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精彩,留在格勒诺布尔—
最新热门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在中国的传播(下)

时间:2009-7-24 13:58:03  来源:不详
声音也就开始沉寂了。战国策派的一些论说多数不是基于一种严肃的学术研究,以学论政的色彩过浓,其研究结论也很难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战国策派对传播斯宾格勒、汤因比学说虽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他们真正的兴趣还在于根据西方形态史观“创造”新理论新学说。若从传播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的角度来考虑,他们的贡献又是有限的,不能估计过高。有学者认为西方文化形态史观传入中国,时至战国策派的出现,“形态史观才受到学术文化界的广泛注意”[59]。这种说法显然不准确。事实上,人们关注的焦点是战国策派的“形态史观”,而不是斯宾格勒、汤因比的,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中国式”或“战国策派”的形态史观受到学界注意。即使不区分这种“形态史观”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它受到学界的重视也不是始于战国策派。
    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自1918年问世以来,甚得中国学人的关注,20年代张荫麟译刊《斯宾格勒之文化论》,30、40年代《人与技术》、《马克斯主义在欧洲》中译本的出版,以及众多学人对他的理论加以积极研讨,数量繁多的译著也涉及到文化形态史观,这些都足以说明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在20世纪上半期输入中国的状况,在哲学、历史学、文化学、美学等领域都产生过相当的影响,这也是其他西方史学理论所难以与之相媲美的。30、40年代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也引起人们的重视,甚至准备翻译这部书。斯宾格勒和汤因比作为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的开创者,40年代学界开始比较两者理论的异同,对这派的史学理论认识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战国策派的出现预示了西方文化形态史观与本土史学的一次“联姻”,一度声势浩大,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这次中西史学的嫁接,表面上红红火火,然而并不成功,西方文化形态史观没有在中国现代史学中留下多少有价值的成果,宛如昙花一现。斯宾格勒、汤因比的历史哲学影响面仍限于观念层面,如同鲁滨逊新史学派一样,最后都免不了被新一股史学思潮所冲淡而沉寂。

参考文献:

[1] 《历史指导》(History as Direction),好爱伦(J.S.Hoyland)著。这本书对斯宾格勒的史观作了很详尽的说明,当时国内有的学者通过此书了解斯氏的学说。郑之骧在《近代史学观念的动荡》一文中说:“当第一次大战刚刚终了的时候,一个德国学者斯宾格兰(Oswald Spengler)出版了一部《西方的衰落》(The Decline of the West)。这部书给整个思想界一种新的刺激,尤其是史学界受他的影响不小,因此就产生了一派斯宾格兰史观。这里我预备用好爱伦的意见来说明这派的史观,在他的《历史指导》一部书里,好爱伦很详尽的把这派史观说明一番。”(见《文哲》,第1卷第8期,光华文哲研究组印行,1939年11月1日)
[2] 叶法无:《文化评价ABC》,上海世界书局1928年,第8-10页。
[3] 叶法无:《斯宾格拉的文化史观及其批评》,《文化与文明》,上海黎明书局1930年版。
[4] 黄文山:《人类,文化与文明》,《新社会科学季刊》第1卷第2期,1934年8月15日。
[5] 黄凌霜:《社会进化》,上海世界书局1929年再版,第80-81页;这些文字后又以《社会进化与社会轮化论——其理论及批评发表于》一文发表于《社会学刊》第1卷第1期。
[6] 分见于《新社会科学季刊》第1卷第1期(1934年2月20日)、第1卷第2期(1934年8月15日)。
[7] 《文化学》没有在《新社会科学季刊》上登完,后黄文山感到此书的重要,全文收入自己所编的《文化学论文集》,广州中国文化学学会1938年版。
[8] 拉波播尔著、青锐译:《历史哲学》,辛垦书店1935年第3版,第20页。
[9] 曼脱来布著,杨枝嵘、黄糓仁译:《哲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278页。
[10] Marcel Mauss著、卫惠林译:《文化的要素及其形态》,《社会科学研究》第1卷第4期,1935年12月。
[11] 爱尔乌德著、钟兆麟译:《文化进化论》,上海世界书局1932年第第3版,第163-166页。
[12] 《人类的前程·译者序言》,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
[13] 《人类的前程·原序》。
[14] 《人类的前程·绪论》。
[15] 《近世文明》,《大公报·文学副刊》第51期,1928年12月24日。
[16] 商务印书馆“新时代史地丛书”中的《欧洲现代文化史》,即此书的异译本,包玉珂译。
[17] 《“历史并非科学”—— 德国学者之新说》,《大公报·文学副刊》第122期,1930年5月12日。
[18] 《现代文化史·序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