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与你金针开生面:浅述周一良的三位老师对他史学研究入门的影响

时间:2009-7-24 13:55:53  来源:不详
和社会的变化的推论,讲明南朝初北人中善战的武装寒族为王、北人中文化高门公卿这样格局形成的过程和原因,也深入分析后来南方少数民族掌权这一政治上的大变化的由来。这个研究的旨趣就是用来证明:南朝和北朝一样,“胡汉的分别在文化,不在种族”。虽然陈的文章发表较晚,但证明周和陈之间的学术交流已经有共同关注的内容,而且之间存在相互启发的可能。周在文章中也体现出认真学习陈的研究方法和著作的收获。比如从文章的着眼点来看显然是“小处着手,大处着眼”,从少数民族的考证来解释政治和社会变迁的大问题。具体方法的使用中也有一些继承,比如“从语音推测侨旧之同化”一节采用的从语言的角度来考证史实。陈曾在《史语所集刊》第七本第一分上发表一文《东晋南朝之吴语》,运用方法基本相似。调动所能运用的其他研究工具和资料来证史,显然是陈氏文风。 
  《宇文周的种族》一文是在傅斯年启发下进行研究的,考证思路基本上和陈考证羯族的讲课如出一辙,运用了语言比较和中外史料比较的方法,澄清了宇文周的种族。该文也刊于《史语所集刊》第七本第四分。 
  《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一文发表于《史语所集刊》第二十本,解释了北朝史上两个重要名词的含义,后来成为定论,是周的代表作之一。搞清楚了两个词的区别,从它们的变化中找出“历史发展的轨迹”。这篇文章也是从关注政治文化等角度出发对社会阶层的变化进行分析的典型文章。虽然十分重视资料出处等规范问题,但已经把重点转移到象陈寅恪所关注的从史实中见兴衰的研究方向了。自此我们可以看到,周的史学研究已经从一个孜孜不倦求学的学习阶段上升成为掌握研究工具自己从容研究的阶段。 四    周一良后来达到的学术研究高度和入门时建立的正确史观、学会对原始史料的收集和辨别的方法、掌握外语等研究工具是分不开的。这一过程就象禅宗所谓的“顿悟”,一旦经过训练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可以在研究中登堂入室,进入从学习前人的知识成果进入自己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境界。周一良曾经建议学生要从多个老师学习,吸收各种方法来充实自己,这应该是他亲身经历的真知灼见。 
  任何事物都是生命体,也就是说都有一个从生到灭的过程,周一良的史学研究也经历了一个从启蒙入门到学习继承、从兼容并蓄到发展超越的过程。周一良的这个学术生涯有十分鲜明的个性特点。一是他接受当时最扎实最高级的史学基础训练,掌握了最全面最前沿的研究工具。二是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教学研究工作使他始终处在史学研究、教学和与外界交流的第一线,也就是能够站在世界史学研究的大背景下来研究历史。第三点,他正好处于中国史学发展和史料发现的最为激动人心的时代,时代也要求出现为这个时代发展提供借鉴的历史研究成果,这点就是讲适应了时代和现实发展的要求。第四点是通过学习和实践,周一良建立了献身历史研究的信念,能够一生坚持真诚而且实事求是的对待史学研究。希望任何有志于对史学研究的人们努力锻炼见识、掌握工具,早日成为悟道之人,为中华文化的发扬做出自己不懈的努力。 

参考资料: 
文章: 
戴逸《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总序》,《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6页。 
陈来《史家本色是书生》,《读书》,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99年第6期,136-144页。 
汤重南《周一良教授与日本史研究》,《折焚柴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94-211页。 
吴怀祺《追寻深义文化的底蕴-访周一良教授》,《史学史研究》,1988年第3期,23-29页。 
著作: 
周一良《中日文化关系史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周一良《周一良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钱文忠译、周一良著《唐代密宗》,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邓懿 周一良译、(美)约翰·惠特尼·霍尔《日本—从史前到现代》,商务印书馆,1997年。 
周一良《周一良学术文化随笔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 
周一良《毕竟是书生》,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 
周一良《周一良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周一良译、(日)新井白石著《折焚柴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周一良《周一良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周一良《郊叟曝言》,新世界出版社,2001年。 
李国庆编著《弢翁藏书年谱》,黄山书社,2000年。 
陆键东《陈寅恪最后二十年》,生活·新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