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浅谈杜甫“诗史”的核心内容一一对安史之乱前后民族战争及冲突的反映 |
|
时间:2010-7-10 11:08:58 来源:不详
|
|
|
论文关键词:杜甫诗史 民族冲突 论文摘要:“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变衰的转折点。杜甫用他的诗歌既记录下了乱前唐王朝对外族政权的侵略,也记录下了乱后各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对唐王朝的侵扰一一这些构成了杜甫“诗史”的核心点。 内蒙古大学的高建新认为:“在杜诗众多的创作中,可以真正称得上是‘诗史’的篇章并不多,算起来也只有那些写在‘安史之乱’前后的反映了唐王朝转折的重大历史事件的一部分作品。”①实际杜甫诗歌中称得上“诗史”的篇章要比高建新说的多。杜甫一生亦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他为了避乱四处奔波,到他临死时战争(“安史之乱”后各地 大小军阀的叛乱)仍未消停,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上写下了《风疾舟中伏枕三十六韵》,其中有句道:“战血流依旧, 军声动至今。 一、杜诗中写到的安史乱前唐对其他民族政权的侵略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在天宝一于载(751),鲜于仲通征南诏,高仙芝击大 食,安禄山讨契丹,结果无一不败。 杜甫反对侵略作战,在诗中对唐皇的好大喜功的开边政策进行了谴责。尤其是《兵车行》,此诗钱谦益认为:“天宝十载,鲜于仲通讨南诏蛮。……此诗叙南征之苦。”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 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沪南。……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二、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病,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这段历史记载,可当 作这首诗的说明来读。 《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 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默武。《杜诗详注》引《杜臆》:“《前 出塞》云赴交河,《后出塞》云赴蓟门,明是两路出 兵……当是天宝间,哥舒翰征吐蕃事”杜甫沉痛地 说到:“君己富十境,开边一何多?”(第一首)“杀人亦有 限,列国自有ho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第六首) 发出了反战的呼声。 三、杜诗中写到的其他民族对唐的战争及侵扰 1.北胡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本质是种族的斗争。据《资治通鉴》记载,“禄山养同罗、奚、契丹降者八千余人,谓之曳落河曳落河,者,胡言壮士也。. 身陷叛军之时杜甫写下了《哀王孙》:“长安城头头白乌,夜屹延秋门上呼。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杜甫很清楚叛乱的是胡人,这是民族战争。至德元年(756)十月,宰相房馆自请统兵收复京都,不久便大败于陈陶斜,死伤四万余人。这时杜甫沦陷在长安城中,听到这一消息,便写了《悲陈陶》、《悲青坂》两首诗。诗人痛悼阵亡烈士,希望官军早日平定胡人叛乱,收复失地。 杜甫在诗中一般用“胡”“戎”等指称安史叛军,如“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悲陈陶》)。有些诗则直接提到了安史叛将的名字,如“思明割怀卫,秀岩西未已。”(《塞芦子》)“高视笑禄山,公又大献捷。” (《八哀诗·故司徒李公光弼》)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诗人早期诗歌中对异族多只用一个字来称呼(“胡”字最多),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对异族的称呼频用两个字了,如“揭胡”、“胡虏”、“群胡”等,这无疑显示了诗人对异族作乱者的蔑视与愤激的心情。 2、回纶的趁火打劫 为了平叛,唐王朝借回绘兵助战。回绘兵与其说助战,不如说是趁火打劫。陈寅悟认为,“回纶(即维吾尔族)自肃宗以后最为雄大,中国受其害甚巨。”例如,宝应二年(762),回绘助唐平史朝义,“回纶入于东京,肆行杀略,死者万计,火累旬不灭。”如此事件不止一桩。 杜甫在《北征》中写到:“阴风西北来,惨澹随回绝。…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很明显杜甫是反对借回绝兵的。 杜甫在《留花门》中写到:“花门天骄子,饱肉气勇决。……胡为倾国至?出入暗金网。……胡尘逾太行,杂种抵京室。花门既须留,原野转萧瑟。”这首诗杜甫作于乾元二年(759[1] [2]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