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龚奇柱:历史课程改革与
龚奇柱:对推进中学历史
最新热门    
 
龚奇柱:树立历史教学的整体观

时间:2009-10-18 17:17:00  来源:龚奇柱
 

 

 

  龚奇柱 1938年10月生,四川泸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2年考入四川泸县初级师范学校;1955年初师毕业后免试保迭升入泸州师范学校;1958年中师毕业后免试保送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深造,1962年以全优成绩在该院毕业。大学毕业后在重庆南开中学任历史教师、历史教研组长、班主任、班主任年级组长共22年。1984年调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从事历史教研工作。现任该所中学教研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并任四川省政协委员、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兼历史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历史教研会理事长、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材(内地版)主编、国家教委“八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和国情教育研究”课题负责人。198s年评为中学历史特级教师,1990年获“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获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国家专家特殊津贴。在多年的历史教学、教研工作中,编著、主编的专著、教材、教学参考书30多本,在《课程·教材·教法》、《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历史教学》等10多家刊物上发表论文、调查报告80余篇,成果多次在全国和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上作大会交流,有7项成果分别获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和省、市人民政府奖励。


  一、我对历史教师职业的选择终不悔

  我从小崇敬教师,羡慕教师职业。1952年7月小学毕业后,我报考了泸县初级师范学校。那年全县有1300多考生参加考试,能幸运被录取的只有50名。考试后我天天盼发榜。发榜那天,我一大早步行10多里路,就赶到了乡政府。记得在乡政府大门的外墙上张贴的油印录取名单中,我的名字被误写成了“龚奇桂”。虽然“桂”和“柱”只一字之差,我却为此紧张得几夜没睡好觉。直到10多天后收到学校的正式通知书,压在我心上的石头才算落了下来。就这样,年仅13岁的我幸运地跨入了人民教师预备队的行列。

  在初师学习阶段,我先后加入了少先队、共青团。我在菜油灯下刻苦学习。我特别喜欢文史和教育理论课程。在全校的作文比赛中,我获得了第一名。从教育学、心理学和各科教学法课程里,我开始懂得了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道道”。特别开始懂得了人民教师应具有的职业道德感和责任感。毕业前夕,我分到泸州市南城小学实习,担任六年级的班主任教语文、算术课。论年龄,我比班上学生大两三岁,论个头,我却比班上有的学生小。我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怎样备课,怎样钻研教材,并按实习指导老师的要求认真写教案。我的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们十分喜欢我。实习结束时,一个个学生要我签名留念。这次实习,使我开始体会到做教师的乐趣。

  初师毕业后,相当多的同学走上了小学教育岗位,我被免试保送升入泸州师范学校深造。泸州师范的前身是川南师范,是一所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学校,20年代初,革命前辈恽代英曾先后担任该校的教务主任和校长。我为跨进被誉为“川南地区人民教师的摇篮”的学校而庆幸。学校特别重视对我们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校里有一批在当地很有声望的老师,他们渊博的学识和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三年中,除学习中师的文化课程外,我再次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和各科教学法,并取得了优秀成绩。毕业前夕,我第二次到小学实习,除担任语文、算术、历史课教学外,还担任了学校少先队的总辅导员。“六一”儿童节那天,我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和学生们一起参加庆祝游行,一起欢度节日,一种人民教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1958年中师毕业后,我再次得到党和人民的厚爱,被免试保送升入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深造。那时升大学,特别是中师毕业生升大学真不容易,所以我格外珍惜。我的大学生活是在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度过的。在艰苦的岁月里,我以做一名中学历史教师作为自己的追求。我发奋学习基础课、专业课和教育理论课程,参加系里组织的科研活动。我还担任团总支委员兼系报主编,使我在专业学习、科研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得到了提高。1962年大学毕业时,正遇国家精减人员。按学校过去历年的分配方案,都有少部分优秀毕业生留校或分到其它大学任教或分到科研、新闻出版部门工作,而我毕业那年,系里一个留校或到大学、科研单位的指标也没有。我是那届毕业生中唯一的学习成绩全优生,一些同学也为我惋惜。系党总支书记曾找我谈话,说明当年国家分配的困难,勉励我安心中学教育岗位,做一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这年9月,我被分配到重庆的一所重点中学——重庆三中(今南开中学)任教,从此开始了我中学历史教师的生涯。

  由于我受过长达10年的师范教育,有较坚实的专业思想基础,因而对当一名中学教师并不感到委屈。为了熟悉中学历史教学,我经常听几位老教师的课,虚心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

  1963年4月,在市直属重点中学历史联合教研组老师们的帮助下,举行了一次由我执教的校际观摩课。教学内容是初中《中国历史》第四册《保卫解放区的武装斗争》。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刚24岁的青年教师要承担这样的大型观摩课,心里不免有些紧张。我反复钻研教材,琢磨教学方法,写好教案后,又独自在寝室、在办公室对着墙壁试讲了20多遍。这堂课终于成功了,赢得了大家的称赞。这次教学观摩活动给我留下的最深的体会是:第一,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加强历史课的基础知识教学必须从深入钻研教材、正确理解和掌握教科书入手。备课时我在通读全册教材的基础上,着重钻研了本章本节教材内容,既从教材的整体看局部,又从教材的局部看整体,从而把握了教材的内在联系。第二,在明确教材地位、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要确定明确的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并考虑应充实的内容。第三,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把历史课讲得生动具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四,既要紧扣教材讲一些生动具体的史实,又要引导学生对史实进行分析,在教学中贯穿思想教育。我在生动具体讲述民兵在保卫解放区的斗争里发挥的巨大作用后,引导学生重温前面教材讲到的《论持久战》中关于“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决定战争的是人民群众,不是武器和技术”的论断,从而深化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认识。我深感在平凡的中学历史教学里包含着很深的学问。后来我把这次教学观摩课的教学过程和我的粗浅体会写成了《<保卫解放区的武装斗争>一课的教学》一文,不久,这篇7000多字的教学体会文章发表在天津《历史教学》杂志上①,这对我真是莫大的鼓舞。

 

 

  1963年以后,我积极投入了历史教学改革,探索在历史课贯穿思想教育和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路子。1964年秋的一天上午,我正要走进课堂的时候,突然见10多位年长同志走进教室要听我的课,这真是“突然袭击”。我竭力让自己一下紧张起来的心情平静下来,接我预定的教学内容大胆地讲。那天讲的是《各地的反清斗争》,我用阶级分析方法分析了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目的,分析它为什么是一个骗局;还引导学生认识:为什么在“戊戌变法”中起过进步作用的康有为、梁启超后来却阻碍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讲了下来,听课的老同志不断给我以鼓励。后来我才知道,听课的是重庆市副市长邓垦和市教育局的领导。根据邓副市长的指示,要我将这堂课在全校教师中重新示范一遍,以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于是学校安排了一个课外活动,在大礼堂布置了教室,让全校教职员都来听我讲这一课。讲了下来,各科老师又给我许多鼓励。后来,我把教学这课的体会写成了《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各地的反清斗争>一课的教学改革尝试》一文,发表在《历史教学》杂志上②。后来,我还总结发表了《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的几种作法》③等教学经验。

  从1965年开始,中学历史课改为只在初二、初三和高三讲开设。高三讲授的中国现代史每周仅一课时。中学历史教学的地位每况愈下。我所在的学校是一个有36个班的全国闻名的重点中学,此时全校历史教师由7人削减为只有我一人,高三的历史课只好每4个班为一组集中在大礼堂上合班课,历史课只学不考。这对我满腔的热情确实是泼了一瓢冷水。我曾对是否一辈子当历史老师产生过动摇。我语文基础好,曾有改行教中学语文的想法。当时全国正在掀起向王杰同志学习的活动。回想起来,那时我的思想多么单纯啊!我如饥似渴地读完了王杰的日记,深为他“一心为革命,一切为革命”的精神所感动,并用王杰日记中写的“班长和战士的职责不同,为党工作是一样”的话来对照自己、激励自己。我克服了想改行的思想,下决心在这个不被人们重视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自己的一切。那年《历史教学》杂志举办“当王杰式的教师,培养王杰式的学生”的笔谈,我应邀参加了讨论,并在文章中提出“作为人民教师,不仅要把王杰同志的革命精神接过来;还要把这种革命精神,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传给学生,让王杰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代代相传。”①

  “文化大革命”开始,我因曾在全国性的刊物上发表过几篇文章而暗地受到审查。大概是从我的文章中找不出什么“反党反社会主义言论”才免遭厄运。“文革”中历史课被取消,我改教语文,并逐渐成为高中语文骨干教师。“文革”结束后,恢复了历史课,我主动要求回到历史教学岗位。那时因语文是主科,我又是骨干,开初领导还不同意哩!在我一再要求下,我终于又走进了历史课堂,担任高、初中的历史教学。以后连续承担了市、区、校10多次观摩课、研究课。我在教学中,逐步形成了以讲授法为主、兼用其它教学方法的、生动具体的、思想性、启发性、感染力和逻辑征服力较强的教学风格。我所教的班,无论是文科班还是普通班,无论是高中班还是初中班,学生普遍对历史课有浓厚兴趣。据我对初84级221名学生学科学习兴趣的调查,绝大多数学生把历史列为第一或第二热爱的学科。我任教的三届文科班学生参加高考取得了好成绩。其中,1979年学生高考历史人均分高于省人均分33.4分,1982年人均分高于省9.4分。1984年,我任教的初二年级接受全市第一次统一命题考试,取得了人均92分的优秀成绩。1978—1984年期间,我还结合历史教学从事教学研究,独立完成了《中学历史教学法概要》、《中学历史教材教法通论》两部专著,后分别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我又与北京周发增先生合作,共同编著了《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一书,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为历史教师要搞好历史教学必须了解学生,使教学尽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中学任教的22年中,我曾担任过11个班的班主任,5届班主任年级组长,有较多的机会接触、了解学生;也为我通过历史教学、历史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创造了条件。我所带的班,班风正,纪律好,多数被评为先进集体。我曾就“怎样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怎样开展学习雷锋活动”等问题多次在全校交流经验。

  1984年9月,我由南开中学调到了市教育科研所任历史教研员,承担全市中学的历史教学指导、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为中学历史教师服务,为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教学决策服务。我到教研部门后和教研组的同志一起,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历史教学社会功能的跟踪调查和历史教学现状的调查。这次调查使我看到历史教学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搞好历史教研工作的光荣感;同时也看到历史教学存在的一些严重问题已成为更好地发挥历史教学社会功能的障碍,从而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地位,我四处奔走呼号。我曾给四川省副省长、省教委主任写信,恳请他们采取措施加强历史教学;我曾在省政协会议上以委员提案的形式吁请全社会都来关心对青少年的历史教育;我曾代市教委起草了加强中小学文科教学和贯彻“两史一情”教育纲要的意见等文件;我曾到许多单位作爱国主义教育的报告,也曾到许多学校为学生讲学习历史的方法。为加强历史和国情教育研究,1991年我承担了主持国家教委“八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中的历史和国情教育研究》的任务。这个课题以研究基础教育中的历史和国情教育的内容、渠道、方式、方法为重点,并从历史和国情教育的现状出发,研究如何确立历史和国情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采取措施,加强管理;研究如何在中小学各科教材的编写中和学科教学中贯穿历史、国情教育;研究如何使学科教学中的历史、国情教育同对学生的日常德育工作、学科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研究如何发挥教育基地的作用,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历史、国情教育网络。我们这个课题下属6个一级子课题,16个二级子课题。参加课题研究的有重庆、深圳两市的4个社会单位,14所中小学,57个教学班,研究人员、实验教师共200多人,包括教育部门的领导、中小学各科教师。课题具有行政领导、科研人员、实验教师相结合,市、区(县)、校相结合,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内地与沿海经济特区相结合四个显著特点。各子课题组从自己的研究任务出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取得了一批阶段性的成果。历史和国情教育在实验地区和学校引起了普遍的重视。参加本课题研究的深圳南山区,过去历史课不受重视,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不高,1991年在全市中学会考中初中历史及格率仅为50%,名列倒数第一。开展课题研究后,历史课的地位提高了,历史教学质量也得到提高,1993年初中历史会考及格率为97%,高中历史省会考及格率为96.9%。

 

 

  1994年4月,我去深圳得知课题研究大大地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历史和国情教育时,感到无比的欣慰。我和课题组同志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啊!

  这些年来,为帮助历史教师业务进修,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我曾为本市历史教师以学习历史教学大纲、研究中学历史教材、介绍史学研究成果、传递教改信息、指导教学研究、交流业务进修等方面为内容,举行过近100次专题报告、专题讲座。我还应邀到新疆、安徽等省(自治区)讲学。1987年以来,我先后参加了乡土教材《重庆历史》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材(内地版)的编写工作。我主编的《重庆历史》,已由西南师大出版社出版。我参与主编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材得到了国家教委中小教材审定委员会专家们的肯定,在试用中受到好评。我还认真学习人教社专家们数十年来编写历史教材的丰富经验,并结合我长期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对中学实际的了解和内地经济文化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对编写内地版历史教材的理论思考。我撰写的《关于历史教材编写的几点思考》一文,1991年在南京中、日、美历史教育学术交流会上作大会交流后,由《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加“编者按”发表。该刊在按语中称,本文“提出了教材编写中的几个原则思想”,对广大历史教学工作者“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①。

  特别使我难忘的是,自1980年参加在开封举行的“全国历史教学法讨论会”以来,我出席了历次全国性的历史教学学术年会和学术研讨会,出席了1985年、1987年、1991年、1993年、1994年分别在我国北京、安徽、南京、上海(北京)和日本东京举行的历史教育的国际学术会议,有幸得到国内老一辈著名历史教育家白寿彝、苏寿桐、李纯武等先生的指教,有机会与日本、美国、英国、丹麦、韩国等国和我国香港、台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并从中对中国和日本的历史教育、我国大陆和台湾的历史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这集中反映在我撰写的《我所了解的日本历史教学改革》②一文和1994年8月我在东京东亚地区第三次历史教学研究会上的报告中。③

  我在中学任教时的历史教学研究,是在繁忙的历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之余进行的;到教研部门后,我除担任历史教研员外,还一直兼任中学教研室主任的行政工作。我从事教学研究、撰写数十篇教学研究的文章以及从事教材编写,也是在繁忙的教研、行政工作之余进行的。我终年没有节假日,每天都要工作10多个小时,家庭生活也过得很简单。为了我钟爱的历史教育事业,参加工作30多年来我一直是超负荷运转。但我感到生活十分充实,因为我在奋斗中实现了自己的追求,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在当今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不管人们怎样冷落中学历史教师,也不管人们怎样看待历史教育研究,但我可以自豪而自信地说:我对历史教师职业的选择终不悔,我对从事的历史教育研究终不悔。

 

 


  二、历史教学社会功能和现状调查给我的启示


  重视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的反馈信息,考察历史教学的社会效益,是历史教学评估的重要方面,也是改革历史教学的重要依据。基于这种认识,我曾在有关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历史教师的协助下,对我市20多所中学已毕业的194名学生和四所中学的226名初三年级、高二年级的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和掌握历史知识情况的跟踪调查。在被接受调查的194名已毕业的高、初中学生中,包括在国内60多所高等学校学习的大学生98人,在职的工矿、铁路运输部门的青年工人、基层党政干部以及部队战士、教师等96人。对在校生的调查选择在当时所在年级不开历史课、但按教学计划应当已经学过了中国历史的初三年级,和当时所在年级不开历史课、但按教学计划应当已经在初中学过中国历史、高一学过世界历史的高二年级。这样,更能真实地反映历史教学的效果。从四所学校的分布讲,既有城市的一般初中,又有较边远县的县中、农村的区中、乡中,这有利于反映大面帜的历史教学现状,对于研究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历史教学改革应当采取的战略对策,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

  这次对已毕业的194名学生的调查,共问卷139题,得出 26966个数据;对在校初三年级177名学生的调查,共问卷96题,得出16922个数据;对在校的高二年级49名学生的调查,共问卷122题,得出5978个数据。总计调查学生420人,采集原始数据49936个。由于问卷采取了不署名、不署工作(学习)单位和其它排除干扰障碍的措施,接受调查的人都能认真严肃地填写问卷,有的还附了详细的说明,因而问卷调查的材料较为真实可信。

    (一)令人信服的事实说明历史教学在两个文明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次跟踪调查使我欣喜地看到,这些年来,由于党和政府的一再强调,中学历史课完全不受重视的局面正在扭转,大多数学校已基本按部颁计划开设历史课。据对226名在校生调查,初一学过中国古代历史的178人,占78%;初二学过中国近现代史的165人,占73%;49名高二学生高一年级时学过一部分世界历史。据对194名已毕业学生的调查,曾系统学过中国历史的140人,占72%,只部分学习过的40人,占20.6%,完全未学过的11人,占5.6%,曾系统学过世界历史的119人,占61.3%,只部分学习过的32人,占16.5%,完全未学过的19人,占9.8%。学生在中学阶段受过一定的历史基础教育,这是发挥历史学科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的基本条件。

  这次调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历史这门古老的学科正在跟上时代的步伐,为社会主义的“四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历史教学已在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贡献。任何轻视、冷落史学和历史教学,忽视在当今变革时代史学和历史教学存在的重要价值,忽视史学和历史教学的重要社会功能的倾向,显然是错误的。

  1.历史教学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信念的增强

  这些年来,由于历史教学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看到了我们国家光辉的古代,落后挨打的近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使之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推动他们自觉地承担起“复兴中国文明”的历史重任。在接受调查的194名工人、干部、大学生中,有151人确认自己由于了解了祖国的过去,从而增强了热爱祖国、献身“四化”的爱国热情。有103人确认自己是由于学习了历史,才懂得了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只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道理。

  广大青年把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信念落实到了行动,在关键时刻受到了考验。在接受调查的194人中,有188人能正确认识“全盘西化”的实质,除32人认为他们的正确认识主要不是因为中学受的历史教育外,有156人确认自己之所以在1986年学潮中能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与中学阶段受到的历史教育有直接联系,占认识正确的学生中的80%。在194名被调查者中,有98名大学生,其中有95人在学潮中能分清是非,正确对待。在问及能正确对待的原因时,有72人认为与中学学习历史有关系,占能正确对待的学生的73%。由此可见,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要用我们自己的历史来教育青年”①的指示多么重要!

 

 

  (2)国际意识、国际主义情感的增强

  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祖国的过去,中华民族的过去,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还要让学生了解世界的过去,了解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了解中国与邻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关系的历史,并正确对待与邻国及其他国家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主义情感。跟踪调查说明,这些年来,通过历史教育和其他教育,青少年的视野比过去开阔了,对世界的过去和现在的了解增多了。在194名被调查者中,有125人将林肯,105人将拿破仑,89人将华盛顿,45人将哥白尼,53人将斯巴达克,27人将贞德视为自己对他们最熟悉的、对其生平事迹了解最多的历史人物。这说明外国历史上一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爱国者,他们的爱国精神和献身精神,他们的勇敢和智慧,已在我国青年心中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胡乔木同志说得好:“各国人民的爱国心上进心同样可以激发我们自己的爱国心上进心”。①

  这次我还调查了学生对中外关系历史的了解情况,要求学生填出最了解中国与哪个国家关系的历史(只选一项)。对已毕业的194名学生的调查结果如下:

  这一内容在对在校的初三和高二年级的226名学生的调查中,要求学生填出了解中国与哪些国家关系的历史(允许他们填1—3个国家),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结果说明,青年学生最了解的是中日关系的历史。这除了因为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已有2000年的文化交流的历史外,还因为自1894年中日战争以来,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侵略中国,两国之间绵延了达50年的敌对关系的历史。特别是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也还因为中日两国人民无论在两国友好交往的年代,还是兵戎相见的岁月,都是友好相待,甚至并肩战斗。正因为这样,中国青年对日本人民充满友好情谊。194名已毕业学生对中日关系的历史的认识和态度如下:

  从这个材料不难看出,多数学生通过在校的历史学习,国际意识增强了。

  (3)对历史上优良思想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和受优秀历史人物优良品德的熏陶感染

  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要达到新的境界,就必然要批判地继承历史上一切优良的思想道德传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传统;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坚持人格独立,坚持气节的传统;有大敌当前,共赴国难,抵御外侮的反侵略传统;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持真理的传统等等。通过历史教学,这些优良的历史传统和历史上的优秀人物,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高贵品质,无不对青少年发生熏陶感染,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成为献身“四化”建设的精神支柱。

  这次对226名在校生关于“你心中最崇敬的10位中国历史上的历史人物”的调查中,古代史上的陈胜、吴广、张衡、李时珍、祖冲之、岳飞、文天祥、秦始皇、诸葛亮、唐太宗;近代史上的林则徐、洪秀全、孙中山、秋瑾、康有为;现代史上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都赢得了学生的崇敬。同一内容在对194名已毕业学生的调查时,把范围扩大到世界历史,题目为“你心中最崇敬的10位中外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调查结果是:

  在中外历史上众多的杰出历史人物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周恩夹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的革命事迹已深深刻在青年心中,他们的高贵品质为青年敬仰,他们已成为吸引青年、指导青年、受青年欢迎的历史榜样人物。这种历史榜样人物的教育作用一旦同青年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就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这个材料还说明,近代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一生为中国独立、自由、平等而奋斗的爱国精神,林则徐在抵御外侮中表现出的英雄气概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成为青年心中的崇敬的人物。至于诸葛亮、唐太宗、林肯成为青年心中的历史榜样人物,说明进入80年代以后的青年正在不断清除对历史人物评价上的“左”的观点的影响,冲破传统的封闭、求同、规范的思维模式,向开放、求异、自由的思维模式方向变革。他们重视吸收历史上的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并受到历史人物思想品德的熏陶感染。当然也还说明,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全面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对历史传统持批判地继承态度,分清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也是应当研究的问题。

 

 

  2.历史学科正成为沟通各门学科的渠道

  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历史学科内容极其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现象的各个领域和自然现象的一部分。学习历史,有利于学习其它学科。这次接受调查的许多工人、干部、大学生对此深有感受。在194人中,有80人感到,通过学习历史,拓宽了知识面,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它学科的知识;有59人感到,学习历史的方法,对历史问题的思考方法,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有借鉴意义,这说明历史这门被某些偏见者视为“副科”的基础学科,正在成为沟通各门学科的渠道,发挥它在提高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中的作用。

  3.历史知识正在变为从事“四化”建设的能力

  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保证物质文明建设发展的正确方向,还要为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就历史教学而言,这种智力支持除了表现为提高青少年一代的历史知识水平,并使之成为沟通其它学科的渠道外,还表现为使青少年观察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在这个问题上,通过在中学系统学习过历史后步入社会或升入高等学校深造的青年(还有少数是在工作岗位上通过自学而了解历史的青年)作了明确的回答。据对194人关于通过学习历史,培养了哪些学习能力的调查,得到的回答是:有133人确认培养了分析、比较、概括、综合能力,28人确认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80人确认培养了阅读能力,146人确认培养了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有89人认为学习历史帮助自己鉴古观今,对现行党和国家的政策有了较正确的认识;有69人认为,由于懂得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增强了认识未来的能力,并对未来充满信心;有110人由于从历史得到有益的启示,从而使工作少走弯路;有164人感到学习历史丰富了思想,看问题更全面了;还有49名基层的青年党政干部,认为通过学习历史,使他们工作中的决策能力、协调能力增强了。

(二)当前历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次跟踪调查,也使我们看到当前历史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更好地发挥历史教学社会功能的障碍。

  一是历史课仍未摆上应有的地位,历史教师量少质差。我在××县的调查,全县初中52所,附设初中点72个,共490个教学班,在校初中学生26095人。其中,按部颁教学计划应开设历史课的初一年级170个班,学生9526人;初二年级158个班,学生8619人。全县初中教师1099人,其中专职历史教师仅9人。9人中有3人能胜任教学,还有3人胜任有困难。在没有专职历史教师的情况下,历史课虽然多数按部颁教学计划开设了,但绝大多数课由根本未学过历史的其它学科教师兼任。这些教师由于自身历史专业知识差,又缺乏历史教学参考书,课堂上照本宣科,其教学质量和效量可想而知。

  二是在校学生历史知识的遗忘达到惊人的程度。被调查的226名初三和高二年级的在校学生,对一二年前和两三年前学过的中国史知识差不多都忘记了。226人中,仅1人能正确地按顺序写出我国封建社会经历的主要朝代;有210人不知北朝系指哪五个朝代;有202人不知中国近代史开始于何年;有189人不知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名称。甚至有207人不知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年代,有167人不知道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年代,191人不知道“八一”南昌起义的年代。至于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五条基本经验,竟无一人完整作答。

  三是乡土历史的教学被忽视,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家乡的悠久历史,灿烂的古代文明,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会使学生倍感亲切,倍受激励和鼓舞。学生可以从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开始,进而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建设家乡的愿望。我市的大足县是著名的石刻之乡,海内外参观者络绎不绝;大足又是近代反洋教斗争的重要地区。可是这里的不少中学生竟对自己家乡光荣的过去知之甚少。据3所中学的179名学生调查,有169人不知宝鼎石刻开始开凿的朝代,有157人不知近代大足反洋教斗争的领导人余栋臣。

  四是对世界历史的掌握更是薄弱环节。据调查说明,194名已毕业学生中有131人确认世界古代历史、90人确认世界现代历史是最薄弱的环节。

  五是部分学生中尚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历史人物作正确评价。某校高二年级49名学生接受调查,有34人将拿破仑作为最崇敬的10位历史人物之一,名列所有杰出历史人物之首。不可否认,拿破仑作为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在法国历史和欧洲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对外的掠夺侵略战争是构成他一生活动的重要方面,也是评价这一人物时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将他视为所有历史人物中最崇敬的就不够妥当了。如果说对拿破仑这样众说纷坛的人物学生难以全面正确评价尚可以理解的话,对历史上的反动人物应当憎恨则是无疑的了。但是,这个班竟有5名学生将历史上明显的反动人物视为自己崇拜的历史人物。这反映了个别学生思想混乱的程度。

  最后是,由于一部分学生在中学未系统学习历史,或虽学了而未掌握,以致毕业后不能适应工作和学习的需要。在对194名毕业生的调查中,有48人对党和国家制定现行政策的历史依据不了解;有60人对现实中的一些问题不能今昔对比看待;有48人不太了解中华民族思想道德传统,不知如何从历史得到启示,建立社会主义的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有51人在时事学习中,对涉及的许多历史知识不了解;有66人由于对渗透在其它学科的历史知识不了解,进而影响对其它学科的学习;有77人对历史电影、电视片不能根据历史的真实情况作出自己的评价,还有102人深感讲话、写文章缺乏历史依据,不能古今联系,中外联系,以致缺乏说服力量。

 

 

(三)改革历史教学,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

  这次调查给我的深刻启示是,必须大力改革历史教学。改革历史教学的途径是什么?关键在哪里?除了端正教育思想,重视历史

  教学,建立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师资队伍外,就历史教师自身而言,改革历史教学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努力呢?已毕业的194名学生给我们提供了如下的反馈信息:

  可以看出,学生是把二、三项,特别是第二项作为改革历史教学的突破口。我认为学生看准了历史教学的主要弊端,我赞成学生的观点。

  首先,当前历史教改的主攻方向,不是搞什么花样翻新的问题,而是如何面对大多数地区和学校的实际,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出发,从历史课的现状和师生的实际出发,如何把历史讲得生动具体,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问题。因为,只有生动具体,才能体现历史课的特点;只有生动具体,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只有生动具体,才能通过历史教学达到对学生思想上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只有生动具体,才能落实历史课的基础知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效地克服知识的遗忘。学生之所以对陈胜、吴广、唐太宗、林则徐、孙中山等历史人物有深刻的印象,与教材叙述详尽、写得生动、教师讲得具体有很大的关系。

  要生动具体地进行历史教学,要着力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尽可能把教材编得生动具休。现正在试用的人教版等各种版本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材正具有这样的特点。二是要加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活动的频率,要克服照本宣科或条条款款式的教学。我在农村学校听课中,发现不少历史教师教学中不善于运用新的信息,对教材缺乏应有的补充,教师的语言多是教材的重复,甚至把相当多的时间用于朗读教材,以致学生兴趣索然。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要注意补充新的史学信息,注意讲课的感情色彩,注意教学语言的诙谐、幽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历史知识,增长智慧和才能;三是要正确对待传统的讲授法。生动具体的历史教学离不开启发式的讲授,不要把讲授法与“满堂灌”划等号。应当看到,历史教学的讲授法,不仅是传授历史知识的方法,更是发展学生智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历史教学如不为讲授法“正名”,并把它放到教学方法的重要位置,就不可能把历史课上得生动具体,也难以发挥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

  第二,联系实际,加强历史教学的思想性。历史和现实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历史是现实的过去,现实是历史的现在。现实中的种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客观上存在着与历史的联系,总会打上历史的烙印;现实政策的制定,总会充分借鉴和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历史对决策者的用处表现在通过以前性质相同的案例,加深他们对现实问题的理解。”①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决定了历史教学与现实的联系。脱离现实的史学研究和脱离现实的历史教学都不可能反映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加强历史教学与现实的联系,还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需要。学生认为学了无用的东西,即使教师讲得再生动具体,也不可能产生学习历史的“内在诱因”。北京特级历史教师时宗本说得好:“使你的学生感到历史和现实是有联系的,就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开始。”②

  历史教学联系实际有广阔的领域。既可以由古联今,由今联古,也可以由中联外,由外联中。如由现实的衣食住行、生产工具,联系历史上的衣食住行、生产工具。从而使学生懂得,今天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人类已经积累的经验;又如,从学生熟知的小说、电影、电视,联系某一国家、民族,某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从而理解小说、电影、电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再如,从历史上的某些人物和事件的经验教训,从而得到对现实的有益启示;从历史上的精神道德传统,经过批判的继承,从而形成社会主义的行为道德规范。事实上能够联系的地方不少,可惜不少历史教师教学中错过了联系的机会。有的教师讲《宋元时期的文化》时讲了四大发明如何推动了西方工业化的进程,而没有引导学生讨论四大发明的故乡为什么没有能够充分利用四大发明的成果,从而引出应当记取的历史教训。

  加强历史教学的思想性,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学生的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教育。在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少数青年学生确实存在认为马列主义“过时”而盲目崇拜资产阶级某些哲学和社会学说的情况。我们要从这些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历史教学,阐明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如何在历史和科学中产生、发展。教学中要坚持历史发展规律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观点,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人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的观点。要用科学的、具体的、有说服力的史事,帮助学生纠正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上的某些片面。如果说“研究历史的人比律师、记者和系统分析家更有资格参与预测事态发展趋势”①的话,那么,可以这样说,历史教师在发挥教学的教育功能方面,较之中学的其它学科,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对历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问题的深入实践与研究,将成为更好地发挥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的重要方面。

 

 


  三、树立历史教学的整体观


  历史教学的改革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树立正确的历史教学思想为前提。正确的历史教学思想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上的一种理性认识,即对历史教学与其它事物以及历史教学诸因素的本质联系和必然关系的正确认识,也就是对历史教学规律的正确认识。

  在多年历史教学、历史教研失败与成功的探索中,我对如何正确处理历史教学外部和内部的各种关系逐渐形成了的认识。从历史教学的外部讲,就是如何正确处理历史学科和其它学科的关系,摆正历史课的位置;从历史教学的内部讲,就是如何正确处理历史教学三项任务间的关系,历史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教法与学法的关系,课堂教学与历史课外活动的关系,评教与评学的关系,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的关系等等。我的体会是,树立正确的历史教学思想,就要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树立历史教学的整体观,发挥历史教学的整体功能,促进各个方面和谐发展。

(一)中学教育的整体现

  中学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教育,中学设置的各门课程都是培养新时期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基础课。根据学科的特点和作用,我将中学的课程分为语文、数学等主要基础学科与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一般基础学科。

  语文和数学是基础的基础。加强语文、数学的教学不仅是提高整个中学教育质量的需要,也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所必须。学生应有的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基础。被称为“科学之母”的数学,不仅在自然科学中广泛应用,而且已经冲击着古老的历史学科。且不说今天历史研究中已引进数学科学,就中学生学习历史而言,以严谨、精确、充满内在逻辑力量为特点的数学的思维方法也值得借鉴;历史教材中涉及的《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刘徽、祖冲之的圆周率等数学史方面的内容,也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由此看来,加强主要基础学科与重视历史教学并不矛眉。

  我们也应该看到,历史课作为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既要给学生奠定历史知识,各种能力的基础,又要为学生形成共产主义世界观奠定基础。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作用。就历史课与其它课程的联系看,历史知识大量渗透在其它学科中,特别是语文、政治、地理中。据统计,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共350篇课文,涉及历史知识的占198篇,这些课文或时代背景、或课文部分内容涉及历史知识,或课文本身就是写历史事实或历史人物。重视历史课的作用,加强历史教学,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也关系到其它学科的教学和全面提高中学教育质量的问题。

  就目前全社会对历史课重视的程度而言,是与中学历史课的重要作用不相称的。这需要我们有说服力的、实事求是的宣传,更需要全社会克服片面追求开学率的弊端,以保证历史课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并让历史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中和谐发展。

(二)中学历史教学任务的整体观

  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包括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智能和进行思想教育三个方面,这三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传统的历史教学在凯洛夫教育理论的影响下,把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历史知识作为宗旨。从一个方面讲,这里有宝贵的经验,因为学生学习、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必须以坚实的历史基础知识为根基,但是,那时没有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没有重视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近几年来,国内出现的一些旨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历史教学改革,对于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的历史教学无疑是一种冲击。但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理论界有不同的主张。有的同志提出“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能力”,也有同志认为历史教学“应把培养学生能力放在首位,使学生在发展能力的过程中掌握历史知识”。我认为,就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看,知识应是能力的基础;从历史教学的任务看,知识与能力应当并重,即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和基础上发展能力,又在发展能力的过程中和基础上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

  关于历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与历史知识教学相互渗透、思想教育寓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之中的关系,大家的看法是较一致的。

  至于历史课的思想教育与培养学生能力的关系怎样?我认为历史教学的思想教育不仅是寓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之中,而且也是寓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之中。即使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某些活动,也无不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例如,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会从历史中得到启示,思想上受到陶冶,进而认识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恶丑。

  由此看来,历史教学任务的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可以这样说,一切历史教学改革,都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三项任务;也可以这样说,使历史教学三项任务中的任何一方面受到削弱的改革,还不能视为成功的改革。

 

 

(三)历史教学过程的整体观

  历史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贯穿历史教学过程的是历史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历史教师的主 导作用表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师生心理同步,形成学生重视历史学习的“内在的诱因”,从而喜欢学、主动学,即使将来不参加历史高考也一样自觉学;启发式地讲授历史知识,示范性地分析历史问题,使学生明确教师理解历史问题的思路和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给学生导路;置疑设问,给学生创设创造思维的情景,指导学习方法,指点思路,把教学方法体现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学习历史的规律,总结学习历史的经验,及时交流和推广他们的经验。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方面表现为,真正主动地学、理解地学,不死记硬背。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死记硬背的情况严重,我认为关键在于没有对历史内容真正理解。不理解,记忆负担就重,学起来就感到是苦事,处处被动,就谈不上什么主体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另方面表现为课堂上思维处于积极、紧张状态,敢于质疑,善于探索,甚至能从新的角度去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从而得出不同凡响的新认识。

  历史教学过程应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的整体,离开“主体”的“主导”或没有“主导”的“主体”,是不可能实现历史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的。

(四)历史教学方法的整体观

  树立历史教学方法的整体观,就是在历史教学中,既要注意研究教师的教法,尤其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法,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上海位育中学蒋衍老师指导学生自学历史教科书,学习编写读书提纲的经验;武汉一些中学采用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的六课型教学法,以及近几年来在全国方兴未艾的图示教学法,都是对历史教学实现教法和学法的统一的有益探索。

  树立历史教学方法的整体观,我以为既要认真总结传统历史教学方法的得失,更要认真研究现代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实现历史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传统的讲授法、谈话法 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方面,留下了它的历史功绩,直至今天,在我国多数学校的历史教学中还未失去它的优势。只不过现在人们使用的讲授法、谈话法已注入了启发式原则和发展学生智能的新内容。这正像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达尼洛夫把他50年代理解的“由教师口述教材”的讲授法发展为70年代的注意启发、指点思路的“带有研究问题因素的讲述法”一样。从我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的体会中,我认为这种注入了现代教学论内容的传统教学方法,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还将有较强的生命力。当然,我们更要重视现代教学方法的研究,对历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的教学方法,满腔热情地给予扶持,并使之逐渐完善。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一定的教学方法适应于一定的教材、教师和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的运用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注重教学效益。不看教学对象,不讲教学效益,生吞活剥地搬用别国、别人的方法,那不是真正的历史教学改革。我主张教学方法和教学效益的统一。

(五)历史课堂教学和历史课外活动的整体观

  这些年来,历史课外活动冲破历史教学的狭窄天地,以历史考察、历史社团活动、历史文艺会演、历史故事会等各种形式在一些学校开展起来。我曾组织和参加了一些历史课外活动,深感它对于帮助学生多方面的接受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及与历史知识渗透的多学科的知识,妥善解决历史教材相对稳定与文物考古新发现、急需快速传递新的史学信息的矛眉,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实践活动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它还不可能像历史课堂教学那样使学生普遍获得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

  目前历史课外活动开展得还很不普遍。已经开展的学校,还缺乏课堂教学的坚实基础,有的活动内容与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完全脱节,学生感到知识距离大;也有的主要举办历史人物、事件的专题讲座,或新史学信息的发布会,结果仍沿袭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的模式,虽也能吸引不少学生,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还有的活动不注意渗透其它学科的知识,得不到其它学科教师的配合。至于有的在历史课外活动的名义下给学生补课、搞复习指导,就更与历史课外活动的性质、任务相违。

  鉴于上述情况,当前迫切需要认真搞好历史课堂教学,同时积极开展以历史内容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性的课外活动,使课内外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六)历史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的整体观

  现在不少同志评价历史教学质量,一是看学生的分数,特别是历史高考的分数,甚至由此决定历史教师地位的升降沉浮;二是看历史教师课堂上讲得如何,是否会讲。

  诚然,这两点我们都不能不考虑,但却值得我们进行具体的分析。教师“会讲”,是指教师会“满堂灌”还是指教师会点拨、指导,讲得有启发性?学生历史考分数高,这固然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学生接受国家选拔考试达到的程度。但教师是通过什么途径使学生获得高分的呢?如若是通过以提高应考能力为目的对号入座式的复习和死记硬背而获得的成绩,升入高一级学校后必将是高分低能。

  何况,只以这两方面作为教学评价的根据还远不够。我认为既要评教,更要评学,且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方面。如学生是否积极思维,从课堂上和课外活动中反映出的思维品质如何,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怎样。不仅要了解学生在中学时的知识、能力情况,还要跟踪向学生和社会调查,了解学生在工作中或高一级学校学习中使用历史知识的情况,及时从社会获得对历史教学要求的信息反馈,也从中可以帮助我们全面地评估历史教学。可以这样说,树立历史教学评估标准的整体观,就是把评教与评学统一起来,把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统一起来。

 

 


  四、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历史课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方面


  中学历史课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历史事实、基本历史概念、基本历史线索和基本历史规律等方面。基本历史事实是指中外历史的重大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进行基本史实的教学要注意史实的科学性、具体性,要特别注意形成学生正确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但历史教学不能满足于仅让学生获得具体的历史知识,还应通过对史实的生动讲述,使学生在感知史实的基础上形成对于历史现象本质的、概括的认识。学生只有掌握了较多的历史概念,才能认识错综复杂的历史过程,才能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形成学生的历史概念。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讲清具体史实,给学生创造形成历史概念的基础

  历史概念是在学生掌握生动、具体的史实基础上形成的。为了让学生形成“山顶洞人是我国氏族公社的开始”的历史概念,我让学生首先掌握这样一些基本史实:山顶洞人生活在18000年以前的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穴里,模样同现代人基本相同;劳动工具已显著改进,开始采取磨制和钻孔技术制造劳动工具;他们已经懂得人工取火,还捕鱼捞蚌,活动范围和食物范围都扩大了;山顶洞人按血统关系组成比较固定的集团,依靠集体的力量向大自然作斗争。这些具体史实分别从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和生活的变化以及社会组织的演变,说明山顶洞人已从原始人群时期进入氏族公社时期。在此基础上,我把山顶洞人的本质概念概括为它是氏族公社的开始。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历史概念,我让学生了解17世纪荷兰殖民者侵略台湾、掠夺台湾人民的罪行,以及1661年郑成功率兵25000人,横渡台湾海峡,打败盘踞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并迫使荷兰殖民者于1662年投降,使台湾回到祖国怀抱的史实,从而突出郑成功一生中最大的功绩是驱逐了外国侵略者,维护了我们国家的领土主权,不愧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

(二)研究同类历史概念的具体特点,抓住本质特征进行比较

  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容易忽视历史概念的具体特点,往往只看历史现象的共性,而不看个性,以致用一般概念代替历史概念。在学生的答卷中可以看到,当要求他们回答某次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时,他们容易千篇一律地答成“由于地主阶级对于农民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而不了解直接激化阶级矛盾、引起农民战争的具体原因。如秦末农民战争是由于秦朝沉重的兵役、徭役和严酷的法律使阶级矛盾激化引起,黄巾起义是由于东汉中期后外戚宦官交替掌握政权、政治极端黑暗、对人民疯狂掠夺引起。

  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还容易把同类或相似的历史概念相混淆,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教师要善于抓住同类或相似的历史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行比较,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

  1.将发生在不同时间而性质相同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

  如将《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与《中英南京条约》比较,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比较。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三个历史概念而言,我告诉学生,它们的性质都是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还有争取民族独立的性质),革命的目的都是为了扫清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革命的结果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三者在本质特征方面也有相异之处: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由于资产阶级与新贵族联合,带有妥协性,革命不彻底;北美独立战争既是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由于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结成联盟,人民群众在革命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使这次革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的最彻底的一次革命。

  2.将同一历史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点加以比较

  北魏的均田制与唐初的均田制都是我国封建社会实行的计口分配土地的制度,是发展社会生产的重要经济措施。二者都是把荒地分给农民,并不触动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从剥削方式看,受田农民都要向封建国家纳租、纳调(户税)和服徭役(庸),而贵族、官僚、地主都不纳租、调,也不服徭役。由于二者有许多相同之处,学生容易混淆。为此,我在教学时特别注意将均田制这一历史概念在北魏和唐朝时期的不同特点向学生揭示出来。指出,在授田办法上,北魏时妇女授田,唐朝时妇女一般不授田;在剥削方式上,北魏时男子必须服徭役和兵役,而唐代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从而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客观上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经过这样比较,学生对均田制这一历史概念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就能分辨了。

  3.将出现在不同历史条件下表面类似而性质不同的历史概念加以比较

  我在讲太平天国运动时,注意把它同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发生的其它农民战争相比较,让学生了解,虽然它们都是农民战争,但由于太平天国运动是发生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在这样历史条件下爆发的农民革命运动,也就不仅具有反封建的性质,还具有反侵略的性质。又如明代中后期出现的手工工场与唐代的手工作坊表面相似,实为性质不同的两个历史概念。为了不使学生混淆,我告诉学生,除了生产规模、生产技术的不同外,还有生产关系的不同。唐代手工作坊主人与工匠的关系主要是师徒关系,不是雇佣关系;而明中后期手工工场里的工场主与工人的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这样,学生便对这两个性质不同的历史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

(三)通过分析和概括,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具体分析,是形成学生历史概念的重要方式。为了形成“曹操统一北方”的历史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历史背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它们相互混战,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渴望实现国家统一。然后再具体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种种因素: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他注意招收和选拔人才,三次颁布“唯才是举”的命令;他注意农业生产,实行民屯和军屯,使军粮有了保证;他又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北方的强大对手袁绍,取得军事上的优势,这样,又经过几年的时间,消灭了北方的其它军事集团,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教师引导学生对曹操统一北方的历史背景、具体原因进行分析的过程,就是学生通过思维活动形成“曹操统一北方”的历史概念的过程。

  历史教学中还要指导学生善于概括历史现象,得出对历史现象本质的、概括的认识。如我在讲完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后,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用精要的文字解释《天朝田亩制度》。一位学生概括回答道:“它是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关于太平天国革命的总纲领。它规定了改革土地制度的办法和其它社会改革的措施,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性质。”这位学生把《天朝田亩制度》这一历史概念最本质的内容揭示出来了。

 

 

(四)要运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历史概念,帮助其形成新的历史概念

  学生已经获得的历史概念,常常成为形成新的历史概念的基础。学生获得了“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国外市场、争夺殖民地而挑起的对我国的侵略战争”的历史概念,那么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就容易理解。为了形成学生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概念,我通过复习,让学生回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鸦片战争的性质、鸦片战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再讲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有关史实。

  有的历史概念,特别是一些较复杂的历史概念,不是一次可以形成的,更要以学生已经掌握的大量历史概念为基础。如为了让学生形成“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的历史概念,我注意让学生首先形成中国历史上有关农民战争的历史概念,太平天国运动背景的历史概念,《天朝田亩制度》以及北伐、西征的历史概念。在学生形成复杂的历史概念中,要注意发挥学生已获得的有关历史概念的作用。


  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从而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理解和掌握的能力,是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记得80年代初,大学老师不断给我们传来反馈信息,说相当一部分中学生进入大学时高考成绩是高分,而进入大学后不会记笔记、不会读参考书、不会分析问题,表现为“高分低能”。但同时我又从报纸上读到这样一条消息:一位年仅24岁的师范学院毕业生,在大学读书期间,只用一年多时间就读了解放前50多年的近30家报纸,数百种期刊,做了3000多张卡片和几十万字的笔记,编写了43万字国内尚无的《沈从文研究资料》,编成了46万字的《徐志摩研究资料》,还撰写了大量研究论文。惊人的自学能力使这位青年犹如掌握了一柄“开山斧”,使他在知识的崇山峻岭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两种强烈反差的信息从反面和正面都告诉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交给学生打开历史知识宝库的钥匙,为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创造条件是何等的重要。特别是对多数不能升入大学的青年来说,中学毕业后要能通过多种途径自学成才、具有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没有中学阶段培养的自学能力的基础,更是不可能的。我不断反省过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的薄弱环节,探索在历史教学中,特别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

  历史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是使学生获得系统历史知识的主要依据。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科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径。怎样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的体会是: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使学生能带着问题在读书中紧张地思索。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于启发性,要能揭示教材的逻辑联系,启发学生进行严密的逻辑思维。如讲“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目时,我先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读书时思考,这几个问题是:孔子生活在什么时代?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当时代表什么阶级利益?为什么孔子思想后来又成为维护封建制度和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有哪些?应当怎样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这些问题,有的经过读书能从教科书里找到现成答案,有的经过读书还要经过一番艰苦的思索才能作出回答。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其次,要让学生动脑与动手相结合。根据教材内容,有的我要求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编写内容提纲,写出内容要点,或拟出某一段历史的基本线索,或编制图表(如在自学《秦汉时期的文化》一节的基础上,归类编制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简表),或写出某一历史插图的说明,或解释某一历史名词,回答某一问题。这样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训练,使学生边读书,边动手,并用简明正确的文字把有关的内容表述出来,达到手脑并用的目的。这样做,可以使学生通过思考、推理,独立地去探求问题的答案,独立地去发现真理。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思考进而整理得出的结论,不仅可以留下最清晰、最牢固的记忆,还可以改变历史教学中教师讲课、抄黑板、灌结论,学生听课、记笔记、背结论的状况,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

  最后,还要让学生动脑与动口相结合。这就要在学生读书、做笔记的基础上,或让学生用自己经过消化、理解的语言准确地回答问题,或让学生开展必要的课堂讨论。在课堂讨论中,或让学生从具体的史实中得出某一结论,或让学生能从教材中找出某一结论的具体史实。这种具体现象抽象化、抽象概念具体化的思维活动,常常在课堂讨论中互相渗透。

  2.恰当地运用历史文献,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鉴别史料的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文献资料,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史实的真实形象,增强叙述的具体性和论断的说服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鉴别史料的能力。这种分析、鉴别能力的初步培养,对于学生将来独立地获取新的历史知识有重要意义。正因为这样,我在教学中除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已经引用的文献资料外,还适当地补充了一些文献资料。如讲太平天国主张男女平等、提倡妇女参加劳动时,我引用了一个地主阶级文人的记载:“女官皆大脚‘蛮婆’……赤足泥腿,满街挑抬物件,汗湿衣衫,而不知惜,亦不知其丑。”然后让学生分析:“这段史料说明了什么?从反面使我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说:“说明地主阶级鄙视劳动,鄙视妇女;但从反面使我们看到了太平天国妇女积极参加劳动,不怕苦、不怕累的形象,说明当时妇女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说明了太平天国的妇女政策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性质。”

 

 

  3.指导学生阅读课外历史读物,开展必要的历史课外活动

  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培养其自学能力,这种广泛的知识和自学能力的获得,往往又为学好课内的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我配合中国古代史的教学,给学生推荐《我国的四大发明》、《古代科学家的故事》、《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常识》等通俗历史读物,使学生逐渐涉猎浩如瀚海的丰富历史知识宝库。我还利用黑板报、墙报举办《历史园地》,指导学生自编历史小报,以配合课堂教学内容,配合重大节日、纪念日,配合一定时期的中心工作,达到普及历史知识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我还在指导学生阅读历史课外读物基础上举行历史故事会,这些都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广泛涉猎历史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

  没有一定的自学方法,自学就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这种自学的方法,一是要总结前人学习的经验,二是要总结学生自己学习的经验。

  1.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的梗概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所谓历史的梗概,是指整个历史或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全貌;基本历史线索是指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学生如果把握历史发展的整体,又能掌握历史的基本线索,就可以把某一历史现象放在历史的总体中、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加以考察,就不会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去死记硬背,学过的历史知识就不致是模模糊糊一大片,而会脉络清楚、条理分明。例如,有的学生学了中国的原始社会一编,常把山顶洞人与北京人混淆,半坡文化与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混淆。于是我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了《我国原始社会简表》。不少学生制作的图表一目了然,能正确地反映原始社会的梗概和基本线索,反映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条理化和系统化。

  2.指导学生善于抓住重点问题,并围绕重点问题把教材的有关人物和事件组成一个知识体系

  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历史教材中的重点问题。抓住重点,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围绕重点将有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这实际上是掌握历史现象间横的联系。以《鸦片战争》一章为例,我首先指导学生找出全章的三个重点,即为什么鸦片战争成为我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中怎样表现了中华民族光荣的斗争传统,怎样评价林则徐。然后指导学生把鸦片战争前的国内国际情况,《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同鸦片战争成为我国近代史的开端联系起来;把三元里人民抗英以及其他爱国官兵的抗英斗争与中华民族的光荣的斗争传统联系起来;把禁烟运动、虎门销烟与对林则徐的评价联系起来,从而组成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达到对历史知识融会贯通地掌握。

  3.指导学生编写提纲、解释名词、回答问题、记忆年代的基本方法

  学生初学编写读书提纲,尚不知从何着手,以致出现要么是教科书纲目的誊写,要么是大段大段地抄写课文的情况。于是我先给学生作示范,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逐渐摸索。又如对解释历史名词和回答问题,学生常常是史实罗列,不善于理论概括,于是我注意指导学生学会抓住历史现象最基本、最本质的方面进行概括。

  4.指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

  学生学习历史的经验,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而获得的对于学习历史的规律性的认识。指导学生总结学习经验,是学生进一步独立获取历史知识的重要条件。我曾多次在学生中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让学生有所侧重地交流自己学习历史的经验、体会。如有的学生总结了如何提高学习历史的自觉性、增强学习兴趣的经验;有的总结了如何预习、复习和写读书笔记的经验;有的总结了如何听课、记笔记的经验;有的总结了如何在历史学习中增强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的经验;还有的总结了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于学生总结的宝贵经验,我及时加以肯定,并在学生中推广。我还注意对学生学习经验的搜集、积累和整理,并把它作为指导学生学习、帮助自己改进教学的宝贵资料。


  六、自觉地担负起爱国主义教育的神圣职责


  我们每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基于这种认识,在历史教学和历史教学研究中,我始终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在重庆南开中学任教时,我曾以《反对八国联军的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等为课题,多次举行以探索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研究课、公开课。1981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的首届年会上,我交流了《中学历史教学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并在当年的《历史教学》杂志第11期发表。在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方面,继1979年《西南师范学院学报》刊登我写的《试谈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①一文后,我又同北京周发增先生合作研究,先后在上海、河南、广西、天津等地的杂志上发表了《历史教学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②、《试谈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性》③、《关于历史教学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的结合》④、《努力探索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的规律》⑤、《历史教学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⑥等一系列专题研究文章,编著了《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一书。我还多次应邀到工厂、农村、部队、机关、学校、街道作爱国主义教育的报告。1990年鸦片战争150周年时,我曾应市委宣传部、市教委的邀请,为全市中小学政工干部作《忆鸦片战争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专题报告,后来市教委又把这一报告印发全市各学校,我还被应邀到许多学校和社会单位作报告,在全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我从教学和研究中深切地感到,对爱国主义和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历史教师只有思想认识上的深化,才可能有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化。这种认识上的深化过程,就是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过程。下面着重谈谈我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和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做法。

(一)不断深化对爱国主义和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推动祖国历史不断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

  列宁曾说:“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情感。”①这种情感是由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地域和共同的语言文化而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一经形成,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凝聚力,从而成为一个民族永恒的、无价的精神财富。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贯穿于5000年中华民族史的伟大精神力量。尽管近代中国屡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也屡被卖国贼们一再出卖,但是中国终于存在下来了,并屹立于世界,这是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结果。这正是爱国主义产生的巨大凝聚力才使得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具有难以置信的坚强的生命力。不仅如此,爱国主义还使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永不衰竭的创造力。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闻名于世界的光辉灿烂的文化,今天中国人民正在创造更加灿烂的未来,这种创造力仍然是植根于对自己祖国的深厚的情感。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各民族的总的象征,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即使在分裂时期,反分裂、求统一的斗争也从未间断。这正是爱国主义使中华民族的各民族共同承担了祖国荣辱兴衰的历史责任。总之,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始终轰鸣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基于这种认识,我深感在历史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我国悠久文明历史教育、近代屈辱史教育、中华民族的光荣斗争传统教育以及民族团结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2.改革开放是当代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内涵。爱国主义在当代的重要内涵就是要通过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创造我们国家和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的条件,创造维护祖国独立、民族尊严的战略基础。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依据我国从事经济建设的新的国际背景和我国的特殊国情而作出的伟大决策,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而奋斗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我感到在历史教学中,特别是在中国现代历史的教学中,要注入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容。要把对学生进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特别是弘扬优良的道德传统的教育与改革开放的教育相结合,并始终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休意识,从而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和行为规范体系,为培养一代跨世纪的“四有”新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历史教学永恒的主题。学科教学,特别是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历史教学中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

  怎样使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收到好的效果,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和研究的探索,感到有四个方面应当引起注意:

  1.要坚持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

  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表现在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爱国主义因素,要把使学生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现在教学目的中。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地感到,历史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发掘的深度。我在讲《禁烟运动》一节时,在教材的各个部分都注意扣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个中心。如讲“鸦片战争前夕的国内国际情况”和“鸦片的输入”两个子目的内容时,注意阐明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一个偶然的历史事件,而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急于向外掠夺的必然结果;英国把大量的鸦片偷运到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从而突出说明中国人民开展的禁烟运动是反侵略的正义表现。在讲“禁烟运动”一目时,则注意突出林则徐爱国主义的正义主张以及他采取的一系列果断措施。对虎门销烟一段教材,我不仅绘声绘色地描述了6月3日这天,远乡近村的男男女女,扶老携幼,汇集虎门海滩上欢庆胜利的盛况,还描述了英、美鸦片贩子及其支持者在销烟的现场表现出来的那种胆怯、畏服的丑态,讲得学生情绪振奋,扬眉吐气。

  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还要注意有计划地进行。教师要在通读中外历史教材的基础上,按照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内容,分别拟出爱国主义教育的提要,明确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及应当达到的教育目标。在此基础上,再具体拟定每一章节(课)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求,使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得到落实。

  2.要坚持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教育为主休

  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要坚持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教育为主休,以弘扬社会主义时代的主旋律。

  所谓文化传统,“是特定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它或者表现于物质载体,如建筑、雕塑、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或者表现于语言文字;或者表现于抽象的性格、能力、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标准;或者表现于各种知识信息的积累、贮存”①,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文化传统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对待民族文化与传统文明,是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有着悠久历史、曾经对外国文化发生过深刻影响的中华民族,更应重视研究自己的文化传统,帮助下一代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中的精华,并充分发挥优秀传统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在我国历史上,有以爱国之理育人的传统,崇尚气节、坚持人格独立的传统,有坚持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传统,有追求真理、为理想献身的传统,有反压迫、反侵略的革命传统,还有文明礼貌的传统,等等。特别是反民族压迫,反外国侵略,大敌当前,共赴国难,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成为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我深感历史课有着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丰富内容,只要能在备课中认真发掘教材的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因素,这种教育一定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历史教学既要敢于肯定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要给学生指出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糟粕及其危害。我在讲清代的海禁及由此形成的闭关锁国政策时指出,由于它限制中国人出海,限制到外国学 习,限制中西文化交流,致使古代处于先进地位的中国人,对于西方的政治革命、工业革命知之甚少,从而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拉大了和西方国家的差距,最后处于落后挨打的被动地位,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我还给学生指出,传统文化的消极方面,不仅延缓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而且至今还渗透在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还应当对学生进行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教育。我们一方面要大力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要努力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历史证明,只有善于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不断地丰富自己,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民族兴旺发达。我国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正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历史教师可结合中国现代史的教学,用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巨大成就,说明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对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在对学生进行吸收外来的先进的文化教育的时候,我们要帮助学生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划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线。我认为历史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不敢肯定资本主义比以前各社会发展阶段的巨大进步,甚至把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同爱国主义教育对立起来;二是渲染资本主义的优越,把社会主义讲得一无是处。我们既要学生看到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资本主义的先进科学技术、现代管理经验有些值得我们借鉴,也要看到它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这点上,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是不可逾越的阶段。但也要让学生认识,今天我们进行的改革是在始终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原则的前提下进行的。

  3.要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为指导

  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是各门社会科学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方法论。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只有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才能避免片面性,从而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性。

  (1)要用科学的态度分析和评价杰出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上的爱国运动

  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不少是剥削阶级及其代表人物。我在教学这些内容时,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杰出人物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主要看他们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生产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所起的作用,而不是简单地以其阶级属性作为评价的标准。我特别告诉学生绝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要求古人。像中国古代史上的康熙帝,中国近代史上的林则徐、冯子材,无疑都是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但他们都曾在反对外来侵略和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有积极贡献:康熙帝组织了两次抗击沙俄侵略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还两次带兵平定了准葛尔贵族的叛乱;林则徐力主严禁鸦片,坚持维护民族的尊严;冯子材带头冲向敌阵,痛击法国侵略者,保卫了镇南关。他们的历史功绩将永载史册。当然,对这些杰出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不能离开阶级分析的方法。在充分肯定他们的历史功绩的同时,我也恰当地向学生指出其阶级属性和行为的动机。历史教学中还有一个如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上的爱国运动问题。在中国历史上,人民群众掀起的爱国运动表现了伟大的革命力量。像近代历史上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太平天国抗击中外反动派的斗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以及台湾人民反日本占领的斗争,他们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斗争精神惊天地、泣鬼神,这正是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也永远不能灭亡中国的根本原因,成为我们祖国立国的精神支柱。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毫无疑问应当满腔热情地歌颂人民群众反压迫反侵略的正义斗争。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历史上的人民群众的一些爱国运动也表现出它的缺点和弱点。像义和团表现出的迷信鬼神的落后性,以及由仇恨帝国主义进而仇恨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技术和商品的笼统的排外主义,也为我们今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所不可取。我给学生指出,义和团“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的行动,说明他们还不能把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帝国主义利用科学技术进行侵略掠夺区别开来,这不仅达不到“灭洋”的目的,也不是挽救民族危亡的出路。

  (2)要注意历史上“反面教员”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

  历史是一个充满矛盾的错综复杂的过程。爱国与卖国,进步与反动总是相互对立、同时存在。恰当地揭露反面人物的罪行,不仅可以衬托杰出人物的作用,还可激发学生的阶级仇、民族恨,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上,像那拉氏、李鸿章、袁世凯之流,是不可多得的反面教员。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揭露他们的卖国嘴脸,列数他们的卖国罪行。如我在讲《中法战争》一节时,向学生讲明李鸿章执行“败固不佳、胜亦从此多事”、“乘胜即收”的反动方针,以说明为什么中国打了胜仗还答应签订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不平等条约;讲《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时,我引用了李鸿章同伊藤博文的一段对话,以揭露李鸿章的奴才相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贪婪嘴脸;讲“戊戌变法”时,我特别揭露了那拉氏“宁可亡国、不可变法”的顽固的卖国立场;讲义和团运动时,又揭露那拉氏借师“助剿”义和团和“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罪行。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仇恨民族败类的爱国感情,还帮助学生懂得:近代中国落 后的根本原因,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互勾结、长期压迫和剥削的结果。

 

 

  (3)要正确对学生进行古代文化教育

  包括长城、四大发明在内的古代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成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在历史教学中一方面注意给学生阐明这些成果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世界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给学生指出我国古代一度在世界领先的科学技术,后来停滞不前或发展缓慢,但在西方却得到迅速发展,导致我国在经济、科学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中国落后的原因。我还指出,如果老是吃老祖宗留下的“老本”,并以“老本”傲视他国,那中国只能永远落后下去。

  4.要坚持教育的具体性、生动性和感染性

  学生爱国主义道德情感的培养不能靠空洞的说教。历史知识本身叙述的就是十分具体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历史上的爱国运动和杰出人物的活动,构成了一幅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画卷。这就决定了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当通过具体、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史实,通过生动形象和富于感情色彩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形成具体的道德形象。不仅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还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从而收到应有的效果。要达到这一目的,我认为教师要避免教学上的“照本宣科”,要根据教科书的基本内容,适当增加有吸收力的史料,讲出历史过程的情节,描绘历史人物活动的形象。我在讲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海战时,生动地向学生讲述了黄海海战扣人心弦的战斗情景,满怀激情地歌颂了邓世昌等爱国官兵气壮山河、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我先简单交代了中日双方的兵力、作战队形,战斗打响后炮声隆隆、海浪腾空的激战场面以及北洋舰队所处的不利地位,然后着重讲述邓世昌带领全船官兵英勇抗敌、以身殉国的事迹。在讲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时,我又重点讲述了廊坊战役、天津保卫战以及包围东交民巷进攻西什库教堂的战斗,突出地说明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正义斗争所显示的伟大力量。具体生动的讲述,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中国人民热爱祖国、反对侵略的形象。一种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为伟大的中华民族而奋斗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心里油然而生。

  如前所述,爱国主义的实质是一种情感,这就要求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要特别注意教师讲述的感染性。我深感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历史教师鲜明的爱憎,深刻而含蓄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完成爱国主义教育任务的前提。很难设想,一个政治观点模糊,甚至爱憎不分,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感情淡薄的人,能谈得上对别人进行什么爱国主义教育。当然,历史教师只具有爱国主义情感,而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善于把自己的爱国情感灌注于历史教学内容之中,仍然是不能有效地感染学生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的教材内容,恰当地运用表情、语言、手势,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教材的内容,真正做到以声传情,并以此去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七、改革教学方法


  1979年,我曾以改革历史教学方法为研究题目,举行过一次全市的公开课。讲授的教材是《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这堂课的教学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回忆,特别是对于如何采用符合启发式原则的多种教学方式去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更给我留下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课堂教学的简要过程

  这堂课的教学是从复习前节教材《东汉的政治和经济》开始的。我先讲,公元25年,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定都洛阳。接着提问学生:东汉政权是怎样建立的?这个政权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东汉田庄的情况怎样?东汉政府为什么要度田?人民为什么要反度田?

  我小结说:广大农民反度田的斗争说明,从东汉政权建立起,阶级矛盾就十分尖锐。到东汉中期,相继爆发了羌族人民的武装起义和羌、汉两族人民联合起义。东汉中期以后,由于外戚、宦官交替把持政权,把东汉政治推向黑暗腐朽的顶点。东汉末年,终于爆发了黄巾大起义。

由此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按讲授提纲逐一讲解。

  1.东汉的黑暗统治和人民的反抗斗争

  我先对“外戚”、“宦官”的概念略加解释。接着讲:从汉和帝开始,东汉皇帝多是幼年继位,由皇帝的母亲临朝辅政。皇太后又去依靠自己的父兄——外戚,帮助处理政事。外戚控制了中央政权,便大批委派自己的子弟、亲戚到中央和各地做官,发展自己的势力,于是出现了外戚把持政权的局面。

  当皇帝长大,要亲自执政时,便与外戚发生了冲突。这时朝廷上下都是外戚的亲信,皇帝可以依靠的,只有身旁的宦官。这些宦官在帮助皇帝消灭外戚势力中立了功,受到皇帝的重用,于是控制了中央政府,他们同样派亲信和亲戚到各地去做官,发展自己的政治势力,形成宦官当权。

  东汉后期皇帝大多短命而死,母后和外戚利用这个机会,选立幼小的皇子继位,借此把持政权。这样,斗争反复循环下去,形成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政权的局面,这是东汉后期政治的特点。

  外戚、宦官都是豪强地主的政治代表,他们疯狂掠夺劳动人民,从而激起人民反抗,农民起义连绵不断,散而复聚,大小百余次。汉灵帝时又大修宫殿,加重赋税剥削,人民忍无可忍,波澜壮阔的黄巾起义爆发了。

  2.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这部分内容,并提出读书要点:

  [悬挂小黑板,展出读书提示]

  (1)黄巾大起义是怎样进行组织准备的?提出了怎样的动员口号?

  (2)黄巾起义是怎样爆发的?黄巾军进行了怎样的英勇斗争?东汉统治者是怎样残酷镇压这次起义的?

  (3)黄巾军的主力失败后,各地起义军如何坚持斗争?

  (4)黄巾大起义有什么特点?这次大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学生边读边旁批,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难理解的内容,学生不断举手发问。对于简单的问题,我当即个别解答;较难的,我记下来,留在讲课中解决。]

  随后,我按以下三个题目讲述:

  (1)起义的组织准备。我指出太平道是原始道教中的一派,是东汉时民间流行的宗教,它的经典是《太平经》。虽然里面有不少迷信的内容,但经过张角按农民的意愿重新加以解释后,使不少内容也反映了贫苦人民反剥削、反压迫、渴望平等的愿望。如指出当时社会上有些人“积财亿万”,而有些人却“饥寒而死”,从而宣传了贫富对立;又如把剥削者比作粮仓中的“老鼠”,认为粮仓中的粮食不应由“老鼠”们独占,凡是缺粮的,都可以从那里去取用,这些内容,宣传了平均平等的思想。张角以给群众治病和传教为名,在群众中进行宣传工作,为起义的发动作了思想准备。广大贫苦农民扶老携幼投奔张角,信徒很快发展到几十万人。我强调“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预言,是张角对农民发出的推翻东汉朝廷、建立农民政权的号召,是农民革命的纲领和计划。

  (2)起义的组织准备和英勇斗争。我指出黄巾军所到之处,捕杀官吏,攻打豪强地主的田庄,受到人民热烈拥护。接着悬挂《黄巾起义形势》图,描述农民军的英勇斗争和失败。至于各地农民军坚持继续斗争则只略讲一下。

  (3)黄巾大起义的特点和历史意义。[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

  问:“黄大起义的特点是什么?”

  答:“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起义。”

  问:“怎样说明这一特点?你能与秦末农民战争和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作比较吗?”[学生活跃,纷纷发言]

  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板书为:

  长期准备:有组织、有口号、有统一的行动时间。

  问:“为什么称这次农民起义为大起义?”

  [学生讨论,多人争着发言]

  再次归纳学生回答,板书为:

  规模大,时间长,瓦解了东汉政权,沉重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

  讲完课,教师让学生看课本上的习题:“用具体史实说明黄巾起义的特点。”由于学生已在课内看书,又经过课堂议论,教师归纳板书时,一般都做了笔记,所以学生复习时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二)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改进历史教学方法的体会

  历史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科学的历史教学方法既有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科学历史教学方法的基本特点。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我大胆地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艺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结合本课的教学谈谈我的认识和体会。

  1.分清主次,做到精讲

  课堂教学是历史课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要十分重视教师的讲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这并不是说教材上的史实和结论都是由教师讲,而是要做到精讲,即讲重点,讲难点,讲教材的关联点。所谓重点,是指对历史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或有重大教育意义的内容。所谓难点,是指不经教师讲解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所谓关联点,是指对教材前后联系有重大影响的内容(如讲184年黄巾大起义前东汉人民此伏彼起的反抗斗争,说明它是黄巾大起义的前奏)。对教材的难点,力求以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楚,为学生理解教材创造条件。如讲清东汉外戚、宦官交替掌权的黑暗统治,以突出东汉政治的特点,说明黄巾大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是教学的重点,不妨浓墨重染,生动描绘,并适当补充黄巾军英勇斗争的史实情节,以加深学生印象。至于外戚、宦官交替掌权部分,虽不是重点而是难点,也需要给学生作必要的讲解,以说明起义爆发的必然性。各地起义军的坚持斗争部分,不是本课重点,可从略讲述。

  要做到精讲,必须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实际,这是精讲的前提。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才能找出教材的前后联系和重点,只有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知识实际,才能从实际出发确定教材的难点,从而对讲述的详略作出准确的判断。

  2.紧扣教材,指导自学

  历史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系统历史知识的基本工具。教师的讲述不能脱离教材。讲述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科书的基本史实和结论,受到相应的思想教育。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避免照本宣科,注意补充一些生动具体的材料,以有助于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有助于实现本课的教学目的。如补充了太平道的经典《太平经》的内容,以说明张角是如何利用宗教组织为工具宣传群众的,也用以说明为什么几十万人民群众拥护张角,聚集在他的旗帜下。补充张角派马元义到洛阳联络宦官中的信徒,以求里应外合,夺取京师的史实,是为大起义的失败埋下伏笔。我注意掌握这样一个分寸:补充材料应当是紧扣教材,说明教材。凡与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无关的内容,即使再生动,也要舍得割爱。如在讲外戚、宦官交替掌握政权时,我只略讲了外戚梁冀、宦官候览的专断朝政,骄奢横暴,而对两次“党锢之祸”的有关史实也就没有更多涉及。

  在本课教学中,我重视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不是说每课教材让学生都要全读,但重点内容却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精读、细读,如本课中“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一目,是由教师先提示阅读重点,再由学生自己读书,旁写提纲,眉批要点,最后由教师讲述。至于“东汉的黑暗统治和人民的反抗斗争”一目是由教师讲,各地起义军的继续斗争这部分则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即使在教师讲述过程中,也尽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史实和结论。一是教师讲读教材,学生边听、边看书、边思考;一是学生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回答教师提的问题。

  3.多种教法,相得益彰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从历史课的课型和历史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在不同的课型和不同的教材内容基础上的。历史教学中,无论是综合课、讲授新知识课还是复习课,一般说来都不应当用某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到底,而应是两种以上的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以讲述法而言,它虽然是一种常用的基本教学方法,各种教学类型的课都离不开它,但它毕竟不是唯一的方法。从本节教材内容的特点看,有的内容宜教师讲,如黄巾起义的背景、黄巾军奋战的经过、战争的场面,以及张角、张梁、张宝等重要人物的活动;有的内容宜让学生读书,如各地起义军的斗争;有的内容既要学生读书,又要学生展开必要的议论,还要教师进行小结,如分析黄巾起义的特点和历史意义。历史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从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生理特点出发。按照中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优学习方法,一般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等环节。以课前自学而言,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及新课的重点难点,以便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讲,及时消化新知识。但从当前中学生的负担出发,历史课的预习、复习甚至独立作业,常常都只能纳入课内。如果课堂上学生完全听教师讲,就失去其它学习环节,要消化吸收知识是困难的。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人们长时间地单一从事某种活动,会使人感到大脑疲倦,若能转换学习方式,可提高学习效率。事实上,一堂好的历史课常常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4.鼓励质疑,激发创造

  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应以改变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为前提。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偏重于让学生机械地记忆、掌握史实,形成学生学习历史的呆读死记,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方法的训练。改变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最根本的是要把历史教学以要求学生记忆史实为主转变为以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思维的独立性、连动性、多向性、综合性),使学生学会思维的方法为主,把历史课堂变成“积极思维的王国”。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注意鼓励学生提问,鼓励他们提出阅读教材和听课后不懂的、难于理解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学生在阅读“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后纷纷提出:什么是太平道?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信仰太平道?参加太平道的是不是都是贫苦农民?东汉政权既然已经腐朽不堪,为什么还能把黄巾起义镇压下去?书上说黄巾起义瓦解了东汉政权,但找不出具体内容,不知该怎样理解?在讲完全课后有学生又问:是不是每次农民起义最后都一定要失败?学贵知疑。从学生的提问中,使我看到他们智力的发展,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探索精神的增强,也进一步增强了我教学的针对怀。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如为什么那么多人信奉太平道,为什么说黄巾起义瓦解了东汉政权,我结合教材有关部分的讲述给学生作了回答。有的问题,如黄巾起义为什么会失败,则让学生讨论;还有的问题,如是否每次农民起义最后都要失败,则留在以后说明。

  在这课教学中,我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以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如不仅要求学生了解黄巾大起义的特点是什么,更要求理解为什么,让学生充分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史实促成对起义特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将黄巾大起义与秦末农民战争和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作比较,通过比较进一步说明黄巾大起义具有与过去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不同之处,特别是与秦末900戍卒因遇雨不能按期赶到渔阳而临时仓促起义相比,黄巾大起义“有组织、有准备”的特点也就更加突出。为了深化教材,我还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次起义称为大起义,大起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给学生指出:虽然东汉统治者内部矛盾重重,腐朽不堪,但在面临农民革命要推翻它的反动统治时,东汉统治阶级内部暂时勾结在一起,共同镇压农民革命运动。张角一开始就想攻占封建统治的中心京师洛阳,并为此派人去联络信奉太平道的宦官,这在战略上、策略上都是错误的。这也反映了农民革命的弱点。

  5.生动讲述,以情感人

  人类历史有其生动具休的内容。要做到生动讲述历史,除了要紧扣教材,恰当地补充典型生动的史实(如讲黄巾军的斗争时,补充了张梁、张宝率领黄巾军英勇斗争的悲壮史实)外,还要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叙述历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写教案时,不仅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且对教案的条理性和语言文字也作一番推敲,尽量做到说话符合语法规则,讲课富于逻辑性。如果课前对讲课的语言表达没有一番考虑,课堂上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语言表达,必然讲得平淡、枯燥、拖泥带水,不能引人入胜。

  富于感情的表达,才能使学生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我对外戚、宦官掠夺人民的罪行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黄巾军英勇斗争的史实作了热情的歌颂,对刽子手皇甫嵩血淋淋地镇压黄巾军的罪行给予愤怒的谴责,这就增强了教育的效果。


  八、把历史教学与历史教学科学研究相结合


  30多年来,我的历史教学水平和历史教研工作能力能有所提高,得力于从青年时代开始就注意把历史教学和历史教学科研相结合。丰富的历史教学实践为我从事的历史教学科研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强烈的研究意识和在研究中形成的历史教学的理论思想,又促进了历史教学质量和历史教研工作水平的提高。回顾我走过的这条道路,深感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将历史教学与历史教学科学研究紧密结合,是提高历史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历史教师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一)历史教学科学研究有广阔的研究领域

  历史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我们把历史教学视为科学,是因为历史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历史教学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内容极其广泛,教学任务、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课外活动以及历史教师的进修提高等,都可作为研究的课题。教学经验总结、专题研究和课题实验研究等,是历史教学科学研究的基本形式。

  1.历史教学经验总结

  历史教学经验是历史教师成功的教学实践的理论概括。优秀历史教师的教学经验是发展历史教学科学理论的源泉。总结历史教学经验是历史教学科研的雏形,也是提高历史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我的历史教学科研工作就是从总结教学经验起步的。

  总结历史教学经验的形式可以有以下三种:

  (1)典型教案

  历史教案是历史教师对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一篇精心设计的教案,不仅能反映教师对大纲、教材理解的程度,更能从教师对教材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反映历史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我的教学效果之所以较好,总结我的经验,最重要的一条是在备课上下了功夫。对每一节课我都精心设计,并把对大纲、教材、教育理论的深入钻研和对教学资料广泛搜集的成果反映在教案里,特别是对历史研究课、公开课的教案更是反复推敲。我撰写的《<太平天国的后期斗争>一课的教学》①、《试谈<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的教学》②等文章,实际都是对我编写的教案的整理。至于由我撰写并编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一书中的《商鞅变法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则完全是一篇教案。

  (2)课堂教学实录

  课堂教学实录是一堂历史课教学过程的生动记录。教案反映教师对课的设计,教学实录是反映教师对教学方案的实施,既反映教师的教,也反映学生的学。历史教师的教学思想、灵活多变的教学艺术都可以从实录中得到反映。实录凝聚着历史教师的教学经验,也是进一步进行理论研究的源泉。这一形式的成果对其他历史教师,特别是对刚步入工作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往往能起到引路入门的作用。我曾撰写多篇教学实录,其中《戊戌变法》一课的教学实录还被收入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名师授课录》一书里。

  (3)历史教学经验文章

  历史教学经验文章是历史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写出的教学体会,是历史教师个人教学实践的总结。如我写的《怎样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①、《历史教学中运用发现法的尝试》②就是这方面的成果。当然也还可以总结从事教学科学研究的经验,在这方面我曾撰写《回顾我走过的历史教学研究道路》③一文。撰写教学经验文章应是写历史教师本人教学(教研)体会最深的方面,必须实事求是,绝对真实;文章的题目宜小不宜大,尽量写得具体些,发掘得深一些。要通过生动的教学实例、典型的材料反映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特别是教学经验文章的选题,要能反映历史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

  2.历史教学的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是围绕历史教学的某一方面的问题,在总结、筛选多方面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找出历史教学的规律,通过科学的抽象形成概念和理论。专题研究克服了经验总结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因而对历史教学就更带普遍指导意义。专题研究的内容必须“专”,这样才能使研究较为深入。围绕中学历史教学值得研究的专题很多。这些年来,我除围绕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写了一系列研究文章外,还就历史教学中培养能力问题撰写了《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能力有广阔的途径》④、《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几个问题》①、《关于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能力的探讨》②、《历史教学与学生优良思维品质的培养》③。我由研究一般能力进而专题研究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围绕中学历史课程的设置,我研究了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问题,发表了《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的探讨》④。围绕学习贯彻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教材的编写,我撰写了《九年义务教育历史教学大纲的特点和新编历史教材的编写意图》⑤、《在九年义务教育历史教材的编写中渗透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⑥等专题研究的文章。围绕改革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我撰写了《贯彻三个面向,改革历史教学》⑦、《文艺作品与历史教学》⑧、《历史文献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⑨、《比较和对比方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⑩。围绕历史教师的进修提高,我撰写了《充分认识提高历史教师素质的重要性》(11)。围绕学科教育学的建设,我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研究,并发表了《中学历史教育学建设的理论思考》(12)。围绕中国和外国历史教育的比较研究,我撰写了《我所了解的日本历史教学改革》(13)等文章。此外,我还围绕中学生如何学习历史,提高学科学习能力进行专题研究,撰写并发表过多篇文章。

  由于专题研究文章已超出了个人教学经验的范围,它要反映历史教学的本质,要形成理论系统,因而除了需要对中学历史教学实际的了解外,还必须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教育科学理论。

  3.课题实验研究

  课题实验研究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检测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教育科学研究。这是促进历史教学理论发展、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实验周期长,加之历史课还未在学校引起普遍重视,因而历史课题实验研究在我国还不普遍。我过去也一直未正规地搞过这种实验。为了在历史课题实验研究这个未知领域作一些探索,1991年我向国家教委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八五”教委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中的历史和国情教育研究》,得到了国家教委的批准。现在,这一拥有200多名实验研究人员的课题组正顺利进行研究。从我的初步体会看,选好研究题目,把握研究方向十分重要。在此基础上,要制定出一个严密的实验方案,确定分阶段的研究目标,待这一研究课题结题后,我想再深入作一个总结。

  4.撰写教学专著

  在总结教学经验、进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我尝试着就我熟悉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形成学科理论体系。80年代,我先后撰写了专著《中学历史教学法概要》①和《中学历史教材教法通论》②,还与周发增先生合作撰写了专著《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③。

  撰写教学专著,是历史教学科研的更高层次。它除了需要作者较丰富的阅历、理论和材料的大量占有以及相当的文字驾驭能力外,还要求选题新、观点新、材料新。我写的几本专著,在全国同类著作中,成稿和出版都较早,每本专著都有自己的新意和特色。如荣获全国历史教胄论著一等奖、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的《中学历史教材教法通论》,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结合上阐明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理论,反映了这门学科的知识体系;荣获全国历史教育论著一等奖的《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是国内首次出版的系统研究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专著。

  历史教师的教学研究,还可包括历史教材(包括乡土历史教材)的编写及研究、历史教师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及研究、中学生课外历史读物的编写及研究等等,在这些领域,我都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由我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国历史》第四册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①因利教便学,满足了中学师生的要求而受到欢迎。由我主编的乡土教材《重庆历史》②和《初中历史学习辅导》(1—6册)③在使用中也都受到师生的好评。

  (二)几点体会

  回顾我走过的历史教学和教学研究道路,深感既是一条成功的道路,更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我之所以能在这条道路上披荆斩棘走下去,并取得一些成绩,除了党的教育,前辈和同志们的帮助外,就我个人而言,也还有这样一些因素:

  1.认定目标,潜心本职

  我认为,能否在自己平凡的教学、教研岗位上做出一些成绩,首要的是一个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的热爱的问题,是一个职业兴趣的问题。我出了一些教学和研究的成果,很大程度是植根于我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植根于对从事的中学历史教学和历史教学研究的热爱。由于传统的偏见,中学历史教育学的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是不被重视的,甚至被看作雕虫小技。我在大学时的历史专业知识学得较好,好心的老师劝我不如从事某一门、某一段历史的专门研究。当然,如果精力允许,从事一点历史科学研究也无妨,于历史教学也有好处。但我考虑,我毕竟是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的岗位既不在大学,也不在历史研究单位,繁重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不允许我另外开辟与本职工作相距甚远的研究领域,若能把研究工作与本职工作相结合,既有现实可能性,还会使二者相得益彰。我虽然失去了对历史科学的专门研究,却赢得了对历史教学论、历史教育学的研究。有所得必有所失,这就是“得”与“失”的辩证法。由于我认准了研究目标,30多年来始终围绕这个目标从事研究,也确实收到了成效。

  2.扎根实践,重在应用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是应用性的研究,它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我的研究工作都是建立在历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的。我首先重视自身的教学实践的研究,进而研究普遍的教学实践。我重视研究教师,重视研究学生。到教研部门工作后,每年我至少到学校听50节课,和学校老师一起分析研究学生学习情况,甚至直接与学生座谈讨论或给学生上课。丰富的历史教学实践为我提供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我还重视研究成果的应用。我所取得的专题研究成果,几乎都以专题报告、专题讲座和外出讲学的形式传递到广大的历史教师中,反过来指导了历史教学,对培养青年教师,提高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起了积极作用。

 

  3.广采博取,注重积累

  从事历史教学和历史教学研究,需要广博的知识,其知识结构应是以历史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为主休,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历史地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和写作等方面知识在内的广博的知识范围。

  我注意了解国内史学研究的动态和文物考古的新成果,我还学习了我国古代一些教育家、思想家的教育主张,为研究如何批判地继承传统的教学理论,实现历史教学方法的民族化奠定了基础;我还注意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赞科夫等国外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取其所长,舍其所短,使我的历史教学和历史教学研究能够反映80、90年代教育科学的新发展。有关历史教学的论著,是教育科学理论在历史学科的具体化。我较系统地学习了国内公开出版和内部发行的几本较有影响的中、小学历史教学法专著,分析各家的特点,学习各家的长处。

  我还十分重视知识的积累。为了便于广泛地涉猎和积累知识,我自费订了《中国史研究动态》、《历史教学》、《课程·教材·教法》、《文物天地》等20多种报刊。我到处地开会,每当参观文物古迹、博物馆、纪念馆时,便注意搜集有关历史资料。订的报刊多,不可能——细读,我一般是先阅读目录、标题,先留下印象,便于日后查找。对感兴趣的、急需的便重点阅读。除了解文章的学术观点外,还注意收集教学实例。

  4.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古人告诫我们,“行成于思毁于随”。从事历史教学研究,要有一种钻研精神、创新精神,要肯动脑筋。要善于将搜集的资料排比综合,连类而及,从中悟出某些道理,形成某种理论观点。前些年,我在研究历史教学中的创造教育,从教育杂志上读到有关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的文章,又接触到一些中外科学家的传略材料,联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要求以及中学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自信心、坚持力方面的作用,于是形成了“加强历史教学的思想性,帮助学生树立创造的精神支柱”的新观点。我把这种观点,写进了研究文章中,这多少也算是一点创见和发现吧。

  5.勤奋追求,永无止境

  我除承担较重的教研工作、教研管理工作外,还兼任了省政协委员和省、市历史教研会的理事长以及其它多种社会工作,我从事历史教学研究、历史教材编写多数情况下是在业余加班加点进行的。“学问在乎点滴勤”,一天24小时对于每个人都一样,就看我们怎样利用它。我把节假日和零星时间利用起来,并延长晚上工作的时间,从而取得了解决研究工作与时间矛盾的一些主动权。就拿这次写《教学思想录》说吧,我常常是利用中午工作的间隙搜集、整理我过去的教学、教研资料。有时晚上写到12点,睡几小时后,次日凌晨4点又起床开写,一直写到上午8点上班还舍不得离开书房,可以说到了忘寝废食的地步。

  好心的朋友对我说:“你已出了那么多的研究成果,可以说功成名就了,何苦还那么玩命!”确实,算起来,我已发表了80多篇文章,主编、参与主编和编著的专著、教材、教学参考书也不下30种,总计至少也有300多万字吧。而且有的成果还确实受到同行的喜爱。记得天津《历史教学》杂志1991年在“我与历史教学”的征文中,好几位读者在文章中都提到我发表在《历史教学》上的文章对他们的帮助。武汉一位朋友称我的文章“写得精辟实用”①,浙江一位朋友赞我的文章“真是百读不厌,精彩之处,真不禁使人抚掌叫绝”②。我深知这些都是过誉的话,但我更懂得,这是历史教学界的朋友对我的鼓励和鞭策。它从另一个方面更说明,历史教学的实践需要历史教学研究,广大历史教师渴望有更多的、质量高的、能指导他们教学实践的研究成果。在历史教学研究的道路上,我没有半点理由却步。为了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培养,不辜负老一辈历史教育家对我的教导和殷切希望,不辜负同行对我的关心和支持,我将努力再努力,为繁荣历史教学、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普及历史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