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书房与革命作为quot;历史学家quot;的quot;收藏家quot;本雅明

时间:2009-7-24 13:57:39  来源:不详
是"收藏家"这一古老行当的现代继承者,而他也正是以"继承人"的姿态去面对历史的。这使得他的收藏范围比邦斯的扩大了一千倍。他象一个有藏书癖的人那样收集各种各样稀奇偏僻的书籍,象一个苦于表达或弹精竭力地要达到某种效果的超现实主义诗人一样收集只言片语或段落章句;他从报刊杂志上收集消息流言趣味轶事的架式仿佛他是一个民俗家,用他更喜欢的一个名词,社会的"相面术士",而他从社会历史的活生生的川流中截取孤立静止的时代画面、从历史的动态中捕捉异化的征候的方式却又让人想起马克思--此时,他分明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历史批判者。犹如收藏家透过物的表面看到了它的"遥远的过去",本雅明通过对这个时代的凝视看到了它的全部的历史,并由此成为历史命运的阐释者。在《论历史哲学》中,本雅明把一部真正为现在人所捕获的"圆满的、可占有的历史"称为"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的引证",而这一引证也许正是收藏家的使命。把沉思的激情引入被囚禁的物的世界,把梦想的热情引入沉睡的历史,这样的收藏者也许是要在推动一件物品的同时推动它的觉醒,在占有它的时候赋予它生存的本真性和它自由的尊严。而把这种古老的热情引入一个"机械复制时代",则在表面上的"怀旧"--这是包括弗·杰姆逊在内的一些批评家对本雅明的思想气质所作的描绘--下面埋藏了一颗批判的重磅炸弹,它要求思想的法则为回忆的正当性作出解释,要求空间为时间付出代价,要求现在接受以"被压抑的过去"--而这又是不折不扣的"被现在的存在所充满的时间"--的名义进行的"末日审判"。收藏家在梦想中穿越城市,寻觅珍品的形象也正是"历史学家"在乌托邦的召唤中游荡于过去,拾取获救的历史碎片的形象。  

  还是让我们回到"收藏家"的世界。收藏家的热情是占有的热情,因为占有,用本雅明的话说,是同对象建立最深刻的联系的方式。然而这种占有却是世上最奇特的占有,因为一个"真正的收藏家"所关心的并非占有的东西,而是占有本身。他宣称"为占有而占有",一如波德莱尔宣扬"为艺术而艺术"。这同那种多少有些经济头脑的收藏者不同。"真正的收藏家"绝不会把收藏视为带来利润的投资。他不知道也不关心他的收藏品的行市,而只一味地注重于看护。他把占有看作是他所占有的东西的复活。本雅明称这是一种孩子心理,因为在孩子看来,收集是一个更新复活的过程,是一个给予生命的过程,就仿佛他画出一件物品,刻出一个形象便给予了它们生命。这种"孩子气的占有"是要"通过触摸事物而赋予它一个名字"。在《论历史哲学》中,本雅明把历史比作一个废墟尸骸越积越高、伸向天边的进程,而这种"孩子气的"收藏似乎是要越俎代庖地完成那个被"进步"的风暴吹击得合不拢两翅,以至未及停下来"唤醒死者,把破碎的一切修复完整"便被吹向"背对着的未来"的天使的任务。收藏者的占有是为历史的死者守灵,是对历史天使的期待,是生命的黑夜中的安慰,是历史沉默时的记忆。他在自己的占有中复活了历史。这种招魂仪式般的革命,浮士德式的劳作正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几代人共同命运的象征。也许正在这个意义上,本雅明被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气质上的领袖。

  从这种占有的本质中本雅明指出了这样一个听似离奇的事实:"在所有获取书籍的方式中,自己把它们写出来是最值得赞扬的方法",而"写作者就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写作并非因为穷,而是因为对那些可以买到的书不满意。"(这也算是对"写作者"的一种定义罢。)无论如何,收藏家用来把那零星散落的条目划入他的国度的那个魔圈同资产者在收藏品上打下的私有记号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东西。后者把对象作为商品禁闭在市场的阴暗处,而前者则是要把它们置于自己温柔的爱抚中,还以它们自身存在的理由。对于藏书者来说,一本书只有在他的书架上才是自由的,这让我们想起那个王子买回少女的故事。本雅明把收藏家比作那些向别人借书却早已打定主意不还的人,他把这称为"最适用于收藏家的获取的模式":"他狂热地看护着自己借来的财宝,对那些来自合理的日常世界、要他物归原主的提醒劝诫充耳不闻"。这里暗含了收藏家的另一种形象--掳掠者。但比借书不还更奇怪的是他经常是不读或没能够读这些借来不还的书,似乎他的任务只是"收藏"。

  "一切热情",在本雅明看来,都"与混乱相毗邻",而收藏家的热情则"濒临记忆的混乱";这把收藏同记忆从而与历史放到了一处。收藏家的世界由此成为历史学家的世界,收藏的空间成为历史现象的寓言空间。近于混乱而又成为混乱的界限,消解了秩序而又不啻是秩序的重建,这也许是本雅明与混乱相毗邻的热情的意图所在。这位端坐在体验的深处凝望外界的沉思者似乎只有在高高的书架后面才能感受这个纠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