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田学茹:历史学习的心理
张士茹:“访谈某某”教
最新热门    
 
田学茹:历史学习中若干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时间:2009-10-18 17:17:34  来源:田学茹
 

 

历史学习中若干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首师大附属丽泽中学   田学茹

 

    历史学习心理指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的有关心理因素以及理解历史知识,形成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心理条件。由于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历史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探索的过程,因此,历史学习的过程所涉及的心理因素都与学生的个性心理、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其所生活学习的环境密切相关。

 

    第一节  学生历史学习个性心理差异

 

    素质教育要求历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素质教育给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一个新的课题:在历史教学中要寻求既适合具有一般性,又要适应具有特殊性学生特点的教法,还要探索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富有指导意义的学法,而这一切的前提条件是要真正地了解每一位学生。

 

    自然界没有一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教师面对的是由于遗传因素、学校教育、家庭生活、社会环境以及主体努力程度等方面原因造成的学习心理各不相同的学生。但目前我国采取异质分班的制度,不同的学生学习的都是同一本教材、所接受大致同样方法的教育,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真正的发展,就要因材施教,因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而施教。

 

根据心理学家研究和大量观测实验证明,由于所处的年龄不同,出生的家庭各异或生活在不同年代、不同群体的班级中,其认知、思维等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存在明显的差异,同样也表现在历史学习中。

 

    一、历史学习中个体间的差异

 

个体差异也称为个别差异,指学生不同个体之间在行为方面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大写的人字,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都是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素质构成的一个独特的整体。在这个独特整体的素质结构中,任何一位学生总会表现出某些方面的优势和特点,同时也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和弱点,这是由于他们个体之间的认知差异和性格差异等因素决定的。

 

    认知差异是和认知过程是密切相关的;认知过程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作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方面的个别差异,总称为认知差异。

 

    认知方式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最新的研究理论《西方认知方式研究》[1]中表述认知家族有几十种,而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呈现出场独立与场依存、冲动型与沉思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类别。表现在历史学习中,场独立型的学生善于比较、概括、综合,对历史的阶段特征表述准确、简洁,即在认知方面倾向于更抽象思维和分析水平的加工,独立地对事物作出判断;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特别是历史问题的结论,依赖权威、偏于记忆,很少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沉思型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对历史问题的回答或分析都是仔细认真且经过深思熟虑,结论准确全面;而冲动型的学生,思维敏捷、反应快,但不经过大脑的反复加工,回答问题常常出现偏差,分析问题更是丢三落四;辐合型认知方式的学生在解答问题时采取求同的方法,发散型学生则与前者不同,多采取放射性的,是将问题向不同的方向扩展求异的方法,而在解决一些新情境的历史问题时,他们多能提出与教师、同学不同的观点。

 

    认知能力的差异是历史学习个体间差异的另一个方面。认知能力指的就是智力,智力的个体差异反映在个体间和个体内。个体间的差异指的是个人与其同龄团体和常模比较表现出的差异。大量研究表明学生的智商近70%表现为中等,偏高和偏低都属于少数,北京一所中等偏下的中学曾对2000届三个班120余名学生进行韦氏智力测验,智商水平的高低多数是结果相近。智力个体内的差异指个人智商分数构成成分的差异,它是造成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学习成绩不同的主要原因。例如同为智商90分的几位学生,有的学生擅长语言表达,有的则侧重于手工操作,有的动脑能力强,有的动手能力强。表现在历史学习中,言语能力强的学生能撰写出较高水平的历史小论文,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能自己制作出延安时期手摇纺车的模型、历史年代流动图板;……总之,历史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对学习抱有积极态度,学习能力差对学习抱消极态度,注意力只放在感兴趣的历史内容上。

 

 

 

    性格差异也是个体差异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我国心理学教科书中一般把性格定义为“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2]它包括四个层次:世界观是性格系统第一层次,也是最高层次,世界观是性格的核心或主导因素,它支配着人们对现实的一切态度和活动方式。对现实的态度是性格系统的第二层次,它可分为对己、对人、对事三个方面,比如对己有自负的也有自卑的;有谦逊的、也有骄傲的;有大方的、也有羞怯的;在对人(包括对集体、对社会)有的诚实、有的虚伪;有的善于交际,有的孤僻寡合;有的独往独来;有的大公无私,有的自私自利;对事物有勤劳和懒惰之分,仔细和粗心之别,创新和墨守的差异。心理特征是性格系统的第三个层次,包括性格理智特征、性格的情感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指认识过程中一切稳定特点都在此列,如观察的细致和疏略、想象丰富和贫乏、思想敏捷与迟顿、记忆速度快慢等等;性格情感方面有热情与冷漠、乐观与悲观等等;性格的意志特征,比如勇敢与怯懦、克制与放纵、果断坚定与优柔寡断等等,每个人都有性格,非此即彼,或时此时彼也会影响着其历史学习形成个性差异。性格系统的第四个层次是活动方式,它主要包括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恩格斯指出:“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做。”[3]这个“做什么”和“怎么做”便是行为方式的表现,比如在历史学习中不同的学生记忆基本的历史事实,有的要大声诵读数遍,有的默默记忆,有的要抄写几遍,有的听别人说说就记住了;在讨论历史问题时,有的争先恐后发言,有的暗暗记录综合别的同学的观点等等行为都是和学生的性格不同密切关系的。

 

   二、历史学习中年龄的差异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要经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其生理和心理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这就使各阶段呈现不同特点,表现在历史学习中也是如此。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生接触观察所得: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由于处于不同的年龄,他们的认知、思维发展水平也不相同,故而对教师的授课形式、自己的学习方式、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尽相同,即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历史学习心理。

 

    从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阶段特征来看:初中生正值十一、二岁至十五、六岁,属于少年期,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过渡时期,具有半成半熟、半幼稚的特点,抽象逻辑思维逐渐趋向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

 

    通过问卷调查和学习中观察到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一学生,只要历史教师讲述生动形象,具有故事情节,他们就对历史课十分感兴趣。在历史授课方式上,部分学生希望编演历史剧,充当历史角色来感受历史情境的心理强烈;在历史学习方法上,他们主要靠形象思维和记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对历史的了解更多的是感性认识,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表象和本质,区别不清,对历史规律的认识还是粗浅的,有时是片面的。

 

    高中学生一般在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属于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过渡时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辨证思维。由于个体身心的发展,他们对历史学习方方面面有了新的认识和要求,通过问卷调查和平时教学观察得出:高中生对历史教师授课方式要求不仅要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同时更注重历史教师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有无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教学方式上更主张提倡民主学风,希望教师提供原始材料,自己进行鉴别分析;对历史问题的研究更渴望师生之间以平等的关系展开讨论或辩论。总之企望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教师多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成就需要更强于初中学生。

 

    年龄的差异造成认知水平、思维水平的不同也表现在历史学习的能力,即历史学习的策略上,初中学生与高中学生形成阶梯状态。

 

    初中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把握,易于记住一人一事、一地一国,纵横联系的能力差;在课堂上求同思维多于求异思维,较少提出与教师和其它学生的不同观点或理念;由于知识储备和阅历的制约,对历史材料的处理、分析阅读和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差;在历史问题的概括、综合能力表现上有一定的困难。高中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已基本完成向理性思维的转化,而且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他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具有重新整合的能力,他们的思维更具有独立性和批判性,他们比较、分析、综合能力增强,不仅能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且能对历史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三、.历史学习环境的差异

 

    人的心理不仅是脑的机能,同时也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大脑是不能凭空和单独产生心理活动的,没有客观现实,也就无从产生心理。在所有的客观现实中,社会现实是人类心理反映的主要内容,因而社会现实是影响人类心理的决定条件。影响学生历史学习心理,对历史学习的态度,取决于他生活的时代对历史教育的重视程度,取决于他所就读的学校对历史学科的态度,取决于所生活的家庭父母文化素养及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以上诸多的客观条件都会影响和决定形成一个学生对历史学科是刻苦钻研,还是应付考试的取向。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态度和历史学习中所采取的策略,从而构成历史学习的个性差异,但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个体的差异、年龄的差异、环境的差异是起着决定作用和主要作用的。

 

    第二节  历史学习成功学生的心理分析及归因

 

每个学生都是具有不同个性的人,由于个性的不同,所以对同样的情境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和不同的行为表现。每个学生都带有一整套自己特有的能力、动机、兴趣、态度和价值观走进历史课堂,进行历史学习。他们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成败的表现不同,构成的原因也不尽相同。对于成功或失败学生归因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学生历史学习心理,对学生历史学习有针对性的指导,亦可达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一、心理分析

 

    根据北京市“历史学习心理研究与教学对策”课题组近两年来对市重点和普通高中校高一、高二部分学生问卷调查和对有关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整理,可归纳出历史学习成功学生一般具备以下诸因素。

 

    ⒈一定程度的学习水平

 

 

    通过对一所中等偏下城郊结合并且普通高中校97届、98届近20名历史学习成功学生初中升高中,高一学年、高二学年学习成绩调查情况如下:高中入学分数除体育外,数学、语文、外语、物理、化学、政治总分为535分,平均每科为89分;高一、高二学年度8科文化课:数学、语文、外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总分600分以上每科平均67分左右,即各学科均达到及格水平以上;与历史学科相关的政治、语文、地理得分均在70—100分之间,而这些人在50人的班集体中总分排名都在20名之前。以上情况说明,历史学习成功的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基本的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高中很快适应了高中的学习生活。    

 

    ⒉智力水平

 

    97届高中学生进行韦氏智商测试,全班49人,最高得分59分,最低为48分,而历史学习成功学生的韦氏智商分数在57—52分之间,他们虽智商水平不在班中居高位,但他们高中前两年历史测试成绩均居85分以上。此现象说明智力水平高低为历史学习成功有关,但不是起决定因素的。

 

    ⒊历史思维的能力

 

    99年元旦我们对98届高一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状况和学习能力进行调查与测试,结果表明:50名学生中抽样调查8名历史学习成功学生在答题中和历史思维能力相关,归纳、概括、比较、综合能力得分高于其他学生,而对历史材料阅读和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得分,有的学生高于高三年级学生,此项说明历史学习成功学生对历史有不同与其它学科独到感悟能力和特有的历史思维能力。

 

    ⒋积极地参与学习

 

    根据平时观察可知,历史学习成功的学生在历史课堂上注意力集中且稳定程度高,他们往往很快将自己置身于历史场景中,跟随教师对历史问题、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积极思考,勇于提出不同于教师和大多数同学的见解和观点,对于历史问题的研究钻研有极大的热情。

 

    ⒌关注现实,有较高的人生境界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历史学习成功的学生,他们对历史学习有深刻的认识:如北京师范大学附中一位学生在问卷中谈道:“我认为学习历史非常重要,它可以培养我们严密的思维方法,因为学习每一个历史事件都要探讨它的背景、原因、性质、特点、地位、作用、影响等等,这种思维方法也可以运用到平时对某一事物的分析上,既要分析到它的前因后果,也要对它做正、反两方面的评价。……另外,学习历史、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为了指导未来”。陈经伦中学分校一位学生在答卷中谈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我认为身为一个中国人,就应该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身为一个世界人,更要知晓世界的过去,而且历史课中许多杰出民族英雄,都值得我们学习。北京市丰台三中的几位学生在教师布置学期末作业“历史学习对你的启示”中,撰写具有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文章:“亚洲的未来”,“逆境——落后就要挨打——旧中国的百年屈辱”。以上说明历史学习成功的学生人文素质较高,有远大理想与抱负,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

 

    ⒍认知方式不一,偏于沉稳深思型

 

    对历史学习成功学生课堂研讨分析活动,观察看,他们多属于场独立型,对于复杂错综的历史问题多经过反复思考才发表自己见解,且得出的结论多是比较全面准确的,对于历史阶段特征的概括表述简洁,具有层次性,他们历史思维认知方式、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兼之,而擅长逻辑思维。但他们有时也喜欢为冲动型思维敏捷,对历史问题认识有自己独到之处。

 

 

 

    ⒎生活学习环境

 

    对学生家庭环境状况调查得知,历史学习成功学生所生活的家庭多种,有军人子弟,有机关干部后代,有教师家庭,也有普通工人家庭;父母受教育程度多在受过中等教育水平以上,而父母工作性质,有搞行政,也有搞技术,也有做普普通通服务工作;虽然家庭出身不同,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父母工作性质不同,但他们的父母多数为中共党员,他们在单位要么是业务上的尖子,要么是工作上踏实、为人正直的工作人品。

 

了解到历史学习成功学生所在学校班级情况,多数是优秀的班集体,有良好的学风,班级历史学习成功的学生也是班级中的干部,且班主任多为文科教师。班级历史教师与学生师生关系融洽,讲究民主,历史教师教学观念新,教学方法多样,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注意依据学生心理提出问题,给学生发表自己观点和学习成功的机会等等。

 

二、归因分析

 

学生历史学习成功因素很多,这些成功的因素形成是长期的极为复杂的,但它与学生学习过程、生活学习的环境密切联系在一起,其原因可归纳为两大方面,即内因:学生自身的原因;外因:学生生存环境的原因。

 

    其一,内因是学生学习成功的主要因素和决定因素。

 

    从对学生历史学习态度及调查情况表明,历史学习成功的学生,对历史学习有深刻的动机,对其有浓厚的兴趣,正是这强烈的求知欲驱动着他们深入地探究每一个复杂错综的历史问题。对于历史学习有高度的自觉性,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历史学习及与其相关的活动之中,他们认为学好历史可以鉴古知今,可以指导人生。他们从古今中外优秀的历史人物身上吸取养分,从他们身上学习优秀品质、坚毅的精神,对人类、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使其成为不断克服历史难题,学习困难的内动力。

 

    强烈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历史学习成功的前提,而独具历史学习心理特征和历史思维的能力,是历史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历史学习成功的学生,他们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有较强的感知和感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准确的记忆力。他们勤于思考,善于置疑,他们自觉地进行历史学习活动,理解历史概念,领悟历史结论,不断探究历史长河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善于联系,不仅是为学历史而学历史,因为历史学科本身也不是孤零零的,它与政治、语文、地理、社会、人生都有密切的联系,历史学习成功的学生不仅与历史学科相关的学科学的好,取得较好的成绩,而且他们博览群书,知识面宽厚,他们善于将学科间进行联系、融汇贯通,历史学习成功一定会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

 

    远大的报负,对历史学习深刻认识、明确的学习目的、深层次学习动机的源泉。历史学习成功的学生,从不会认为学习是为了考试、为了毕业、为了毕业后找一份工作,他们热爱学习,更热爱生活,早已树立为人类做出贡献的决心与信心。从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我们已观察到这一点。他们关注现实、关注世界,他们在历史学习中常常将昨天的历史与今天的现实相结合,常常将祖国的过去、今天和未来相联系,他们企望祖国兴旺发达,崛起于世界东方。

 

    良好的性格,适合于历史学习的认知方式也构成他们历史学习的成功。他们喜欢求新,善于求异,遇到他们理解的、弄懂的问题,他们并不张扬,仔细深入研究后,具有大量史证后才发表自己的观念和见解,他们会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历史,依循历史的规律去研究历史。

 

 

    其二,外因——促使学生学习成功的推动力。

 

    几所高中学校调查资料表明,历史学习成功学生都有一个和谐、民主、生活态度积极的家庭:他们父母的育人观是“先做人后成才”;他们父母都对社会、对工作有强烈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常常教育子女要讲究奉献精神;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勇于开拓,勤勤恳恳地工作,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行为的楷模。

 

    再者学生学习所处的班级,授课历史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也影响着学生历史成功与否。历史学习成功的学生所居班级多为优秀的、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有良好的班风,个个求上劲,刻苦努力且热情地参与校内外的活动,而他们的班主任多为文科教师。

 

    授课历史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是否适应其所教年级班级的学生十分重要,其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与教学内容贴近,是否依学生的历史学习心理,特别是给具有浓厚历史学习兴趣、深刻学习动机的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或者为善于学习历史的学生提供反复成功的可能,是历史学习成功学生的机遇和必备客观因素。

 

 

 

    总之,历史学习获得成功的因素许许多多,但要取得不断的成功、永久的成功,外界生存的环境只起到促进与推动作用,而学生自身的种种内因的激励、调动、培养才是重要的根本的因素。

 

    第三节  历史学习障碍的分析及教学对策

 

和历史学习成功学生相比,历史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异常,教育规律告诉我们,智力正常的孩子就有发展的潜能,它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学习异常告诉我们这些学生学习水平、能力及相关的非智力因素应是可以改变。

 

一、            学习障碍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通过观察和研究,我们认为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具有以下特征或表现。

 

    表现一:尽管很努力,就是学不好。在历史学习中有这样的学生,上课听讲十分认真,笔记做的十分仔细,教师讲的每一句话都不落下,满脑子装得都是别人对教材的理解,没给自己留下一点思考的空间;在复习知识时,按图索骥,照着教师上课的思路死背笔记,没有自己对教材重点、难点和重要结论的理解;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在其脑子里七零八乱,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对于历史问题的分析,找不到切入点,也提不出自己的看法,只求得到课本或教师所给的现成答案。……久而久之,这样的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能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不能积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导致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思维呆滞。

 

    表现二:与上一种情景相反,对历史学习患得患失,严重者上课不带书本,不认真听课,有时做其它作业,有时养神休息,上课注意听讲的时间不定,有兴趣则长,无兴趣则短,阅读历史教材,看不进去也记不住,教师提的问题根本不去考虑,作业靠抄袭别人,考试前开几天夜车,混个及格就心满意足。这样的学生放松怠懈地对待历史学习,结果多次失去丰富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机会。

 

    表现三:学习历史凭兴趣,遇到教师讲的和他所读过的武侠小说内容有关联的,与他头脑中知识准备的信息产生共鸣的,兴志所致时全神贯注地听讲,积极思考问题;遇到教师讲有关文化、经济内容理论性比较强,他就降低兴趣,不听也不记;课堂讨论中,他熟悉的事情,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出手快,但答不到点子上。由于平时历史学习过程的不完整,最终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支离破碎,结果却产生这样的心理:最初对历史学科充满希望,但理解或测验的结果常常使他(她)失望,尔后历史学习的兴趣逐渐减退。

 

    表现四:历史学习中存在这样的学生重结果而轻过程,平时很少阅读历史教课书,上课也不认真听讲,预习、复习根本谈不上,但每次测验、考试成绩不理想,不从自己主观找原因,总是强调教师复习得不充分、押题不准、出题太难,或者强调自己考试座位不好、运气不佳,为考试成绩和家长、和教师怄气,自己心理却有解不开的扣:我也和别人一样学,我也不想考不好,结果却这样,历史课如此难学,不如破罐子破摔,从此放弃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

 

    表现五:有的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居多,一个学期也很少和同学讲话,与教师交流。他们上课眼睛睁得大大的盯着教师,下课就把头埋在她的课本里、作业中,交上的作业、课上的笔记工工整整,每天学习时间都要到十一、二点;历史课堂讨论,听不到他们的见解,下课询问问题不见她们的踪影,她们有问题不敢问教师,怕笑话,不敢问同学,怕同学看不起,问题越积越多,时间久了历史学习信心没了,从别的同学那里吸取有效信息的机会少了,……闭门造车严重地阻碍他们历史学习及个性的全面、良性的发展。……

 

    表现六:也有这样的学生,小学时学习在班中名列前矛,还曾任大队长,但到中学后,父母基于对其期望值过高,管教也就十分严厉,而且管教的焦点放在学习成绩上。这些学生多为男生,到初中再也不是小学听话的宝贝,他们好动、贪玩、酷爱体育、追求球星,结果学习成绩从初一到初三“激流勇退”,到高中,科科都表现出学习困难,数、理、化、外底子薄,学不会,文科没兴趣,也不会学,乃至于学不会。对历史学科有这样的认识:不就是那么点事和人,比其它学科好学多了。有一个学生表现很典型,他在历史学习上,高一整整一学年,从没达到过中上等水平,总是70分上下摇晃,虽在各科不能及格的前提下,历史还是蓝色标记,但并没有给他增添成功的喜悦和自信。于是他产生一种念头:堂堂男子汉,中国字都念不懂,我不是上高中的材料,同学、老师没人看得起我,连历史都没学好,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干脆放弃学业,找所体校去上换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走一走,可是又行不通,父母明确告诉他要走只有一条路:上高中、考大学,家长的话掐断他的念头,为此他十分苦恼,无法排解,最后变得沉默寡言,只要一考试就腹泻头痛。不要说其它学科,就是历史学科也出现滑坡现象。……

 

    历史学习中的障碍表现可谓纷繁多样、林林总总,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都严重地阻碍学生的历史学习,使其素质构成中人文素养的欠缺。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学生历史学习阻碍的表现和有关专家学者对学生学习行为心理的分析,形成历史学习阻碍的原因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如下: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是通过学生行为表现出来。学生是一个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的构成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同时学生又是社会性的个体,他们的行为必然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学习环境的好坏也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之一,学生的历史学习也不例外。基于此理论,我们可以将学生历史学习障碍种种表现加以分析,寻找到其因源。

 

    表现一的学生主要是因为其历史学习的能力低,也可以说是其历史学习的智力弱所造成的。历史学习能力是历史学习成败的决定因素,它是指顺利完成历史学习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直接影响着历史学习方方面面。

 

    有专家认为,历史学习能力由五部分构成,即历史知觉能力、记忆能力、对历史知识的整合和重新编码的能力、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知觉能力和知识的表征紧密相关,知识表征是现代心理学的核心和记忆的方式。知觉能力差异使有的学习对历史事物细节掌握扎实,但对历史宏观的特征把握不足,他们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是单一的,新旧知识联系不起来,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记忆能力和知觉表征密切相联,记忆能力差、记质品质弱,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是因为历史学习者没有真正的理解概念,只是浮于表面死记硬背,死记硬背的知识是死的,也是支离破碎的,也不可能长时间的存贮在人的头脑中,所学的历史知识没有在头脑中形成长时记忆,记忆所获得信息在头脑中留的痕迹未得到巩固和加强,加之不能与其它历史知识联系形成组块系统,由此却阻碍了历史学习。知觉能力、记忆能力差,自然使历史知识的整合和重新编码能力也受到影响,这一能力在心理学的认知领域称为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方法,历史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不具有这种策略,在面对复杂的历史知识学习,他们没有能力对前后学习的内容进行纵向梳理、横向比较、分析的能力,找不出所要分析的要素,不懂分析的实质,很难掌握分析的方法。

 

 

 

    表现之二可归因为:历史学习动机不明确,历史学习态度不积极,它也是构成历史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对此类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已证明了这一点,他们普遍认为:

 

    ⒈学历史没多少用处,上高中就得学历史,不及格就拿不到毕业证;⒉为了在班里拿到好名次,科科都得学好,历史也不例外;⒊为了丰富头脑中的知识,在别的同学谈话时不“露怯”等等。

 

    以上就是驱动这些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从学习心理角度对学习动机界定: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奥尔伯尔指出“一般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驱成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4]以上学生历史学习的动力既不是来自于认知内驱力,也不是来自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这类学生多属于胸无大志,有的只是近期目标和眼前目标;学习态度上缺少积极性,主动性差,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目标不明确,历史学习功利性强;学习动机层次浅,很难保持持久,也不会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他们追求的一个目标就是完成眼前的任务:混及格——能毕业。

 

    表现三,形成历史学习的阻碍的原因,从学习心理的角度来看,是其学习策略十分欠缺,是历史学习成败的十分主要因素之一。这里学习策略指的是认知策略或可以是信息加工策略,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认知资源(注意、观察记忆、思维等)知识,一是认识过程的自我规划。此类学生历史学习障碍主要源于后一个方面,他们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习只是恁兴趣、凭激情,他们在进行和历史有关的活动之前,总不为其行为进行思考,对行为的各个步骤间的关系没有充分的理解,而且也不考虑其行为的目的和他的能力是否互相匹配。在课堂教师提出一个难度较大层次较深的问题,这类学生只要与自己头脑中知识储存熟悉的人物相关连,就会脱口而出,发表自己的见解。但细追其究竟,他却很难再谈出更多更深层的见解。正是由于其缺少学习策略,特别是认识过程缺少自我规划,确实影响其历史系统知识的构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不完整,直接阻碍历史学科能力的形成。就历史学科的特点来说,记忆是历史学习的基础,只有掌握大量史实才能以此为前提,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探寻实质、总结规律。但历史学习中,历史史实旁杂纷繁、人物众多,此类学生学习无策略、无计划、无方法,意志品质方面又缺少有恒性,不能坚持预习、学习、巩固复习历史知识,也就论其最高层次的分析,比较综合历史问题带来困难,乃至于影响历史的阐释能力的形成。

 

    表现四的学生于历史学习成败的归因出现偏差,成为阻碍其历史学习的一个原因,韦纳70年代研究表明,对行为结果的归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归因,包括能力和努力;一是外部归因,包括任务难度和运气,归因中有这样的规律,对成功多倾向于内部归因,而对失败则多倾向于外部归因。历史学习形成障碍的同学往往归因于外部,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却用怪罪教师或同学来释放自己在心中的沉重负荷,但结果在心中结成疙瘩,反而影响其历史学习。

 

    表现五的学生由于性格特征影响历史的学习,阻碍历史学习能力培养、历史思维水平提高。最近20年来,国外心理学家经过反复的测查和验证发现性格主要由五大因素组成,即外倾性、随和性、认真尽责、情绪稳定性和求新求异性。而历史学习阻碍五的学生,其个性的构成如此框架:外倾性差,喜欢独处,办事缺乏主见,被动,总是被人支配,而又沉默寡言;随和性不够,不太关心别人的事,与人合作困难,做事循规蹈矩,不说假话,真诚。认真尽责方面有优势,做事一丝不苟,抄词、背书、记单词很少出错;情绪稳定性相对比较好,很少有大起大落的情况,但遇到陌生环境会害怕,胆子小,上课不敢发言,和教师说话脸就红,情绪变化表面稳定,内心波澜很多……总之历史学习障碍表现五的学生由于外倾性差,随和性不足,虽然办事认真尽责,但内心情绪不稳定,从而也阻碍限制其求新求异个性方面发展,在历史学习中各项能力提高受阻,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培养。

 

    心理疾病也是影响学生历史学习因素,就上述所谈的历史学习障碍表现六的同学就是由于家庭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和学校的压力,而产生了心理疾病,焦虑症和抑郁症交织在一起。由于学不会历史及其它学科,一到考试就担心不及格被老师点名、被同学嘲笑、被父母责骂,就发生焦虑反应,肠胃不适,一而再、再而三的挫折,对他冲击太大,又无法挽回,使他尽最大可能也无法解决,因此感到无力招架而颓丧抑郁。次次家长会他感到要脱层皮。原因更多来自家长,对孩子过高的要求和采取不适当的教育方式,来自社会,文凭热的就业取向;来自学校,单纯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的偏差。

 

阻碍历史学习原因从学习心理方面来分析是多层多面,归结起来可概括如下方面:    

 

⒈个人因素:⑴智力因素,学习能力高低;⑵元认识因素,学习策略优劣;⑶动机态度等因素,自控能力强弱;⑷性格因素。⒉学校因素:⑴学校教育风格;⑵班级的教育环境。⒊家庭因素:⑴家庭经济水平;⑵家庭教育的方式。有时是方面原因互相交织在一起,从而构成学生历史学习的障碍,因此要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在历史教育中应以素质教育为主导,从分析学生个性特征入手,找准其历史学习障碍的表现,分析其障碍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尔后依据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心理疏导,消除其学习的心理障碍,为其智力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心理健康的发展开辟道路,创造条件。

 

     二、学习障碍学生的心理疏导及对策

 

     学习心理的指导是指教师根据自己对学习概念和学习过程的理解,针对影响学生学习因素,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

 

     针对历史学习障碍表现及影响历史学习心理因素的状况,笔者曾采取一些措施,对历史学习心理障碍进行疏导并取得了一定的收效。

 

     首先,历史学习能力缺损的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智力方面存在不足的学生抓住历史学习障碍,与其它学科学习障碍的区别及特殊因素,将历史学习能力低弱的学生分为两类,一类学生智力水平较高,数理化成绩优良,但却学不会历史;另一类其它各科学习能力一般,历史学习能力也低。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措施:依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历史思维的高低层次、学习能力培养规律,对学生历史学习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首先从对历史知识知觉和记忆能力培养入手,教给这些学生观察、记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各要素的方法;传授给他们把历史从一阶段到一个时期历史事件的整合和重新编码的技能,如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事件的归纳,中外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事件归纳和比较;告知他们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掌握时空观,纵向历史演变过程,横向历史事件间的联系。经过一段时间辅导,偏科学生进步较快,学习一般的学生有进步,但程度不同。但总体来说历史学习能力都有所提高。

 

     其次,缺少良好的历史学习策略的学生,往往历史学习效率也不高,历史学习过程中障碍重重、举步维艰。我告诉这些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要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我国著名学者黎世法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潜心研究,总结出“八阶段”论很适合历史学习策略缺损的学生。[5]黎世法的“八阶段”论认为学生取得有效的学习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即: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学习。我认为黎世法的八阶段论贯穿于历史学习心理的整个过程、平时学习、阶段复习、巩固旧知识、联系新内容,期末总复习都与之紧密相连,基于此,对学习历史无策略、无秩序的学生做如下规定,并为其提供有利条件,包括:规定每节新课前预习本节内容,每节新课后复习本课;每一章学习完自编历史知识结构图;对有争议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读一至两本你喜欢与课本内容有关的课外书;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经过一学期的辅导,缺乏历史学习策略的学生,养成历史学习的习惯,找到历史学习策略,突出的一点,基本上会编制章节知识结构图,历史课前知道先阅读没有讲的课文,复习已讲的课文,有的学生自动阅读自己喜欢的历史课外书,自动撰写历史小论文。

 

当然历史学习习惯的养成,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近的,不断完善和逐步掌握的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定势,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

 

    再次,非智力因素对历史学习心理过程干扰十分严重。没有明确的动机,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历史学习结果归因的偏差,缺少顽强意志、刻苦钻研的精神构成历史学习心理障碍非智力因素的主要方面。针对种种症候我在教学中采取如下策略:对学习目的不明确的,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开学之初有针对性地上好导言课,让这些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平时授课注意与其它相关学科,语文、政治、地理的联系,使这些学生认识到历史学科和其它学科作用是同等的,是所学习的科目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授课时抓住有疑点的问题,设置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给这些同学提供发言机会,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历史学习的兴趣。这些同学只要出现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就及时提出表扬。

 

    对于学习归因存在偏差的学生在每次考试、测验后及时找其谈话,和他一起分析失分原因,正确认识自己,纠正其不良的心态。注意对学生历史学习中非智力因素的有效管理,使其与学习智力因素方向同行,起到学习动力的推动、维持、调节及强化的作用,使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处于平稳的状态中。

 

    最后,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性格,是消除历史学习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性格是与能力不同的另一种个性特征,性格的不同也会推动或阻碍历史学习。在历史学习中针对存在因性格因素影响历史学习的同学,我分别采取疏导、引导和教导等不同方法,改变其历史学习方式、方法,掌握较适合个性特征的历史学习策略,例如对于性格因素好动、放纵自己,历史学习患得患失的学生,采取疏导措施,从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入手,从规定历史学习学习行程为线,常抓不懈,动之以情、晓情明理,不断规范其历史学习的行程,培养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对于由于性格因素、胆怯、不善交际,而影响历史学习的学生,在学习中与其它学生、教师交流受阻,不利于其历史学习过程中提取更多有效信息,和开拓自己眼界、思维的学生。我采取引导的方法,在讨论课和历史课堂提问中多给其提供发展机会,使其能大胆在众人面前高声讲话,提出不同于教师和其它同学的观点,培养大方、健谈的性格;对于那些对现实抱有消极态度的同学进行教导,讲古今中外历史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他们热爱祖国,不怕牺牲,勇于进取的事迹,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积极地对待人生、社会,努力学习历史,通过了解历史,                                  

 探寻历史规律,把历史学习与其要确立的人生态度联系起来。                                                                                      

 

参考书目:

《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林建华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

《学校心理教育》陈家麟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初中生数学学习个案研究》梁威

                         北京教育出版社

《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施良方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个性心理学》高玉祥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心理学》章永生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及调查》沈德立等

                           教育科学出版社

《中学课堂教学管理心理》杭州大学出版社

《情境心理学》傅道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反映论心理学纲要》殷培桂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习方法》沈怡文

                           湖北教育出版社

 



[1] 李寿欣等:《西方认知方式概论》,载《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24期。

[2] 高玉祥:《个性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3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4页。

[4] 《教师实用心理学》,开明出版社2000年版,第241页。

[5] 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4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