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龚奇柱:对推进中学历史
龚奇柱:树立历史教学的
最新热门    
 
龚奇柱:历史课程改革与川教版历史教材

时间:2009-10-18 17:23:02  来源:龚奇柱
 

蒋国化:本文是我根据在2004年在徐州接受龚奇柱教授的川教版新教材培训时的听课笔记整理出来的文章。龚奇柱教授当时所发的讲稿只有提纲,方框里的部分是我依据笔记整理上去的,然后面向邳州市进行了二级培训。在培训时,我将本文的word版和我制作的培训课件一并放在了我创办的“初中历史教学网”,并节选了一部分,放在课件的下面。出处为:http://www.jsyhzx.com:8080/lish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973 

 

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与课标川教版历史教材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课程标准川教版历史教材主编

 

一、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的背景、成绩和尚需研究的一些问题

1、背景

在第七次课改基础上进行的。

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并实施。从而引发了新一轮课程改革。这次课改被称为第七次课程改革(1986-1999),这次课改是在邓小平“三个面向”思想的指引下,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基本要求,旨在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

第七次课改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也存在不少问题。

成绩:①初三开设世界历史课就是第七次课改的成果,这就提高了历史课的地位②初中开设必修课,高中开设选修课③实现课改教材的多元化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问题:1.课程目标: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终生学习的愿望、能力的培养。教育观念滞后,课程的培养目标已难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最明显的例子是,现行的历史教学大纲或教科书在课程目标上,所关注的仍是知识目标。教学大纲所呈现的教学目的仍是详尽而具体的知识目标,而在能力培养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上,缺少针对性的行为目标和可操作的具体指向。

2.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严密,门类过多。

3.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过于强调历史学科体系,仍存在“难、繁、偏、旧”现象。部分教学内容头绪多,内容杂,知识点密度大,概念多,理论性偏强,难度偏高。脱离时代要求,脱离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经验。

4.课程实施:突出三中心(教师、课堂、课本),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上仍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学生主体地位仍未得到充分体现,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忽视学生发展,忽视学习过程的交流、合作、探究,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5.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课程评价仍过于重视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等,尚未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6.课程观念和管理:对一纲多本的教材改革方针认识不足,落实很差。全国基本上是一种版本教材占优势。尚未建立权威的教材选用机构,优秀教材没能得到大面积推广。

教育部在对国内、国外基础教育的情况进行大量调查研究、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从1999年开始,我国着手进行第八次课改。

2、成绩

①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地位和历史学科的地位进一步确立。

②初、高中历史教材的修订有利于实现从原教学大纲教材到课程标准教材的平稳过渡,为2007年前初、高中历史教育的质量提供了保证。

③全国性的关于历史课程和历史教材如何编写的讨论,以及一系列有关历史课程改革的学术研讨,影响着历史课标的修订和历史教材的编写,推动着历史课程改革。

天津的《历史教学》杂志用1年的时间刊载了68篇专家文章,这些文章有力地推动了课标的修订和教材的编写

④在统一要求前提下的教材多样化方针正在从真正意义上得到落实。

已批准立项编写的历史教材有8套(人教(陈其)、北师大(朱汉国)、华东师大(王斯德)、岳麓(刘宗绪)、川教(龚奇柱)、中图(白月桥)、中华(宋一夫)、河北人民(秦进才)

 

 

已审查通过5套投入实验区的实验即人教、北师大、华东师大、岳麓、川教

各套历史实验教材在继承以往教材优点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从内容到呈现方式均有所突破,编出了特色,是比较优秀的教材。

(5)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经历了建国以来最深刻一次教育观念的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悄然发生变化。

3、历史课改中尚需研究的问题

①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这次课改是在前7次课改的基础上进行的,前7次课改取得的成绩要继承、经验要总结。不能因为我们进行了新一轮的课改就否定上次课改。要与时俱进、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

②“课标”与教材的关系

“课标”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制订和颁布的,是教育部文件,它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和党的方针政策,体现了国家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要求。教科书的编写要以“课标”为依据,全面贯彻《课标》规定的历史课程目标,根据《课标》选择和安排课程内容。但《历史课程标准》毕竟还是实验稿,它需要在教材编写和教材实验中不断地完善。教材的编写者可以对课标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也就是要依据课标而不囿于课标。川版教材就很好地处理了这一关系。稍后有述

③历史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关系

以前的历史教学是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我们要改的是“过于重视”,将“过于”去掉我们就没有错。也就是我们依然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要让学生积累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否则能力培养是根本谈不上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更离不开历史知识的积累。比如我们谈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不是靠灌输进去的,它是在历史知识丰富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也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④课程的基础性与层次性关系

《课标》规定历史课程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所谓基础性,是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不过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因此,在课程目标的确定的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不能与高中历史课程相混淆,埸不能沿袭大学历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谈基础性的同时我们还要正确理解课程的层次性。要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深入的了解,然后才能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作为初中教师,要研究小学历史课,高中教师要研究初中历史教材。这样才能避免与现实脱节。

⑤主题与时序性精简与系统性的关系

《课标》构建了学习主题式的课程体系。教科书不是按朝代顺序,而是按学习板块学习主题式的体例,这样就容易历史内容的先后顺序以及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主张主题与时序要紧密结合,二者兼顾

《课标》力图改变以往初中历史的专业化、成人化严重的倾向,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大量的精简,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赛事性,并不是不要系统性。越精简要越系统,否则学生学到的是支离破碎的孤立的历史知识。如对于“太平天国运动”,《课标》只讲了“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安排在“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这一主题之下,是为“抗争”这一主题服务的。教学中若只孤立的讲“太平军抗击洋枪队”这一知识点,便会使学生摸不到头绪,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一个交代。

⑥教材与学材、教本与学本的关系

教材要变为学材,教本要变为学本,教材的编写要能既方便教师的教又方便学生的学,但主要还是有利于学生的学

⑦浅化教材与防止教材呈现方式低龄化的关系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12-15岁的初中生,教材的编写要符合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教材的呈现方式要尽量浅化,避免出现过多专业化成人化的语言,使他们能够接受。还要防止教材呈现方式的低龄化。某些教材低龄化比较严重,大量出现卡通画,这是不合适的。

 

 

⑧反映最新学术成果与防止教材理论化的关系

教材要反映最新的学术成果,但要将最新的学术成果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文学、语言、符号、图画带融汇在教材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注意,不应在课堂上大段大段地宣讲学术上的争论

⑨历史教材统一性和多样性关系

教材的编写要统一按照国家的标准。但是教材还要编出自己的特色,统一性是多样性的前提,多样化并不意味着数量化和地方化,更不是商业化。

⑩理念的前瞻性和现实可能性的关系

教材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借鉴先进国家先进地区的经验,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但先进的经验、方法还要符合我们国家的国情、省情、市情、校情和自己的教学。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还是从实际出发。

11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各省市要按教育部的计划和规定开设课程,各地还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开发利用课程7资源,作为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地方编写的一般叫地方教材,地方也可以编写国家教材,并不是人教社编写的才是国家教材。一本教材要成为国家教材必须具备五个条件(教育部的立项、教育基础教育教材审定办公室核准通过、实验区的实验、教材目录推荐、出版社资质)如物理(沪科版)、政治、生物(江苏版)、历史(四川版)。各学校还可依据本校实际编写校本教材。

12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材与历史教学评价的关系

历史教材与教学评价依据课标。教材的编写要依据课标而是能囿于课标。评价(命题)是依据教材,而教材又反映课标。所以命题依据教材也就是依据课标。无论哪个出版社的教材都依据课标,如初中我们使用川版教材并不是代表高中一定要用,用别的出版社的教材也一定能够衔接上去,因为它们都依据课标编写。

13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都属于发现学习的范畴。我们大力提倡发现学习,但不排斥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是永远也废除不了的。主要是教师怎样来启发和引导,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地接受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学习。

14历史教材编写(历史教学)与历史教材编者(历史教师)的史德、史才、史识的关系

历史教材编写(历史教学)与历史教材编者(历史教师)的史德、史才、史识非常重要。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会对学生造成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只圾历史知识的极大丰富才能搞好历史教学。

15历史教材的编写(历史教学)与历史真实的关系

教材的编写者和教师要用正确的历史知识来武装学生,有错误并不奇怪,关键是要及时地发现和纠正错误。如珍珠港事件的时间、花园口决堤事件等。

16关注教师教与关注学生学的关系

我国教与学的方式,仍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以及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 的情况。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一状况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有所改变。学习应该多样化,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应该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历史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努力做到(1)在教学观念上,应由重教师的“教” 向重学生的“学”转变;(2)在信息传输中,应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3)在教学模式上,应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向教学个性化转变;(4)对学生的态度,应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总之,在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中,要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以达成我们所期望的课程目标。

 

 

17历史教材实验和教材宣传的关系

教材宣传是为了帮助教师了解教材、掌握教材。教材宣传一定要事实求是,不能以贬低兄弟版教材为代价。要尊重兄弟版教材,学习兄弟版教材。惟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教材的质量。

18历史教材实验与实验支撑体系的关系。

如骨老师的全员培训、主持课题研究、不定期组织交流、优秀经验和论文的评选等。

二、历史课标的制订和修订

1、历史课标的基本内容

课标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六个板块)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构成。主体是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

①它介绍了课标制订的背景(国际、国内)、规定了初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必修课),提出了通过历史课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历史课标贯彻的六条基本理念以及体现的课程设计思路(板块下设学习主题)。

②提出了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③规定了历史课程的内容标准,勾画了历史课程新体系。

“内容标准”是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对学习内容的要求提出了三个层次,即识记、理解、运用。

第一层次为识记层次,这是学习初中历史课程最基本的要求,要求学生能正确写出或说出这类历史内容的基本史实。对这类历史内容,《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这类历史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70%左右。

第二层次为理解层次,它要求学生在达到第一层次要求的基础上,能对所学的历史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对历史问题的初步认识。对这类历史内容,《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这类历史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20%左右。

第三层次为运用层次,它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及作用影响,并能做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对这类历史内容,《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这类历史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10%左右。

每一主题下,还提出了进行什么活动的建议。

④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及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2、历史课标与初中历史教学大纲的主要区别

①课程目标不同

其一原大纲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教育目标三大块,课标仍分为在大块,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它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合为一块,增加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课程标准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提出来,体现它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其二,课程标准把原大风的思想教育目标称之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仅是字面上的变换,从上体内容中体现出,课程标准在思想教育目标上突破了以往单纯重视政治思想的层面,注重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课程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更好的结合起来。

从课程目标的总体看,比原来的教学大纲更科学、更加明确、更具有操作性。

②原教学大纲过于重视学科体系的完整,“课标”构建的是学习板块加主题的课程体系。

原教学大纲重视体现完整的历史体系,如中国古代史是按王朝史体系编制的。课程标准构建了学习主题式的课程体系,在兼顾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与学习内容内在联系的同时,淡化历史学科体系,力求改变内容上的“难、繁、偏、旧”现象。而且在课程体系中学习主题明确,并在每一学习主题中提出了可操作的教学活动建议,进一步体现出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③提出了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及课程资源开发的建议,这是过去没有的

总的说来,新课标倡导了新的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构建了新的历史课程体系,减轻了学生负担,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时代精神。

 

 

3、历史课标的修订

《课标》从去年起开始修改,现已形成修订稿。

①进一步明确了历史课程的性质。

修订后表示为:7-9年级历史课程是通过阐述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

②强调历史课程三维目标的整体性,指出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实施过程中不应分割和偏废。

③强调教学评价在历史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性,指出“教学评价是历史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实施中,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④强调学习主题的确定,应兼顾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

⑤对课程内容拾遗补缺,使课程体系逐渐完善。

修改稿会增加如光武中兴、隋朝统一、开皇之治、李大钊、航天技术等。由于川教版成书较晚,除光武中兴之外已全部增加上去,所以川教版以后不会有重大的调整。

⑥明确教科书“可以增加内容标准之外的知识,但这些知识要有助于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新一轮课改中的课标川教版历史教材

1、概况

①编写的立项审查

②编写组的构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川教版历史教材编写组主要由四川和重庆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教研部门的专职和兼职的编写人员组成,包括历史学专家、教育心理学专家、历史教育专家和中学特级教师,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他们中多数有编写中学历史教材的经历,熟悉中学历史教学,是一支稳定的、专兼职相结合的编写队伍。编写组成员全部具有高级职称,其中有教授、研究员8人,特级教师3人,副教授和中学高级教师4人。编写人员中有6人分别担任西南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和重庆教科院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主编龚奇柱,现为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特级教师、历史课程工作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荣获中共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现兼任全国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

③教材审查   

于2003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和2004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审定工作办公室审查一次性通过

④教材实验  

重庆19个县,四川2个县,湖北黄冈、江西、广西、陕西、河南云南、青海等地区200多万学生中投入实验

⑤教材的评价

专家们在审查意见中一致对该套教材作了充分的肯定。有的专家称该套教材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努力实现《标准》规定的目标,体现了新的课程观念和历史学科的特点,力求使教材由‘教本’转变为‘学本’,便于学生学习。教材的体例设计、基本结构均安排得当,课文简明、流畅,活动设计多样,图文并茂,较好地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有的专家认为该套教材“较好地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性质,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历史课程标准》等文件把握较准,在继承以往教材优点的同时努力创新,增加了不少新材料,呈现方式增加了不少新手段,对培养能力、推进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素质很有益处,是一套有特色和适合教学的新教材”。还有的专家称赞该教材“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史观,坚持了正确的价值导向”,“体例新,内容简明扼要,史料选择精当,课程内容的安排、练习活动的安排合理,在风格上颇具特色。选图精心,图文并茂”,“教材生动活泼,融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套优秀的中学历史课本”。

课程标准川教版《中国历史》实验教材自2003年7月正式出版以来,国内历史专业杂志先后发表了多篇介绍该教材和评论该教材的文章。

由教育部主管、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出版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在2003年10、ll期上,先后发表了《从教材到学材的转变——读川教版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和《一套特色鲜明的历史实验教科书——川教版<中国历史>评介》两篇文章。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有国内外历史教育界有影响的天津《历史教学》月刊在2004年1期上除以《一套有特色和适合教学的好教材》为题刊登对川教版历史实验教科书的介绍外,还刊登了江苏扬州大学朱煜先生的《评川教版初中历史新教材》一文。

先生认为川教版历史实验教材“依据课标而不囿于‘课标”’,“面向全国而不限于内地”,“反映学科知识结构而不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而不忽视基础知识”,“从编排结构到装帧设计都体现自身的风格和特色”。同时也指出,川教版教材个别学习要求显得偏高,有的概念宜配上图像。先生最后指出:“但‘瑕不掩瑜’,平心而论,川教版历史教材作为一套有特色和适合教学的新教材是该当之无愧的。”

 

 

⑥教材的国际交流

  为了解龚奇柱先生主编的内地版(川教版)历史教材的编写情况,增进中日两国在历史教科书方面的理解,日本财团法人教科书研究中心顾问、原日本文部省历史教育主任调查官、帝京大学教授星村平和,日本国外教科书调查研究会研究员、中央大学教授森茂岳雄以及日本大学讲师沈丽华一行,于2003年8月30日专程来重庆和四川访问。

星村平和赞扬中国学者为他们作了十分优秀的关于历史教科书的报告,称赞川教版

历史教材是优秀的教科书。他特别对川教版历史教材渗透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性别平等意识、民族平等意识等方面所体现的时代精神表示赞赏。

2、川教版历史教科书力求贯彻的编写理念

①依据课标而不囿于课标

力求全面贯彻《课标》规定的历史课程目标,根据《课标》选择和安排课程内容。

对《课标》内容标准作适当调整

对《课标》“内容标准”中的知识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如将《课标》中国现代史“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的知识内容重新构建为《伟大的历史转折》、《农村和城市的改革》、《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世界经济的奇迹》、《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等六课。

根据历史学科时序性的特点,对《课标》知识内容作必要补充。如《课标》“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主题下,基本未反映隋朝的繁荣内容,本教科书补充了“开皇之治"一目,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繁荣,还在“贞观之治”前增加了“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建立"的阅读子目。在《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课,又增加了明朝清朝建立的内容。又如,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增加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的阅读子目,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增加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与发展"的阅读子目。这样安排,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点。

   适当增加《课标》未作要求、但对实现课程目标有重要意义的历史内容。例如:屈原既是杰出的爱国者、伟大的诗人、世界文化名人,又同我国端午习俗有关,教科书在古代史的《文学、史学和宗教》一课中增写了“大诗人屈原”一目。建国初期的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三大运动几乎在同一时期开展,且相互影响,对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科书在《新中国政权的巩固》一课中,增写了“镇压反革命运动"的阅读子目。刘胡兰、雷锋是党和国家号召学习的家喻户晓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的事迹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重要意义,教科书分别在相关的内容中作了介绍,还配了他们的照片。中共十六大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盛会,《课标》还未来得及反映,实验教科书把它写进去了。对增加内容中的阅读子目,实验教科书均用★号标出。

适度增加反映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团结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内容。教科书力求反映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反映各族人民历史上的友好交往,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新型民族关系,努力为增强民族团结做出贡献。为此,在讲唐代的民族关系时,教科书选择了吐蕃、南诏和回纥三个古老民族,因为他们是今天主要聚居在

我国西部地区的藏族、白族、彝族和维吾尔族的祖先。在讲现代的民族关系时,浓墨重染内蒙古、广西、新疆、宁夏、西藏五个民族自治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选材时对五个地区力求兼顾。特别是对西藏地区的人权状况的根本性变化作了明确回答,从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新型民族关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决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对西部历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根据《课标》的要求,教科书力求反映西部地区丰富的历史内容,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教科书在介绍青铜文化时,除突出中原青铜文化外,对四川三星堆发现的独具特色的青铜器作了较详细的介绍。都江堰、青城山、乐山大佛和大足石刻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世界影响。介绍古代工程时,实验教科书突出了都江堰,并在“史海拾贝”中介绍了郑国渠。在讲道教的形成时,安排了道教胜地青城山的插图,在<石窟艺术宝库》课中,增加了四川乐山大佛和重庆大足石刻的内容。

    在中国现代史中,还特意增加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一目,介绍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情况。

3.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关于“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教育内容”的要求,教科书中适当增加了反映女性活动的历史内容。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新课程内容,是国务院和教育部的要求。为此,教科书在近代史的有关部分增加了“妇女缠足的废除”,向警予、刘胡兰、江竹筠为革命献身,“何香凝女裙写诗痛斥蒋介石”等内容,在中国现代史的有关部分,分别插入“出席政协会议的宋庆龄、何香凝及邓颖超等女代表”、“胡文秀、郭

兰英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劳动致富的妇女领到了奖状”、“全国人大少数民族女代表步人人民大会堂”、“全国十佳春蕾女童在京受奖”、“下岗女工当上了公司经理。等照片。

 

 

②历史课程三维目标整体化

实验教科书较好地处理了知识和能力的关系,突出了学生的基础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教科书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态度放在突出地位,发挥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③重视历史基础知识,增强历史内容内在联系,反映历史学科特点

实验教科书始终注意历史学科自身的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历史基础知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注意构成历史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力求把历史教科书建立在历史学科基础上,写得生动具体、脉络分明、重点突出。

初中阶段的历史教育是大多数学生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接受较为系统的历史教育。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是对未来公民基本素质的要求,也是实现《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总目标的基础。历史课程改革要求克服的是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绝不是削弱基础知识。实验教科书除用大字凸现《课标》要求的基础知识外,还用小字和“史海拾贝"扩大《课标》的知识范围。教科书十分重视历史现象的空间分布关系,把对历史地图的把握、运用放在重要位置。学习活动中的地图制作和使用占相当比重。教科书还通过学习测评,强化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每课“学习测评"栏目的问题设计,基础知识题目占了一定比重。

④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同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的联系以及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

1.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和贴近社会的内容。如为了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的医药学成就,教科书安排了“走近中医药”的活动,要求学生陪伴应从请中医看病、捡一服中药、煎熬一次中药,以及识别和采集两三味中药等方式,初步接触和了解中国的传统医学。讲改革开放使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达到小康水平后,列举

了电话的普及,并在“史海拾贝”中补充了“我国电报业务的兴衰",从一个侧面进一

步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和我国电讯事业的迅猛发展。此外,中国现代史中选择的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内容,都是全社会关心的重大问题。

    2.反映文物考古和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中国古代史中反映了1986年以来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文物考古成果,吸收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中国近现代史中,吸收了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究的成果,采纳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所著《中国共产党简史》的一些基本观点。

    3.反映最新的重大历史事件,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成就。中国现代历史应力求反映最新的重大历史事件,反映经济发展的最新成就,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教科书从1949年写到2003年,诸如中国申奥成功、加入WTO、三峡工程的导流明渠截流、中共十六大召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航天飞行成功、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播放等新的历史内容在科书中都得到了反映,大多数统计材料也都写到了2001年或2003年,从而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4.反映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实验教科书注意引导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环境,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穿始终。在讲两宋时期我国南方在丘陵山地修造梯田、扩大耕地面积后,让学生辩论“梯田开垦的利与弊"。在讲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教科书还介绍了我国如何把实现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努力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

环境协调发展的史实;在讲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时,突出国家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点,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退牧还草、沙漠化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

⑤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发展

⑥变教材为学材、课本为学本

教科书始终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将过去成人化的“编写说明"变成与学生亲切对话的写给同学们”,将每课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线索提要变成编者与学生真实情感交流的导语编者着眼于学生。凸现主要学习内容、大小字相间的主栏,反映学生学习过程要求的辅栏以及“学习与探究”的板块和“历史学习资源分类推荐”的设计,便于

学生学习,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辅栏中的有关“读读”、“想想”、“看看”、“写写"、“记记”的要求,“历史学习资源分类推荐”中有关常用历史工具书、普及读物、历史学习网址、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的推荐,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辅栏中的“议议”和“学习与探究”中的一些学习问题的设计便于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至于“心得与疑问"的设计,更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悟和质疑的广阔空间。

 

 

⑦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学习内容与活动内容并重

教科书中有20多种活动形式的。学习活动’’或“主题活动”。如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历史地图、历史图表的绘割,历史小报(板报、墙报、剪报)的编辑,历史角的布置,汉字字帖的临摹;旨在培养学生的收集、整理历史资料能力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先进人物的图片和反砍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图片的收集与整理;旨在培养学生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写故事、讲故事"、讲故事、说成语”以及登台演讲;旨在培养学生狮留欣赏、表演能力的诗歌朗诵、历史歌曲菠唱比赛和历史短剧的编演;旨在培养学生调查研究能力、整理口述史料能力的历l史考察、访问和社会调查(如考察当地佛敏、道教的来历,比较佛教、道佛的主要区别访问老农,了解土地改革给农村带来的变化;调查改革开放以来身边的变化以及访家史、写家史、讲家史等)。这些历史

教育的实践活动,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⑧从国情出发、增强教材适应性

实验教科书将《课标》要求内容与拓展内容结合,统一要求的学习活动与选择性的学习活动结合,黑白本教科书与彩色本教科书配合,充分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需要,使教科书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国地域辽阔,不仅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差异较大,即使同一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学生个体之间也有较大的差异。实验教科书注意到了这一实际。实验教科书是国家教材,不是地方(地区)教材,必须全面实现国家《课标》统一规定的目标。教科书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大小字结合,大字内容是《课标》要求的内容,适用于每一个学生;小字和“史海拾贝”内容却是拓展性的,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需要。统一要求的“学习活动"是考虑我国各地区城乡学校都可以进行的;而选择性的“学习活动”则提供了城乡学生选择参加的可能。如在《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一课后的“学习活动"就安排了“参观高新科技成果展”和“调查杂交水稻的生长情况”两个学习活动供学生选择。城市学校一般是组织参观高新科技成果展,农村学校一般是组织学生调查杂交水稻(或当地某一农技成果)的推广情况。我国农村学校主要使用黑白本,但城

市的学校也有使用印刷更为精美的彩色本教科书的要求。川教版历史实验教科书可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因而有较强的适应性。

⑨在内容选择上体现弘扬民族精神与培养国际意识相结合体,体现中外历史内容的相互联系和人类文明的多元性,体现民族平等、性别平等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3、川教版历史教科书的体例结构

①每册教科书的结构:“写给同学们”、目录、主题课文、主题活动、附录

  中国史各册教科书均由写给同学们”(即编写说明)、目录、主题课文、主题

活动及附录构成。其中“写给同学们"是以编者同学生亲切对话的形式出现,既交流

了编者的编写意图,又提示了学习各部分的方法,一改过去“编写说明"专业化、成人化的倾向,给人亲切感。

    历史学习附录",包括朝代简表、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学习资源分类推荐。“历史学习资源分类推荐"又包括常用工具书、通俗历史读物、历史博物馆和革命纪念馆以及历史网址等。

②每一学习主题的结构:主题页、主题课文、主题活动

每一学习主题一般由主题页、主题课文、主题活动构成。主题页由主题图与课文标题构成,醒目地提示该主题的主要内容;每篇课文列出2~3个子目,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或其他重要历史内容。多数主题设有主题活动,有的为多个主题后设主题活动。

③每课的结构:导语、课文(主栏与辅栏、大字与小字)、“学习与探究”

每篇课文均由诱发性导语、主辅栏结合的课文和课后的“学习与探究"三部分构成。

导语:每课开始设诱发性导语,目的在于创设学习情景,提示学习重点,激

发学习动机,引起学习兴趣。导语文字力求流畅生动,富于启发性。

    主辅栏:每课由主栏、辅栏构成。主栏呈现学习内容,辅栏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要求。

    主栏包括:

    必读课文:用宋体大字叙述<课标》规定学习的内容,是对全体学生的要求。

    阅读课文:用仿宋体小字,是对《课标》“内容标准’’的拓展,对必读课文起过渡、补充和说明的作用。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标》规定的内容,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增强教科书的弹性。这部分内容穿插安排于必读课文之中。此外,还有打★号的课,如中国现代史中的《世界经济的奇迹》,或打★号的子目,如中国古代史中的“大汶口文化”、“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建立”、中国近代史中的。“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实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等也属阅读课文。    、

    注音、注释:对生僻字注音,对较难的历史概念注释。

    辅栏包括:

    读读:阅读有关课文或文献资料

    想想:思考、想像有关历史内容。

    议议:讨论有关历史问题。

    看看:观察地图、人物图、历史图片等反映的历史内容。

    写写:对重要的历史概念,难写的历史人名、地名、著作名等作书空练习或直接写在教科书的相关部位。

    记记:对重要历史年代、人物提出记忆的要求。

 

 

学习与探究

  每课后面设学习与探究栏目,包括“学习活动”、“史海拾贝"、学习测评、“心得与疑问’’四个部分。

    学习活动:分统一要求的活动和选择性活动。统一要求的活动是对全体学生的要求,活动内容及要求充分考虑实施的普遍可能性,特别是在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地区的农村学校实施的可能性。选择性活动是对部分学生的要求。共列出了制作、故事会、朗诵、欣赏、参观、考察、知识竞赛、讨论、辩论、学史一得、演讲等共20多种活动形式。

“学习活动"是全书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紧扣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规模适中,形式多样等特点。

    组织学习活动,除可参考相关“建议”,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一定要坚持开展学习活动。搞不搞是观念问题,效果如何是水平的问题。

    ②不必拘泥教材上设计的课题,可举一反三,如“走进半坡"可改为“走进河姆渡”,“梯田开垦的利与弊"可改为“围湖造田的利与弊"。辩论“梯田开垦的利与弊”可改为讨论。

  ③活动可安排在课中,也可安排在课末,还可安排在课后,也不是绝对不可安排在课前。

  ④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校因班因人制宜。

  ⑤重活动效果,更重学习过程。只要学生参与了活动就会有收获,如全身心投入收获一定会不小。

    学习测评:通过自测自评、自测他评,考查学生历史知识掌握和历史能力形成的情况,有助于学生认识学习目标和教师了解目标达成情况。

对于教师来说,此栏目要注意两点:

第一、备课一定要备“学习测评",对发散思维强的的题目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尽可能设想学生可能作出多少答案。对此,“教参”上一般都作了提示,可供参考。第二、对学生的答案,不要轻易说“不"。凡是有一点道理的,老师都应肯定或鼓励。一时弄不清楚的,老师可指出这也是一种看法,对与不对,可以继续研究。轻易否定往往会使自己被动。但对学生也不能无原则的“捧",对明显的错误也应指出,不过态度一定要谦和,切忌刺激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史海拾贝:紧密结合该课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补充介绍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其他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学史的兴趣。

    心得与疑问:由学生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写出学习该课后的某一点收获、体会、认识,反映学生学习历史后的所得、所悟;或由学生写出学习该课后还未明白的问题,或对教科书叙述的内容、对老师的讲解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这是留给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一块小小的园地。学生可将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新得所思所想所疑记录下来。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块空白,而实际是体现了教材开放的结构。编者希望学生用自己的智慧与文字,为每一课教材描绘出美丽的“凤尾"。

    自主学习也同样要教师指导。在此栏,教师应该做的,第一是希望或要求学生写,第二是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第三是尽可能以此为师生双向交流与沟通的媒介。老师在征得学生同意(或学生自愿)的情况下,可抽看一些学生的“心得与疑问"。如果老师写下自己出自内心的话,可以达到沟通的目的。但要注意的是,传统的“批阅”的方式不利于交流、对话,教师要以朋友的角色与同学(小朋友)交流(交心)。

   

 

 


4、新课程理念在川教版教科书中的落实

参阅拙文《融会新的课程理念,反映历史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及其它有关文章(见《教师培训用书》)

5、与川教版历史教科书配套的历史教材

①历史地图册

(1)《历史地图册》的结构。

     《历史地图册》与川教版历史实验教科书配合,由中国地图出版社编制出版。各册均按学习主题编写。每一学习主题由主题概要图说历史自主学习活动三部分构成。

 ①主题概要:以简明的文字,揭示该主题的基本内容。

②图说历史:主要通过地图语言反映川教版历史实验教科书中的主要历史内容。除历史地图外,还选用了一些文物图、历史人物活动图。

 为帮助学生懂得有关的地图语言,在图说历史大栏目中插入地图解读识图探究史海拾贝历史地理园地等小栏目。

●地图解读:对该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空间联系及其地理环境略加说明。

●识图探究:在识图基础上,提出探究性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所提问题不是一般历史知识问题,而应着重反映历史与地理的联系,尽量是历史自然地理、历史政治地理、历史经济地理的有关内容。

●史海拾贝:是对教科书历史知识的拓展。目的是帮助学生读懂地图语言所反映的该图的历史内容。

●历史地理园地:介绍与历史地图相关的地理知识、地图知识、历史地图的识读及编绘的知识。

③自主学习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主学习活动包括制图训练识图训练填图训练历史地理问题探究等。

(2)《历史地图册》的使用。

         ①指导学生阅读统一图例主题概要

         ②把握图说历史这一重点;

         ③引导学生投入自主学习活动

         ④《历史图册》与教科书有机结合,同步使用。

②历史填充图册

③历史教学挂图

④教学软件

 

 

⑤教师教学用书

1、编写原则

     (1)以教师为本、为教师服务和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原则。

(2)由教科书编者对内容把关、教学建议主要由优秀中学历史教师编写的原则。

2、编写特点

 (1)紧密配合川教版历史教科书,内容与教科书同步。

 (2)体现了鲜明的导向性、资料性、适用性。

3、体例结构

 在每一主题下设主题概述,勾勒该主题的基本内容和线索。

主题下以课为编写单元。

每课由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材分析、教学建议、辅栏释义、插图说明、教学资料、活动导引等部分构成。每一主题后附12课教学设计例举和心得与疑问选载。

教学目标:分项提出该课在识记与理解、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学生的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提出该课应让学生掌握的主要历史内容和疑难问题。

教材分析:按教材子目顺序,对该课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帮助教师把握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并着重阐释教材中的潜台词

教学建议:对该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方法,乡土教材及历史地图册的运用、综合训练指导、开展的学习活动等提出建议,力图反映新的教育理念,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辅栏释义:对辅栏目中要求学生想想议议的问题提出解答的思路。

测评答案:对学习测评中的有关问题给出答案。

插图说明:对该课的题图、插图所反映的历史内容作扼要介绍,以便教师对学生进行识图指导。

活动导引:提出每课学习活动的方案及注意事项。

教学资料:根据广大历史教师教学资料缺乏的实际,对该课涉及的重要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介绍。

教学设计例举:每一主题选出由教研员或一线教师编写的、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教案)12篇。每一课教学设计要突出某一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的应用。

 心得与疑问选载:每一主题选出12篇学生撰写的学史一得或由学生提出的问题。

每册教学用书正文的前面,有对川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说明,每册教师用书后面还有附录,附有对该册教科书封面及彩图的说明,以及给教师提供的教学参考书目。

4、使用建议

(1)认真学习《课标》,钻研历史教科书,阅读 教材分析,领会《课标》和教科书的精神。

(2)教学建议仅供教师参考,教师应从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和自身实际出发,提出教学的创造性方案。

(3)教学资料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不要把教学资料的内容作为对学生的要求。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