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钟嵘诗品集释》述评

时间:2009-7-24 13:58:20  来源:不详
萧方智虽曾为晋安王,但却未任过西中即将。因而,《梁书》、《南史》的钟嵘本传所记的钟嵘最后所奉的“主公”,绝不是只作过晋安王而未同时又任西中郎将的萧方智。据查,那个既任晋安王同时又任西中郎将的钟嵘所奉的“主公”当是简文帝萧纲。钟嵘卒于梁天监十七年二月,时任西中郎将萧纲记室任上,始见于张锡瑜《钟记室诗平三卷》(在咸丰十年——1860),今人王达津《钟嵘生卒年代考》也有考证(《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170期,1957年八月十八日;又见作者《古典文学理论研究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八月版》。由于钟嵘卒年的重新考订,则钟嵘《诗品》的最后定稿时间,当在梁天监十二年(513)沈约卒至天监十六年(517)柳恽卒前,详见谢文学《钟嵘及其〈诗品〉三考》(《中州学刊》1987年第3期)。


  此条还有一误:钟嵘兄钟@②的任职问题。其云:“@②字长岳(《南史》本传作长丘》,官至府参军建康令,著《良吏传》十卷。……以上《梁书》本传。”《梁书》本传作“建康平”。引文“建康令卒”实出《南史》本传。比较二者,当以作“建康平”为是。详见王发国《钟嵘年表疑义考析——家世篇》(《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1期)。《良吏传》今佚。其佚文不多见。今录一则。《后汉书•西南夷传》:“(郑)纯自为都尉、大守,十年卒官。”《集解》引惠栋曰:“钟@②《良吏传》云:“纯为永昌太守,清廉独绝,及卒,列画东观也。’”
  (二)《诗品》与《文心雕龙》。先引述《四库提要》“可与《文心雕龙》并称”之说、《文史通义》“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之评,而后自云:“记室所品,多与彦和相合”,“信鲁卫之政,兄弟之文也”。其说虽简,且只认同而略异,却是较早从文理的角度对二书进行比较的结论。文中“《文心》之《诗序》也”句,有误字:《诗序》当作《时序》。
  (三)钟氏作《诗品》之动机及著书时代。
  (四)《诗品》凡例。共列子、丑、寅、卯、辰、己《按当作巳》、午、未、申九例。
  (五)诗人之品第及其派别。依《诗品》品评顺序列上品十一人,中品二十九人,下品七十二人。其中下品诗人姓名多有误字。如:陆修之当作陵修之,袁休当作惠休,江裕当作江shí@③,鲍泉当作鲍行卿。论诗派部分则云:“其言诗人源流,亦分三派,列表如下。”其用表以示三派之源流,方式新颖,一目了然,多为后人仿效。
  (六)诗之变迁。总云:“记室总述上古迄梁代诗家之变迁,区分为十。”接着按甲、乙、丙、丁、戊、巳(按当作己)庚、辛、壬、癸之序逐一罗列为:虞诗、五言滥觞、西汉诗、东汉诗、建安诗、魏诗、大康诗、永嘉迄江左诗、义熙元嘉诗、齐梁诗等。
  (七)论诗大旨。分六目:诗之起源与功能;性情说;兼三反三;四五言利病;五言大家;诗之内容与形式。所谓兼三是指“赋、比、兴”兼用;反三是指“反用事、反说玄、反声病也”。其“反三”之说,为多数学者认可。
  (八)《诗品》序次之错乱。此对序文、陶潜品第、同品先后及作者时代的错乱作了举证。其中有云:“今本《诗品》,陶潜列在中品,而《大平御览》所引,则在上品。”此承古《笺》说。然不实。详见王叔岷《钟嵘诗品笺证稿》(台湾省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专刊,1992年版)、王发国、曾明《水流花放,老树春深——评王叔岷钟嵘诗品笺证稿》,《文学遗产》1996年第3期)。作者举正时代错乱亦本古《笺》。但如“梁陆厥”当作“齐陆厥”,二书皆未按。
  (九)诗品中的故实。
  (十)《诗品》之版本。
  (十一)《诗品》之取材。其谓“夫有诗而后有诗选,有诗选而后有诗评。《诗品序》云:‘至于谢客集诗,逢诗辄取。’”“《下品》云:‘季友文,余常忽而不察。今沈特进撰诗,载其数首,亦复平矣。’”“则谢沈听撰,实记室取材所由。”可见,《诗品》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在前人所编诗歌总集的基础上写成的。
    二、《集释》正文和《引用书目》
  《集释》在前人研究《诗品》的基础上,广泛征引有关《诗品》研究成果达七种之多。它们是陈石遗《钟嵘诗品评议》、黄侃《诗品讲疏》、陈柱《诗品参平》、陈延杰《诗品注》、古直《钟记室诗品笺》、许文雨《诗品释》、陈直《诗品约注》。是当时引用前人《诗品》研究成果最多的著作。这虽是《集释》体例的要求,但其博采众长的作法,和古直、许文雨拒绝陈延杰的态度相较,显得更有学者风度。不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