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钱穆的历史本体“心性论
基本体系的构建与具体内
“本体论”源流考(近代
构建博物馆本体意识
最新热门    
 
“本体论”源流考(古代、中世纪部分)

时间:2009-7-24 13:57:40  来源:不详
是真实存在的,客观上没有一般,“一般”仅仅是人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称、概念、符号,它存在于人的思维或语言中;不是一般先于个别,而是个别先于一般。其中,有的主张,不仅客观上没有一般,而且人的思想上也没有一般概念,所谓一般只不过是一种名词,或一种声音。这种把个别与一般完全割裂开来的观点,被称为“极端唯名论”。有的则认为,一般不单是名词,而是人用来表示许多事物的相似性或共同性的概念,这种观点承认个别与一般有某种联系,被称为“温和的唯名论”(或“概念论”)。
  实在论与唯名论争论的焦点是“一般”或“共相”的实在性问题,这实际上是哲学基本问题在中世纪哲学中的特殊表现形式。这一问题上承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说,下启近代哲学对本体论问题的探索。
 

 注 释
    [1] 为便于排印,本文所引希腊文均采用拉丁拼法。
    [2] 参见刘立群:《"本体论"译名辨正》,载《哲学研究》1992年第12期。
   [3] 参见熊伟等译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第52-74页。
  [4] 参见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38页。
   [5] 参见余纪元:《陈康与亚里士多德》, 载《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6]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第35页"本体论"辞条; 另见《"本体论"译名辨正》,《哲学研究》1992年第12期。
  [7] 转引自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89页。
  [8] 参见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第46页。
  [9] 参见《张岱年全集》第四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20页。
    [10] 参见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三联书店1994年版。
    [11] 参见同上书。
  [12] 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9页。
  [13]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71页。
  [14] 参见《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4页。
  [15] 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338页。
  [16] 柏拉图:《巴门尼德斯篇》,陈康译注,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81页注252。
  [17] 有必要指出,柏拉图的"Idea"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因此我国有的学者认为不应译为"理念"或"观念",只能译为"理式"或"型"、"相"。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只是现在"理念"的译法已经通行,只要明确其含义,没有必要另择新译。本文在同等意义上使用这两词,依其叙述方便而取舍。
  [18] 瑞恰生(W.J.Rchardson):《海德格尔:经由现象学到思想》,英文版,第11页。
  [19][20] 参见《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34、240页。这两段重要文字在汉语中出现了不同的译法。除文中所引外,较有名的还有吴寿彭先生的译文:"有一门学术,它研究"实是之所以为实是",以及"实是由于本性所应有的秉赋"。这与任何所谓专门学术不同;那些专门学术没有一门普遍地研究实是之所以为实是。它们把实是切下一片来,研究这一段的质性"。这门学术不同于"专门学术"之处就在于它是"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的学术。(参见吴寿彭译,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6页)这里,"有"或"实是",相当于英文中的Being,也可译为"存在", 我在下文中采用"存在"译名;"作为有的有"或"实是之所以为实是", 相当于英文的 Being as Being,即"作为存在的存在"或"存在之为存在"。
    [21]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7页。
    [22] 同上。
    [23] 同上。
    [24]《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63页。
  [25]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7卷,第1章,1028a10-31,《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25页。
  [26]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

 << 上一页  [11] [1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