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中国近代外债制度演变趋势述论

时间:2009-7-24 13:56:49  来源:不详
央放官到各省,各省解饷到中央以外,多不相闻问,以致各省与中央情形不同,各省与各省情形又不同”9,但是这种各自为政,财政分散的状况并没有导致地方外债的大量出现10。
  由此可见,在中国近代举借外债过程中,外债的举借主体有一个单一化的过程。当然,单一化并不是指财政部门独揽所有的外债事务,而是指以财政部门为核心,各相关部门互相配合形成一个外债举借活动的联合体,进而使外债决策得到统一,达到宏观调控借款额度、借款时机、借款形式等。而且在宏观管理的过程中,外债的分类也得到了明确,主管部门分清有直接责任的外债和有间接责任的外债,以明确自身的义务所在,最为突出的是在《外债事务处理办法草案》中规定了两种外债:政府外债与政府担保外债,前者为“国民政府对外国政府、人民或法团,因契约而发生之债务”,后者“中国人民或法团对外国政府、人民或法团,因契约而发生之债务,呈准由政府担保者”,对于两种不同的债务,政府的处理是不同的,政府外债由政府机关全权负责,而政府担保外债,政府对其运用及偿还,只起监督和查核作用11。除此之外,对于国营事业与民营事业的外债也加以区别,“国营事业之对外借款并应统一洽借;民营事业则可由人民自行商洽,经政府之核准,即可实行”12。

 二、 债款来源的多样化
  在中国近代外债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债务主体单一化相对应的是债款来源的多样化,就是多种渠道多层次地获得债款。产生债款来源的多样化的缘由是复杂的,就主要而言,是两个原因。
  一是晚清以来各政府在与西方列强的接触过程中,实行的是“以夷制夷”的对外交往原则,即不是完全依附于某一列强,而是希望在列强利益平衡的狭缝中保持有“半主权”,也是在“半殖民地”的社会条件下进行“半独立”的活动,这样的原则体现于外债,就是政府总是希望能从多方面获得借款。
  早在19世纪70年代汇丰银行主宰中国外债的时候,李鸿章就曾策划与美国资本合作成立银行,以突破汇丰的垄断地位。后来在举借芦汉铁路外债时,清政府也是让美、英、法、德、比各国资本家同场竞争,经过选择,最后认为“铁路借款非常之难,美国定要包全工,额利之外另索余利四分之一,俨然股东,事权全属,流弊甚大”13,而比利时“系小国,不干预他事”14,最后选择了比利时。张之洞也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专借英款,将来无论如何搜刮,亦不能还清,英国必索我地方作抵,是又生一患矣”15,因此不宜请英、法诸大国商人包办,应请比、奥等小国商人16,只有提倡各国竞争,“则美英法比诸财团,势必纷纷输财于我国,而俄日更借,必极困难,理化家所谓,既长我之财力,必缩短彼之财力”17。当矿务、铁路两大公司设立之际,左中允、黄思永建议所有路矿事务,“勿专借一国之债”18。
  就是历来为国人所责难的一些借款,如庚子赔款,在它转化为借款时,也是考虑了多国与一国的利弊的,“银若一国借出,款数既巨,必不肯多宽年限,故不若分欠之各国为妙也”19;再如“善后大借款”在举借过程中,鉴于银行团的条件比较苛刻,曾有两次企图另辟渠道的做法,一次是绍仪力图利用外国银行家之间的竞争,与由俄亚银行与比利时银行家组成的华比银行(Banque Sino-Belye)达成的借款,即华比借款;一次是熊希龄在六国银行团独占对华借款权的霸道行为下,企图从其他途径获得借款,与英国姜克生万国财政社(The Jack-so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ndcare)的代表柏沙尔(E.F.Birchal)商洽借款,7月12日订立了1000万英镑的借款合同,后来姜克生万国财政社将承办借款之权转让给了伦敦的克利斯浦公司(C.Birch Cripand Co.),成立了克利斯浦借款20。
  二是资本发展的必然,资本的天性在于追逐利润,马克思曾对资本有深刻的剖析,“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象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的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21。外债作为资本向国外输出的形态,不可避免地带有这样的天性。19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资本市场形成,西方资本从低利率国家向高利率国家流动是一普遍现象,于是西方金融机构就纷纷为扩大市场而展开竞争,如1909年美国总统塔夫脱宣告,“政府必须认识到存在于政治与经济利益之间的一个基本联系。美国金融界和工业界的代表寻求投资机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