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来自海上的挑战》说课
李浩升:南京大学生眼中
蒙古萨满神歌保护神qay
文明来自西亚和北非
来自草根的文化自觉让人
在博物馆建设中地方政府
全球化社区中的美国博物
来自枫叶之国的思考——
最新热门    
 
《来自海上的挑战》教学实录(推荐)

时间:2010-3-10 9:48:47  来源:人教网(www.pep.com.cn)

【由今思古,导出探讨话题】

 

【师】据统计,2007年人均GDP前十位的省级行政单位为: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广东、山东、内蒙古、辽宁、福建。从地理位置上分析,有什么发现?

 

【生1】都位于南方。

 

【生2】都靠近沿海。

 

【师】为了让大家有更直观的了解,我们把这十个省级行政单位在中国政区图上标出PPT展示),大家能更准确地表述你们的发现吗?

 

【生1】这十个省级行政单位有九个位于东部沿海。

 

【生2】这十个省级行政单位有八个面向大海,拥有海岸线。

 

【师】面向大海,拥有海岸线,与东部经济崛起存在着什么内在联系呢?

 

【生1】拥有海岸线,有着地理优势,可以加强海外贸易。

 

【生2】面向大海的人,胸怀天下,视野开阔。

 

【生3】有港口,运输方便。

 

【师】曾经有人这样总结中国东部的崛起:中国东部,欧亚大陆的最东端,浩瀚太平洋的西起点,面向无垠大海,这里的人们拥有了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容纳百川的胸怀。中国东部经济,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积淀上,被改革开放所激活,从幼苗落地生根,到枝繁叶茂,到长成参天大树。

 

然而,纵观中国历史,面对来自海上的挑战与机遇,并不是任何时期都具有这种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容纳百川的胸怀。今天,我们就一起共同来探讨1518世纪的中国面临着哪些挑战?有没有机遇?

 

【快速阅读,梳理基本史实】

 

【师】(布置任务,快速阅读,在3分钟内快速阅读教材第4144页,回答:在1518世纪的中国,面临着哪些来自海上的挑战?有没有机遇?)

 

【生】(阅读,思考。)

 

【师】(重复)在1518世纪的中国,面临着哪些来自海上的挑战?有没有机遇?

 

【生】(一时无语,沉默)

 

【师】那么,我们换个问题。谁能把教材提到的主要史实罗列出来?

 

【生1】郑和下西洋;马戛尔尼访华。

 

【生2】葡萄牙侵占澳门;荷兰侵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

 

【师】还有吗?

 

【生3】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

 

【生4】乾隆拒绝海外贸易要求,将对外口岸由4个减至1个。

 

【师】好。我们一起将刚才多位同学的发言归纳一下。关于1518世纪中国的对外关系史,教材主要向我们罗列了这样四方面内容:

 

【师生】郑和下西洋;传教士来华;西方殖民入侵;马戛尔尼访华。

 

【深度思考,机遇还是挑战】

 

【师】那么,对于这四方面事件,对当时的中国而言,到底是挑战?还是机遇?选择你感兴趣的一则史实,花23分钟与周围同学一起探讨一下。

 

【生】(结合教材讨论,思考)

 

【师】谁要发言?

 

【生1】我来谈谈我对西方殖民入侵的看法。毫无疑问,殖民入侵是挑战,没有机遇。

 

【师】其他同学同意吗?

 

【生】(齐声)同意。

 

【师】异口同声。意见高度一致。那么,1617世纪,中国面临的殖民入侵有几次?你能描述一下吗?

 

【生1】葡萄牙侵占澳门;荷兰侵占台湾。

 

【师】描述基本史实。

 

【生1】(朗读教材表述)。

 

【师】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可以吗?我们怎样来表述呢?老师告诉你一个基本要素: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谁参加了,结果如何?即:时、地、人、事、结果。

 

【生1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以欺骗手段侵占了澳门。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以欺骗的手段侵占了台湾。

 

【师】很好。我们注意一下,两国的殖民者是以什么手段实现侵占目的的?

 

【生】(齐声)贿赂,欺骗。

 

【师】为什么不是坚船利炮呢?

 

【师】联系一下当时的世界背景?

 

【生2】当时,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刚刚起步,还不够强大。

 

【师】继续,谁来发言?

 

【生3】郑和下西洋应该是机遇吧。因为,郑和下西洋在当时世界是十分伟大的航海事业,时间上比新航路开辟起码早半个世纪,而且规模庞大。

 

【师】谁有补充意见?

 

【生4】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文化交流、海外贸易。

 

【师】曾经有学者这样评价郑和下西洋:太平洋那千古不息的蓝色波涛,一直在默默地召唤这个躺在大陆上的古老民族,偶尔也引起它的激动,把它的航船一直牵到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为什么称之为“偶尔的激动”呢?

 

【生5】因为郑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壮举,所以称之为“激动”。

 

【生6】因为是中国少有的几次官方组织的航海行动。

 

【师】你能用刚才老师教你的方法,表述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情况吗?

 

【生614051433年间,郑和率队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交流。

 

【师】那为什么说是“偶尔”的激动呢?

 

【生7】少有,不常见。而且,很快就难以为继了。

 

【师】为什么郑和下西洋后来难以为继了?

 

【生7】太花钱了,政府没有钱了。所以就不搞了。

 

【师】据明史记载:明朝奉行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从中,你更准确地表述出郑和下西洋难以为继的根本原因吗?

 

【生7】为了面子,只花钱,不挣钱,完全靠政府给钱。

 

【师】也就是说,郑和下西洋不是为了发展海外贸易,而是炫耀国威。“厚往薄来”的政策违背了平等贸易的原则。

 

通过刚才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中国航海事业的壮举,是中国发展海外贸易难得的历史机遇。可惜的是,我们错失良机。

 

【生8】我认为利玛窦等天主教徒来华传教是一次历史机遇。因为他们带来了西方文化。

 

【师】具体带来了什么?

 

【生8】西方科技、地理知识、绘画和建筑艺术,还有医药。

 

【师】嗯。有不同或补充吗?

 

【生9】但是他们本意是来传教的,是为西方殖民入侵服务的。因此,从根本上讲,是挑战。

 

【师】非常好。你发现,他们其实来中国“搞和平演变”来了。很有见识。

 

我们综合两位同学的意见,传教士来华,应该机遇与挑战并存。

 

【生10】对于马戛尔尼访华,我们认为也是挑战。很明显,他提出的贸易要求是不平等的,对中国是不利的。

 

【师】提了什么要求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史料:1793年,马戛尔尼率领一支庞大的由64艘帆船军舰组成的团队到达北京,并拜见了乾隆皇帝。他代表英国还提出了七项要求:【1】多口通商,可到宁波、舟山、天津、广东地方交易;【2】在北京设立英国商行;【3】在舟山附近给一小岛;【4】拨给邻近广州的一块地方;【5】英国货物自广东到澳门免收税或少收税;【6】英船照其他地方税率交税;【7】允许英国传教士在中国自由传教。

 

结合材料,再谈一谈你们的认识?

 

【生11】也有机遇。因为与英国发展贸易,互通有无,本身就是对中国发展有利的。

 

【生12】但是,他们要中国赠送领土,其实就是割地,这不是挑战吗?

 

【生13】对,他们凭什么要求中国降低对英国货物的税率?这不是欺负人吗?

 

【师】但如果这种降低税率的行为是双方互惠的呢?你觉得合理吗?

 

【生13】那还差不多。

 

【师】那么,我们也来总结下:马戛尔尼访华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合作探究,中国如何应对】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四件事,哪些是主动探索,哪些是被动应对?

 

【生】除了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对海外的主动探索,其他都是被动应对。

 

【师】怎么应对的呢?当时的政府和老百姓对来自海外的挑战和机遇,态度如何?请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小组合作:从教材中找出中国的应对态度和行为?并谈一谈你们对此的看法?

 

【生】(小组阅读,讨论,思考)

 

【师】哪一组想好了?

 

【生1】对于传教士来华,当时的统治者还是蛮友善的。像郎世宁还是宫廷画师呢。

 

【师】有补充吗?

 

【生2】但是,18世纪初的时候,中国就不让他们来中国传教了。

 

【师】结合两组同学的意见,就是:既有礼遇优待,又有排斥拒绝。

 

【生3】对待外来入侵,中华民族历来是勇于抗争的。

 

【师】1617世纪,有哪些抗争?

 

【生3】郑成功横渡台湾海峡,收复台湾。

 

【师】还有没有抗争?其他形式的抗争?

 

【师】请看教材43页的澳门妈祖庙的图。为什么澳门人在被葡萄牙人统治400多年后,仍保持这这种习俗呢?

 

【生4】哦,我明白了。这是老百姓自发的一种抗争──保留中华习俗,学习中华文化。

 

【师】很明显,对于西方殖民入侵,我们的态度是:坚决抗击。

 

那么,对于西方要求发展贸易的要求,中国政府是什么态度?

 

【生】(齐声)拒绝。

 

【师】其实,早在马戛尔尼访华之前,乾隆皇帝已经下旨将四口通商减为一口通商了,那就是粤海关──广州。请看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图(18世纪的广州港),那是多么繁华的港口啊。

 

关于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双方有一段典型对话。请同学来读一读。

 

【生1】乾隆的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以通有无。

 

【师】什么语气?什么心态?

 

【生1】极其自满,极其自负,骄傲。

 

【师】用这种语气,再读一次。

 

【生1】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以通有无。

 

【生2】马戛尔尼的话:如果中国禁止英国人贸易或给他们造成重大的损失,那么只需几艘三桅战船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

 

【师】什么语气?什么心态?

 

【生2】极其蔑视,威胁中国。

 

【师】为什么这两人的观点如此争锋相对呢?

 

【生3】乾隆的自大是因为闭关自守,不了解世界,夜郎自大,井底之蛙。而马戛尔尼的盛气凌人,是源于大英帝国的迅速崛起。

 

【师】好,精辟。

 

总结1518世纪的中国对外关系,我们曾经有过积极的探索,有着偶尔的激动,但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却是基本方向。遗憾,对于来自海外的挑战与机遇,我们缺乏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容纳百川的胸怀,选择了做缩头乌龟,从而错失机遇。果如马戛尔尼所夸口的那样,在乾隆拒绝英国的贸易要求半个世纪后,在英国的坚船利炮的轰击下,中国被迫打开了国门。

 

【历史猜想,珍惜开放方针】

 

【师】那么,我们假设:郑和继续着航海事业,并加强了明朝对外贸易;1722年,雍正皇帝没有下令禁止天主教徒来华,东西文化交流正常;1793年,乾隆皇帝在确保大清国利益的前提下同意中英贸易要求。那么,历史将……

 

【生1】中国会更强大。

 

【生2】近代中国就不用受外国殖民者的气了。

 

【生3】我想,如果中国在15世纪就积极发展海外贸易的话,可能早就是世界强国了。

 

【师】无疑,同学们都清楚,如果1518世纪的中国抓住了机遇,成功应对来自海上的挑战,把中国的开放向前推300400年,中国会更美好,更强大。

 

但是,历史永远无法假设,永远不能改写。作为生活在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公民,我们唯有以史为鉴,珍惜当前的开放方针,积极发展,才能振兴中华。

 

好,下课。谢谢同学们。


  附录:

 

在思维中培养思维

──评夏陈伟《来自海上的挑战》

 

浙江省温州市第九中学 方海东

 

一堂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作为主题的公开课,在很多次引导学生参与的努力行动中,结束了。很多老师意犹未尽,很多老师若有所思,很多老师眼中焕彩,也有很多老师窃窃私语。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关键不是看它本身有多少精细,有多少设计的巧妙,关键是看是否能够引起一些反响,那就是颇为难得的好课了。经历以后,我也在思索中,逐渐地抽丝剥茧,寻找其中的本质,归纳一种独特的规律。

 

作为以思维训练作为主题的课堂来说,毫无疑问这是值得推崇的,它的思维训练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综合整个教学过程看来,发现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我以课堂作为讨论的基础,根据课堂的发展过程,整理自己零落的思绪,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一种差异的对比,一种迁移的思维

 

在引入部分,教师采用了差异的对比,提出一个2007年我国GDP居于全国前十的材料,借此说明大海将会给我们带来财富。在此,通过差异对比,提出了大海对于发展的优势,并直接形成差异迁移,认为大海在某些时候,并未给我们带来机遇和发展。直接引到1518世纪的时候,来自海上的挑战。

 

这样的引入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差异对比将会直接引起兴趣,而知识的迁移,不仅仅构建了知识的系统性,更是对思维的训练和提升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迁移不仅是一种思维,更多的是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入,这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关键。

 

二、一份综合的构建,一份构建的思维

 

在引入之后,教师马上分配了一个任务:要求学生3分钟之内快速阅读教材4页,回答在1518世纪的中国,面临哪些海上的挑战,有没有机遇。学生在快速阅读的时候,教师一边巡视。

 

这对学生来说,要求在短时间内读书,并且要建立初步的知识模型,是对学生构建的综合思维的培养。从一般的情况来说,快速阅读、分析教材、从中抽取信息,是对学生综合构建思维的培养。在这样的构建中,不仅仅是对学生整体发展的重视,更是对学生大局观形成的培养。结果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感觉到问题较难,不能充分理解机遇和挑战的含义,于是老师及时并适当地降低了难度,问学生:“我们书上讲了哪几件事?”学生这下明白了,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同时也明白了机遇和挑战的含义。这对学生来说,大局观的认识和培养,基本达到了目的。

 

值得商榷的是,问题的设计既然已经感觉到了过高,是否可以通过降低一个层次来进行过渡,而不是在学生解决不了的时候,再降低难度。这样无论是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还是课堂氛围的形成,都将是顺理成章的。

 

三、一路板块的比较,一路比较的思维

 

在谈到四个例子的时候,教师和学生个体共同找到了四个部分,分别是:传教士来华、西方殖民东来、郑和下西洋和马尔戛尼访华。这时教师采用的处理方法,就是问学生:“这四件事到底是机遇还是挑战,选择你喜欢的一件事,说说它对中国是机遇还是挑战。”这里除了尊重学生,给与学生选择权之外,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一种比较的思维。在对比各类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了解、理解每个板块的作用,以及它们到底是机遇还是挑战,培养学生比较的思维。

 

于是,每一块都被分成机遇还是挑战,真正理解它们对于中国的影响。此外,引导学生深究其中的原因,让每一个板块都能得到合理的深入探究。在这样的探究和对比中,学生发展了自己的思维。

 

值得商榷的是,在回顾机遇还是挑战的时候,任课教师总是深入地分析某一板块是机遇还是挑战。笔者认为,某些机遇和挑战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机遇可以是挑战,同样挑战也可以转化为机遇。所以机遇和挑战本身的转化,还是可以体现出机遇和挑战并存的,而不仅仅是板块之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更重要的是每一项其中的机遇和挑战并存。这是值得强调的!

 

四、一缕梦想的拓展,一丝发散的思维

 

在课堂的最后,教师进行了一些拓展,而且在拓展中,很好地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猜想:如果郑和继续航海;雍正没有禁止西方来华;乾隆同意西方来华交流。那么历史将……

 

一个省略号后面,蕴含的是无数的玄机。但是玄机的发展,也给了别人最大的空间。那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展开想象,发散自己的思维,促进想象空间的拓展。而综合起来的发展,也将在课堂的发展中展现。

 

综合来看,这堂课在思维发展作为主题的经历中,让学生接受了思维的训练,体现了思维的发展和构建。从课堂发展规律来说,思维的发展在于思维点的激发。课堂上,知识作为思维点的激发,已经承受了一定的架构认识,同时也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但是,要求过高和要求过多成为这堂课思维训练的一个值得商榷的地方。对于问题的设计,有的时候,过高的要求使得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成为一个弱点。同时,过多的要求也成为本课光彩中的一颗黑子。要求太多必然不能面面俱到,不能让学生体会参与训练的深度。

 

尽管要求有点高,尽管要求的面有点广,但是只要坚持下来,学生肯定会有大收获的。不管怎样,学生思维的发展,首先是需要一个思维的环境,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追求的;只有在思维中发展思维的方式,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