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专业提升:如何说课
专业提升:写作是教师职
张东升:历史研究性学习
最新热门    
 
李浩升:南京大学生眼中的南京大屠杀—来自对南京高校1000名学生的调查

时间:2009-10-18 17:19:01  来源:李浩升
 

调查:南京大学生眼中的南京大屠杀 

             ——来自对南京高校1000名学生的调查

李浩升 石城

一、 研究背景


    发生在67年前的南京大屠杀是中国近现代史中最为沉重的一页,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和耻辱。这场震惊世界的大屠杀以它所造成的巨大破坏性和随之带来的伦理灾难时刻提醒着人类要永绝战争,维护和平,另一方面,它也给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提供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动力源泉。出于复杂历史与政治的原因,日本右翼肆意篡改历史,掩盖真相,这在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感情的同时,也造成了中日双方对这段历史不同的史实认定和理解,并且引发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为了还原历史的真相而进行的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抗争。在国内,随着那段历史的逐渐远去,受到不同时代特征的社会、政治、教育环境影响的人们,对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也有着不尽相同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地域、文化、阶层等因素进一步强化了认识的群体化特征。这其中,有着独特时代背景和知识背景,并且作为未来社会精英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群体的观点有着鲜明的特色,尤其具有研究价值。

     关于社会群体对南京大屠杀了解、认识及态度的调查,近几年有关机构和个人做过一些,比如,1999年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教授曾在南京市民中做了一次对东史郎诉讼案的情感反应的问卷调查,2001年又进行了以“南京大屠杀与南京市民的社会生活”为主题的社会调查;《北京晨报》的记者2003年在北京进行了对南京大屠杀认知程度的调查;一些爱国网站进行的关于日军侵华战争的调查,较多地涉及了对南京大屠杀的认知情况;教育机构的有关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情况的调查,也包涵有此类内容。这些调查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且引起众多媒体的注意,对于了解人们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情况、关注情况和态度不无帮助,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但是,因为一些原因,此类调查仍然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被调查群体——往往是市民群体——的文化程度差异较大,所以这类调查的问卷设计都较为简单,获取的信息较少;调查方式多是网上调查和记者的偶遇式调查,属于非概率调查,以此方式获取的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较差;在对数据的利用上,仅仅进行单变量的统计描述,缺乏变量之间深层次的交互分析;缺少与认知状况相关的其他系列问题的设置,因此不可能对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可能的对策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并且,令人遗憾的是,至今仍没有专门机构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调查。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南京大屠杀的态度和观点,以及受此影响对中日关系的看法,填补现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研究中的一些空白,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组织了对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的调查。这次调查将突出以下五个特点:第一,以南京高校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这样做是预设了生活在南京这个城市里的大学生群体对南京大屠杀有着更为直接的、感性的认识,因此调查更具有典型意义。第二,随机抽取样本。样本采用整群抽样和多阶段抽样的方式获取,保证样本代表总体的能力。同时,对调查员进行专业培训,以提高调查的成功率。第三,问卷调查和访谈结合。问卷的问题更多地考虑到标准化,统一性,无法获取被访问者的更多信息,为了弥补这种不足,将对某些代表性人物作深入的非结构式访问调查。第四,问题设置覆盖面广,有一定深度。问题将涉及与大学生对南京大屠杀认知状况相关的其他内容,同时,考虑到大学生群体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设计了一些有深度的客观评价题和涉及心理层面的问题。第五,注重利用学科交叉的优势。在问卷设计中贯穿历史学的有关知识;在资料整理和分析时,利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二、 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南京各高校进行全日制学习的本专科学生为总体。其中问卷调查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具体的抽样这样进行:将南京高校分为综合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农林类院校、其他专科院校等,依一定比例抽取10所院校。通过这种方法确定的十所院校是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和江苏海事学院。在这些学校中各抽取五个院系,在院系中各抽取一个班,每班抽取20人(若不够则从临近班级抽取差额)。以此方法采集1000份样本。个案是选择在调查中发现的有代表性观点的人。

2、资料收集方法

    本项研究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收集资料。问卷由28个问题构成,主要涉及被调查者背景资料,对南京大屠杀史实的了解渠道、了解程度、关注度、认识态度,对日本政府和右翼的了解,对日本政府和右翼否认歪曲南京大屠杀历史的认识、态度,因受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影响而对日本政府、人民、中日关系的看法和态度等。被调查学生的抽取及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均由在各个学校培训的调查员来完成。实际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3份,有效率为97.3%。

3、资料整理与分析

    全部问卷资料由调查员检查核实后进行编码,然后输入计算机,由SPSS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类型主要为单变量的描述统计和双变量的交互分类统计。

 

三、 调查所显示的结果

1、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973人中,男生464人,占 47.8 %;女生 509人,占52.2 %。其中,大一学生占29.6%,大二学生占 25.3 %,大三学生占37.4 %,大四学生占6.3%。在各个专业中被调查对象人数和所占比例分别为,人文社科类占35.7%;理科类占24.5%;工科类占34.9%;艺术体育占3.8%(见图1)。为了解大学生家庭所在区域与对“南京大屠杀”态度之间的关系,我们特别询问了被调查对象家乡在哪里,答案设置了三个选项。调查显示,家乡是南京市的占11.7%,本省(非南京市)的占50.5%,外省的占37.8%。

2、对南京大屠杀的了解状况

    大学生对南京大屠杀的了解程度反映了学校、社会教育的效果,各种相关信息的流行性以及个人主观关注程度。我们设计了能够反映这方面信息的八个问题,这些问题同时有一定的层次性。

    政府和社会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爱国主义教育,各种传媒和信息载体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内容也给人以很大的影响。通过这种调查,可以发现各种渠道和信息载体在教育中的地位。在对“你通过何种渠道了解有关大屠杀的历史及相关信息?(选最主要的两种)”的回答中,大学生认为主要的渠道依次为“电视、广播”,“课堂教育”,“报纸、杂志、书籍”,“教育基地”,“与他人交流”,“网络”(见图2)。

    大学生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究竟有多少了解呢?调查列举了几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关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92.3 %的人认为是三十万,表明大学生对这样一个遇难人数非常认同。每年的十二月十三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这一天,南京城会以拉响防空警报等方式来纪念遇难者。调查显示,43.8 %的人能够准确说出这个日期。对于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时间,64.7%的人能够作出在1937-1938年间的正确选择。此外,65.5%的人表示曾经阅读过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书籍。

    对于各类媒体中出现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信息,大学生的关注度不是很高。74.8%的人不知道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将要扩建的消息。对于2004年11月发生的,《被遗忘的大屠杀》的作者张纯如女士自杀的消息,56.8%的人表示不知道。如果在媒体上看到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新闻,24.6%的人表示很感兴趣,64.1%的人表示比较感兴趣,11.3%的人表示不感兴趣。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纪念大屠杀遇难者的最重要的场所,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54.1%的人表示一次也没有去过,32%的人去过一次,8.7%的人去过两次,去过三次及以上的占5.1%。

3、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和态度

    今天的大学生怎样理解和认识南京大屠杀这场民族的悲剧呢?97.9%的人认为“南京大屠杀”是不容篡改和否定的历史事实。91.6%的人不同意“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很久了,没有必要强化宣传”的观点。在对待那段历史的态度上,62.4%的人认为应该牢记历史,缔造中日和平的未来;24.4%的人认为应该牢记历史,向日本复仇;6.4%的人认为应该淡化这段历史,更多地面向未来。

    南京大屠杀与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惨案、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并称为二战史上“三大惨案”,这一点在国际上有比较广泛的认同。然而,对于一些中国人来说,由于日本侵略所带来的巨大的物质损失和精神创伤,他们在情感上很难将广岛、长崎受到的原子弹攻击和“南京大屠杀”等同起来。大学生的态度同样具有代表性,41.5%的人认为它们都是人类的悲剧,都不应该发生;26.8%的人认为南京大屠杀是悲剧,日本受到核攻击是结束战争必须的,但值得同情;24.3%的人认为南京大屠杀是悲剧,日本受到核攻击是它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4.8%的人认为它们都是战争中的行为,说不清。关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否要申请世界遗产,73%的人表示支持,19.2%表示反对,7.8%的人表示无所谓。

4、关于对日态度和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战后以来的中日关系既受现实政治、经济利益的左右,也受到中日历史问题的影响。日本政府和民间对南京大屠杀等历史问题的态度成为中日关系出现波荡的主要因素之一。近来,有学者认为中日关系出现一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中日两国人们之间的不了解,并提出中日关系需要新思维。下面的一些问题可以反映出大学生对日本的了解程度、对日态度和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关于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53%的人认为很强大,16%的人认为势力一般,9.6%的人认为只是一小撮人,20.6%的人表示不清楚。对日本政府内阁的许多重要官员参拜 “靖国神社”(里面供奉着南京大屠杀中许多甲级战犯如:松井石根等),81%的人认为是政府行为,17.5%的人认为是个人行为。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日本政府对话开发援助(ODA)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是这些年来中日关系不可忽略的内容。对于这个援助,40.9%的人表示知道,而59.1%的人表示不知道。如图3所示,在知道的人中,26.4%的人认为这是日本政府对中国的变相赔款,21.7%的人认为这体现了日本政府的积极态度,39.6%的人认为它促进了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69.4%的人认为它有利于日本企业进入中国,57.5%的人认为它让日本捞取了不少政治利益。

    关于对日态度,63%的人认为中国人们缺乏对现代日本的了解,应该多去了解,加强沟通。日本国内许多舆论认为,日本已经对战争进行了反省,中国不应该再去纠缠历史,对于这种观点,88.3%的人表示反对。相反,82.2%的人认为日本军国主义会卷土重来,中国应对日本始终保持警惕。83.1%的人认为日本政府对南京大屠杀的态度让人对日本产生反感。由此,66.6%的人不认为日本是个“正常国家”。问及对日本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态度,81.2%的人表示反对,16.2%的人表示无所谓,只有2.6%的人表示支持。对一个国家的印象和情绪往往也会反映到对该国商品的选择和购买上,关于对日本商品的态度,52.3%的人认为没有任何歧视,37.9%的人表示尽量不买,9.1%的人表示坚决不买。

    关于中日关系,68%的人认为南京大屠杀等历史问题是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对于未来的中日关系,60.7%的人认为有矛盾和冲突,但有共同的利益,会和平共处;21.5%的人认为会有越来越多的冲突,关系逐渐恶化,甚至爆发战争;12.9%的人认为说不清楚;只有2.8%的人认为前景光明。面对日本作出的一系列否认历史的行为,中国政府作出了一定反应,68.9%的人认为政府的态度过于软弱,20.6%的人认为反应恰当,7.7%的人表示说不清楚,1.7%的人则认为过于强硬。

 

四、 对有关资料的分析

一、 多数大学生能够正视历史,以史为鉴。

    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铭记历史,正确地对待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国耻教育。例如,98.8%的人认为我们应该牢记历史。93.4%的人认为必须加强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教育,让人们勿忘国耻。这些反映了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态度。

二、 大学生对南京大屠杀历史了解较少,关注不够。

    有半数以上的人不知道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是哪一天,三成多的人不知道南京大屠杀发生在哪一年。对于媒体上广泛报道的《被遗忘的大屠杀》作者张纯如女士自杀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将要扩建等消息,许多大学生并不知道。此外,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没有去过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些情况说明,我们针对青少年群体确立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教育体系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何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这段历史,如何让他们主动地接受这种教育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三、 一些大学生对中日关系的看法不乐观。

    中日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中日两国的和平友好有利于两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人民的福祉。对中日关系和未来前景的看法反映了中国民间的对日态度和对未来的信心。82.2%的人认为日本军国主义会卷土重来,中国应对日本始终保持警惕。这表明近些年来日本右翼歪曲历史、美化战争的做法已经大大影响了大学生对战后日本的看法,使他们对日本不信任和戒备,并产生了不安全感。有超过五分之一的人认为中日之间存在爆发战争的危险。长期以来,日本政府对待侵华战争的不负责任的言辞和做法,一次又一次地伤害了受害者的感情,引起全体中国人民的愤怒,甚至催生出一股过激的情绪。有近四分之一的人认为中国应该牢记历史,向日本复仇。

四、南京籍大学生的认识和态度与其他学生有较大差异。

    因为生长在南京,南京籍大学生受到大屠杀历史的影响要超出其他学生,这些在统计中能够反映出来。66.7%的南京籍大学生能够正确说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而整个被调查对象中只有43.8 %的人能够准确说出这个日期。36%的南京籍大学生知道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将要扩建的消息,整个被调查对象中只有24.6 %的人知道,由此可见,南京籍的同学更加地关注此类信息。此外,因为生长在这座曾经遭到灾难的城市,在对日态度上显得更加激进。30.7%的人认为南京大屠杀是悲剧,日本受到核攻击是它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这个比例比平均数高出6个百分点。63.3%的人认为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很强大,比平均数高出10个百分点。认为中日双方存在爆发危险的百分比也比平均数高出8个百分点。

 

 

 

(注:颜小倩、孙家庆、张驰、马婕、唐全红、纪嵩卿、金磊、张沁怡、石城、张中中、刘旭等人为此次调查的调查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