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16至18世纪史研究的学派
晚清“新政”与同盟会“
第16课  第三世界的兴起
彩图说明──图16  雅尔
第16课  民国时期的文化
彩图说明──★图16  中
第16课  资产阶级民主革
彩色插图说明──图16 
第16课  高度繁荣的宋元
彩图说明──图16 辽代
最新热门    
 
1644年:历史发展中混沌的一页

时间:2009-7-24 13:57:03  来源:不详
1644年中,也确存在有许多不确定的偶然因素,随时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

  之一

  李自成元旦在西安称帝后,随即率领“大顺”农民军东征,向北京进发。渡黄河入山西,攻关破城,一路顺风。不料,在二月二十一日攻打宁武关时,却遇到了一位难缠的对手、守关总兵周遇吉。周是来自关外锦州卫的将领,颇有领兵作战经验,而且他还抱有了死战不降之决心。结果,李自成的大军在此受到阻击,连攻数日均不克,并伤亡惨重,还折损了四名大将。连一时冲进城的几千名农民军,都被周遇吉的明军全部围歼而亡。虽然,最后,李自成不惜牺牲,以人海战术拼力进攻,才总算将已外无救兵内无粮草的宁武关打下,杀死了周遇吉。(因为此役付出代价太大,农民军破城之后,竟然进行了屠城,以泄愤怒。)

  经宁武关一战,李自成捡讨:此战虽胜,却损失太重。而东进京师途中,尚有大同、阳和、宣府、居庸关等地,均有重兵把守,倘若都象这宁武关一样,我军又如何能打过去?不如。暂回师西安休整,待他日,另改走其他途径东进京师,如何?
“大顺”军众将领也都为攻这宁武关烦透了,故都一致拥护李自成回师举张。并议定:第二日一早即拨营班师回陕。

  不料,当夜,把守大同、宣府两关的明朝总兵姜瑞、王承胤,却同时派人送来了投降李自成的降书。李自成接到这两件出乎他意料的降书,欣喜万分。连夜又召集会议,改变原来回师的计划,重新挥师东进,直向北京,从而演出了他率数十万“大顺”农民军进京的轰轰烈烈一幕。

  这里,当天夜晚姜瑞、王承胤两位总兵的降书,就是一个极偶然的因素,它起到了改变历史画面甚至历史进程的巨大作用。如果,这“降书”没有送来,或不是在当夜送到,那么,李自成就将回师陕西休整,以图再战;而,1644年就不会集中有了很多重大的历史故事。至少,李自成不进北京城,山海关明朝守将吴三桂就不会有降清之举,也不会轻易让清军入关,当时,清军仅十万,而仅守关的吴军就也有三万之众,且号称“关宁铁军”,抵挡清军一段时间,并待后援,而始终使清军不得入关,则是完全可能的。

  两件降书,当时确是有历史性的“四两拨千斤”之效。

  之二

  吴三桂也是一个改变了历史发展方向的偶然性因素。本来,象吴三桂那样的将领,按其地位能力,历朝历代都是多得难以数计的,而历史的发展,本来更是与他这一类的将军没有多大关系的。但是,在1644年这个混沌之年,吴三桂却成了一个改变中国历史发展进程而举足轻重的码。

  “大顺”农民军于三月十九日打进北京后,明朝文武官员纷纷归降,李自成确也基本收留,变明朝官员为“大顺”政府官员。对于地处抵御满清前线边关重镇的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李自成更是刻意要收降。三月二十六日,他派已与吴三桂交情甚厚的明朝降将通,携白银四万两、封吴为“侯”的任命书及吴父写的劝降信,亲往山海关,向吴三桂游说。对明朝大势已没有了信心的吴三桂,很快接受了归降李自成的劝说,率部投向了“大顺”新朝。吴三桂正式宣佈归降李自成后,于三月底,将山海关防务交唐通接手,自已则率军向北京开发,以晋京拜谒新君李自成。

  不料,四月初,当吴军进到接近北京的玉田县沙河驿时,遇到了从北京城逃出来的吴家家人,从中得知长住京城的老父被囚、全家被软禁、爱妾陈圆圆则被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掳去等情况。对此,吴三桂气恼万分,当即翻脸,冲冠一怒,拍案而起,下令吴军停止进京,并以急行军速度,返回山海关,赶走唐通,并宣告坚决要与李自成为敌。

  十天之内,吴三桂降而又叛,变化急速,使北京城的李自成都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他连忙派两名“巡抚”级官员使者前往山海关弄明情况,结果,吴三桂却将来使一人杀戳,一人割耳,留其命回京传话:“令李贼自送头来!”。这一来,搞得李自成大怒,于是,四月十三日,他率领二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向山海关进军。

  吴三桂自知,自已的三万兵力,当然难以抵挡李自成的二十万大军(而且还有数十万大军后援)。事已至此,吴三桂便只能引狼入室请关外宿敌“相助”了。于是乎,天大的一个便宜好事,就落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