传(上)》。
[2]《晋书》卷31《后妃传(上)》。
[3]《晋书》卷40《贾充传》,卷45《任恺传》。
[4]《晋书》卷45《任恺传》。
[5]《晋书》卷44《李胤传》。
[6]《资治通鉴》卷80晋武帝咸宁二年。
[7]《晋书》卷40《贾充传》。
[8]《晋书》卷36《卫瓘传》。《通鉴》卷80晋武帝咸宁四年十月条略同,但开头一句作:“是时,朝野咸知太子昏庸,不堪为嗣。”
[9]《晋书》卷45《和峤传》,并参见《世说新语·方正第五》“和峤为武帝所亲重”条及刘孝标注引干宝《晋纪》、孙盛《晋阳秋》。
[10]《晋书》卷45《和峤传》。
[11]《晋书》卷31《后妃传(上)》。
[12]《晋书》卷41《李熹传》。
[13]《晋书》卷24《职官志》。
[14]《晋书》卷39《荀顗传》、卷38《齐王攸传》、卷39《荀勖传》、卷59《汝南王亮传》、卷44《石鉴传》。
[15]《晋书》卷45《任恺传》、卷44《李胤传》、卷43《山涛传》、卷36三六《卫瓘传》。
[16]《晋书》卷40《贾充传》、《杨骏传》。
[17]《晋书》卷43《王衍传》、《乐广传》,卷47《傅祗传》,卷44《郑默传》,卷45《郭奕传》,卷44《卢浮传》、《华峤传》,卷36《卫瓘传附子恒传》,卷55《夏侯湛传》,卷46《李重传》,卷41《魏舒传附子混传》,卷52《华谭传》,卷49《阮籍传附子浑传》。
[18]《晋书》卷3《武帝传》:“爰至末年,(武帝)知惠帝弗克负荷,然恃皇孙聪睿,故无废立之心。”参见同书卷53《愍怀太子传》。
[19]本文中的医学名词主要根据北京医学院主编《精神病学》中的解释(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在症状、诊断及医学术语等方面,尚参考了〔英〕W.梅佑—格罗斯、E.斯华脱、M.路茨《临床精神病学》(纪明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年),因限于篇幅,只能简要地介绍各病的主要症状。
[20]有的医学书籍中译作“精神薄弱”。
[21]《晋书》卷4《惠帝纪》,以下凡引自本纪者,皆不注明。
[22]《通鉴》卷82晋惠帝永熙元年四月。
[23]《通鉴》卷82晋惠帝永熙元年五月。
[24]《晋书》卷31《后妃传(上)》。又,《资治通鉴》卷82晋惠帝元康元年六月条作:“(贾)后使帝作手诏赐玮。”
[25]《晋书》卷31《后妃传(上)》。
[26]《通鉴》卷82晋惠帝元康元年三月。
[27]《晋书》卷59《楚王玮传》。
[28]《通鉴》卷82晋惠帝元康九年十二月。
[29]《晋书》卷35《陈骞传》。
[30]《通鉴》卷82晋惠帝永平元年三月。
[31]《通鉴》卷82晋惠帝永熙元年五月。
[32]《晋书》卷37《宗室传》。
[33]《晋书》卷31《后妃传(上)》。
[34]《通鉴》卷85晋惠帝永兴元年十月、十一月。
[35]本段史料皆出自《晋书》卷31《后妃传(上)》。
[36]《晋书》卷44《卢志传》。
[37]《水经注》卷9《荡水》引卢綝《四王起事》,并参见《通鉴》卷85晋惠帝永兴元年七月条。
[38]《晋书》卷44《卢志传》。
[39]《通鉴》卷85晋惠帝永兴元年七月条。
[40]《两晋南北朝史》第3章《西晋乱亡》。
[41] W.梅佑—格罗斯等著《临床精神病学》中关于此类患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节中讲:“笨人而经过很多教育以后,也造成类似的诊断困难,他由于其他条件的优越,而得到一个超过他的能力所能担任的位置。布洛勒(Bleuler)把这种情况叫做‘比例性精神缺陷(Proportion defect)’,因为这种人的工作能力和他的职务是不成比例的。……在精神病学观点上,我们可以用这个概念专指那些智能低于一般水平,而妄图高居要职的人们。他们的才能有限,并且和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和别人对他们的要求都不能相称。……在法律意义上,他们很少属于精神缺陷患者,只要能够纠正他们的野心,给他们一种合乎其能力的职业,他们也能成为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