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精彩,留在格勒诺布尔—
最新热门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在中国的传播(下)

时间:2009-7-24 13:58:03  来源:不详
[19] 村松正俊(1895-1981),出生于东京,评论家、诗人。
[20] 朱谦之:《历史学派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123-124页。
[21] 朱谦之:《历史学派经济学》,第139-140页。
[22] 朱谦之:《历史哲学大纲》,《朱谦之文集》第5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54-256页。
[23] 朱谦之:《世界观的转变》,《朱谦之文集》第1卷,第157页。
[24] 《庆祝<真理报>创刊十周年》,《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77页。
[25] 高尔基:《论智识分子》,见瞿秋白、吕伯勒合译:《为了人类》,挣扎社版1939年版。
[26] 江送怀:《机器文化是否已经跑到绝路》,《新中华》第2卷第11期,1934年6月10日。
[27] 任衍生:《斯宾格勒底文化史论及其批判》,《新中华》第4卷第19期,1936年10月10日。
[28] 胡秋原:《历史哲学概论》,民主政治社1948年改订再版,第112-113页。
[29] 瞿菊农:《现代哲学思潮纲要》,上海中华书局1941年第3版,第162页。
[30] 德国史家伯伦汉在《史学纲要》论现代历史观之流派,把斯宾格勒归入“表现论”的历史观,高度评价斯氏,“我们感谢斯宾格勒尔所具有的天才的眼光和包括一切的题材底知识,辉煌的描写,闪电般的光耀,一切样式底中肯的比喻和特性描写。”这本书由国立编译馆临时编译员李述礼译,没有正式出版,笔者只见到译稿本。
[31] 吴文藻:《论文化表格》,见费孝通等译:《文化论》,商务印书馆1944年,第137、141页。
[32] 王锦第是作家王蒙的父亲。
[33] 此文大部分根据士榜格(Eduard Spranger)一篇讲演稿《西方是衰落还是复兴?》。
[34] 王锦第:《士榜格论欧洲文化》,《中德学志》第2卷第2期,1940年7月。
[35] 此文原是作者1937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一篇讲稿,其中无关大旨的地方被删去,发表于《中德学志》第3卷第1期,1941年12月。
[36] 《文化形态学研究·译者导言》,重庆独立出版社1942年版。
[37] 《马克斯主义在欧洲·绪论》,重庆独立出版社1941年版。
[38] 《马克斯主义在欧洲·绪论》。
[39] 《马克斯主义在欧洲欧洲·译者导言》。
[40] 郑学稼:《评斯氏论英德国民性》,《时代精神》第4卷第5期,1941年8月20日。
[41] 《希腊之留传》第一篇《希腊对于世界将来之价值》,“编著识”,《学衡》第23期,1923年11月。
[42] 《中国革新运动与日本、土耳其革命运动的异同》,《国闻周报》第4卷第41期。
[43] 张君劢:《明日之中国文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1-14页。
[44] 此序文原发表于香港《再生》杂志第2卷第2期(1950年12月),后收入《中西印哲学文集》(下),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第1412-1413页。
[45] 原载上海《再生》杂志,见《中西印哲学文集》(上),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第198、199页。
[46] 顾俶南:《介绍汤因比氏<历史研究>》,《图书展望》第2卷第3期,1937年1月10日;一般认为汤因比提出了21个文化单位,而此处却说19个文化单位,其实并没有错。19个文化单位中远东文化分为中国和朝鲜日本,正教基督教分为拜占庭东正教的与俄罗斯东正教两个,则共为21个文化单位。汤因比提出文化有创始、发展、衰落和解体四个阶段,此文却说“五阶段”,可能是误读。
[47] 《中山文库世界名著译丛书目》,《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第4卷第2期,1937年夏季号。
[48] 王绳祖:《历史研究》,《星期评论》第26期,1941年5月30日;王绳祖书评发表于《星期评论》第26、27期。
[49] J.Feibceman著、李絜非译:《汤比氏之历史论》,《文化先锋》第6卷第15期,1947年1月。
[50] 1951年7月台湾官方曾举办题为“世界文化的前途”座谈会,从大陆迁往台湾的学界名人大部分都出席了,朱家骅主持,张贵永作了《文化的起源——介绍陶恩培的<历史研究>》长篇主题发言,后发表于《大陆杂志》第3卷第2期。张贵永还有《陶恩培<历史研究>的第十二本》、《史家的灵感——兼论陶恩培的治学经验》等文。在这次座谈会的影响下,王德昭发表了《陶恩培论文化起

 << 上一页  [11] [1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