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晋惠帝白痴辨──兼析其
汉惠帝新论——兼论司马
最新热门    
 
汉惠帝新论——兼论司马迁的错乱之笔(之一)

时间:2009-7-24 13:47:13  来源:不详

西汉第二任皇帝刘盈向来被认为是软弱颓废的,在政治上没有发挥显的作用。现代学者所编写的通史与汉史一般都忽略他,有关他的专论也不多见。本文将论证他具有成为“守成之主”的良好条件,在刘、吕两大统治家族的斗争中也发挥了难以抹煞的作用。这个看依据下列七个问题的考证与诠释:一、惠帝是否软弱?二、高帝是否“常欲废太子”?三、惠帝是否“日饮为淫乐,不听政”?四、惠帝何时立太子?五、张皇后为何无子?六、惠帝是否坚守其父所定的立国盟约?七、高帝是否顾命于吕后?在进行考释前,有必要先讨论史籍原典的记载与司马迁所运用的特殊笔法。因为,他的笔法是造成后人对这段历史认识不的主因。

        一、史籍原典与司马迁的特殊笔法

    现存有关惠帝的记述,《史记》是最早的、也应当是最重要的。然而,惠帝的政治角色之所以被忽视,除了他在位时间不长外,也与《史记》的记述方式有关。首先,《史记》没有将他单独列为本纪而将他附记于《吕太后本纪》中;其中与他有关的事只有三件。这个体裁呈现出他是吕后附庸的形象。其次,该卷卷首指他“为人仁弱”。在观人彘后“迺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也很容易让人以为他是软弱和颓废的。
    《汉书》在编纂体裁上做了大幅改变,将《惠帝纪》独立成卷而与《高后纪》并列。这个改变理应引人注意他的独立地位,然而效果却相反。首先,此纪相当简略,且所记之事没有因果关系,有如一本流水账。其次,《汉书》还将《史记》所载有关惠帝三事从《惠帝纪》与《吕后纪》中移除(注:前两事移至卷九七上《外戚传》,后一事移至卷三八《高五王传》。),更加模糊了他与吕后的互动关系。最后,《汉书》对他的赞词虽是正面的,但“遭吕太后亏损至德,悲夫”的结语也给人一个负面的印象(注:颜师古对这句话的注解即是:“谓杀赵王、戮戚夫人,因以忧疾,不听政而崩。”见《汉书补注·惠帝纪》卷二。)。总之,《汉书》的体裁对扭转惠帝软弱颓废的形象没有助益。
    除了前述记载惠帝的“主文”外,散见于这两书其他卷中的“副文”也不少。这些副文是比较值得注意的。李长之指出:“要知道司马迁是拿整个的《史记》与人相见的,并非单篇分开给我们,因此他对于每一问题的看法,我们不能单就篇名的外形去找。”(注: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台北开明书店1968年版,第255页。)这就是说,要了解惠帝,应当对所有相关记述加以归纳并进行系统性的考证与诠释,不能仅就《史记·吕太后本纪》与《汉书·惠帝纪》而论。
    在史籍原典的解读方面最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在叙述敏感而有意隐讳的史事时会运用三种特殊笔法。一、“缺漏之笔”,即故意漏载某些史事。二、“对比反衬”,即对具有矛盾关系的某甲与某乙,只记载某甲的作为而不提某乙;然而,某乙的作为由某甲的记述逆向推论即可得知。三、“错乱之笔”,即故意误载或虚构史事以呈现“明文”与“隐文”的双文效果。明文所载是假的,经由考证所解读出的隐文才是真正的史实。这是以谜语写史书的一种形式,因为所有的错乱之笔作者自己都提供了明显的“错乱提示”,即藉故意制造的错乱以提醒读者仔细分析其隐诲的意涵。错乱提示有“重述错乱”、“文法(风)错乱”、“时序错乱”及“场景错乱”等多种形式。关于这个奇特笔法,本文结尾将有综论。

  &nb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