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浙江省历史会考试题:样
浙江杭州高三年级历史期
浙江省历史会考模拟卷
浙江师大附中2006学年高
07年浙江永嘉三校高三文
浙江十二校高三文综联合
唐华义:浙江高三历史试
浙江2007年历史会考试卷
2007年浙江省历史学科教
2007年浙江省历史学科教
最新热门    
 
观摩浙江省《历史与社会》优质课评比活动的感想

时间:2009-10-18 17:18:01  来源:诸葛众
 

 

路,是人走出来的

──观摩浙江省《历史与社会》优质课评比活动的感想

浙江省上虞市实验中学莫建祥 浙江省上虞市教体局教研室 徐洋林

摘要:本文结合浙江省省优质课观摩活动,对新课程改革中的课堂教学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进行了合理归纳和分析。同时也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疑问与缺陷,进行了深入地反思,并相应地作了一定的对策分析。明确了一点: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的自身发展与提高。路,要靠人自己走出来的。

关键词:新课改变化 存在的问题 优化教学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作为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生长点和突破口的新课程改革,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滋润了我们的心田。新课程改革所体现出来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已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着眼点,但如何顺应时代发展之潮流构建完全符合新教学理念的新教学模式?这一问题,无疑是我们在课改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不知路在何方?

2003年11月26~28日,来自全省各地市的共11位教师在杭州参与了浙江省《历史与社会》优质课评比活动,笔者有幸进行观摩了。这11节课听下来,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切切实实地打开了笔者思索的天窗,有了比较深刻的领悟,深深地明白了一点:探求新课改的成功之路就是靠人自己走出来的。

 

 

 

一、所听所感:新课改已带来了课堂教学的喜人变化

1.课堂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形成基本趋势。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过去的教学,教师常常唱独角戏,把自己当成“主角”,把课堂当成展示自己精细设计教学过程的舞台,把学生当成“配角”,并且这配角戏也只有一部分学生才能唱,其余的学生只能当成“观众”。教师讲学生听,根本没有师生互动的过程,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新的参与过程。而在新课改之下,其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告诉我们,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器”,而是知识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令人鼓舞地是,这次优质课评比中,教师们都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体现在课堂教学中都能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人文氛围,深挖细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探究点,小组讨论、社会调查、小品表演、参观访问……每一个活动都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来展开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比以前更主动了,更爱动脑筋了,更爱提问了,更敢表现自己了。如舟山沈家门一中的缪朝霞老师上的《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中的《草原风情》,该课教材以内蒙古大草原为例,围绕草原人民的生活、生产、传统文化等风俗习惯,来充分体现草原特色。缪老师在教材处理上,主要通过把课本知识分类成四块内容(衣、食、住、行)、二条线索(民俗风情探究和自然条件与风土人情关系探究)来构成清晰而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学时,主要采用模拟旅游的方式,指导内蒙古一日游活动,引导学生带着自身的感觉体验、认识,参与教学过程,并结合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这就很好地体现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更值得一提的是,新教材中案例教学法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新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尽力引导学生形成这样的探究模式:通过展示文字材料、图片或实物来创设情境──明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探(小组合作探究或学生独立探究)──学生通过探究(搜集、整理并分析资料)得出结论──自我评价──师生互评──归纳总结本节探究成果等。如来自金华兰溪市马达初中的郑伟新老师在讲《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的《身边的故事》时,就按照这一模式展开教学活动。首先,让学生观看两幅照片:现代家庭的全家福、晚清时期的全家福。然后让学生思考照片中有哪些变化?然后抓住学生提到服饰的变化、地位的变化,教师拓展到衣、食、住、行的变化,又从家庭的变化引申到社会的变化、文化的变迁等等,做好了这些铺垫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选出你周围的一个主题内容,谈谈它的变迁过程?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让每个小组选代表到讲台前进行即兴演讲,每个学生的兴致都很高。接下去又让学生思考:“你认为未来的生活中,又会发生哪些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的讨论尤为精彩,有的学生联想到:“海陆空式的汽车”“火星上居住”等等,学生也从那些变化的过程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一切都要靠人自己去创造。通过这种探究式学习,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讲台成为他们的舞台,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2.课堂上不仅重结果更重过程已成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标准。

“结果很重要,过程更精彩”。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本次活动中,许多教师都已经认识到学习过程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是一个实践和创造的过程。例如,很多教师都把富含很多信息的精美图片或文字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扮演讲解员、充当主持人、担任小老师等,在学生演讲、主持、收集、整理资料、总结归纳结论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针对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再让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再总结归纳,课堂中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让学生真实地参与了学习过程,展示了自我,张扬了个性。这就是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实际体现。如,孙静久老师开课展示的《如画的梯田》。

首先“欣赏画”,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奠定了学生审美的基调,造成探索美的悬念。然后,水到渠成地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讨论、分析、想象各地理事物与人类活动的内在联系──探索“画”。而后,归纳出“画”的主创人──哈尼族人的民族精神并加以讴歌和礼赞。充分注重以民族精神、优秀文化教育培养学生,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从而使课堂既传承了人类文明,彰显了民族精神,又闪耀着群众观、辩证观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光辉。在课堂小结中孙老师又通过“对比画”,引导学生鉴别两种发展观,使学生更坚定了保护自然,和谐发展的信仰。在思维拓展部分,展望哈尼族人发展前景,实质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运用,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教学。从学生活跃的思维、富有情感和充满理智的金点子中,足见本课教学对学生成长进步、适应社会的帮助。最后,屏幕显示结束语激励学生用科学思想武装头脑,“创造更美的画”。整个教学过程跌宕有致,诗趣盎然,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教师由教学的中心和主宰变为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地位,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明显显现出来了。

3.课堂上注重运用有效评价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新课程标准高扬以人为本、着眼发展的课程评价理念,具体而又明确地阐述了评价的目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并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相互评价结合。加强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此次活动教师们认识到有效评价不仅要对学生的表现予以及时的判断,还能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思考起到激励作用。他们更加注重评价多样化,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缪朝霞老师在各小组讨论合作活动结束并进行了适当的归纳小结后,让学生自己依据各小组的表现给每一个小组评分,还要说说理由,尽力让评价做到客观、公正、准确,使学生在评价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评价同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中,实现了认知结构的建立、改造与重组。更主要的是也鼓励了学生大胆怀疑,以求学习主体创新潜能的开发和独立个性得到升华。郑伟新老师则设计了一块“成功板”,给那些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学生记上一颗红星,起到激励的作用,使他们受到鞭策,从而更加努力学习。台州的潘琴虹老师、衢州的谢拥纲老师和孙静久老师则用小礼物作为奖品奖励给学生。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耐心倾听学生表达自己的心声,善于发现学生积极的、有创意的见解,及时对学生予以正确合理的评价。可以说,教师们都努力以真诚的语调、鼓励的语言、温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期待的目光以及宽容的态度来有效地调控评价过程。也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的心理常常处于一种“蠢蠢欲动”和“欲罢不能”的状态,推动学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区域。

4.过硬的基本功和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促进了课堂效果的提高。

《课程标准》提到:“教学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新课程──一个新生的生命力,她更具可创性与开拓性。她不但在创造和开拓学生的发展,也同时在发展着教师自身。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我们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视为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此次活动大多是教龄在3──10年的青年教师,都充分展示了过硬的基本功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使我从中感受到教师在课改中必须要具备极高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及相关的综合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都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声、光、图像、动画把教学内容的意境、情态、韵味融为一体,采用课堂上模拟导游、小记者采访等活动,丰富了课堂内容,把课堂融入到生活之中,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一种亲和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渗透了新标准、新观念。还有,如绍兴的谢玲芳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那达慕”盛会时,先出示了“图片”,同时为了使学生能感染那种气氛,就进行了大胆地设计,自己亲自唱了一首“来自大草原的无污染的绿色的呼吸”──歌曲,体现了学科教学知与情的训练结合,为课堂教学增添了亮点。

 

 

 

二、所思所问:教学中值得探讨的若干问题

新课程教学使我们深切感受到:课堂更加活跃轻松了;课堂教学内容更加联系生活实际了;学生发言更加积极了;学生更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高了。但在听课过程中,以及与同行观摩的教研员(专家)、教师的交流中,也反思了课堂教学中存在如下一些主要疑问:

1.如何正确处理好培养学生能力与掌握“双基”的关系?新课标提出了“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但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虽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在处理上却往往出现忽视、削弱或降低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状况。

2.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及时鼓励,做出正确的评判和反应,可以促进更多的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但现在发现存在的问题是:学生提问的质量不高,层次较低。另外,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和疑难问题缺少必要的引导和讲解,教师设计的游戏等活动,其实效性也有待提高等等。

3.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提倡激励性评价,但只是一味地赞扬和鼓励,不敢正面批评学生。

4.我们教师到底应如何来正确开展对一堂好课的评价。部分教师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驾驭和处理教学内容时,缺乏对课程资源灵活的开发和整合,甚至在教学中具有分离和拼盘的迹象。

5.现在多数班级每班仍有五十多名学生,这种大班教学,学生的差异性较大,又受教学内容、时间的限制,影响了互动的时间和空间,为实施新课程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如何处理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矛盾;如何调控课堂,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不断实践和探究。

 

 

 

三、所悟所知:理解教改宗旨,优化教学过程与组织方式

1.要明确“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兼顾统一,形成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即新课改并不否定“双基”教学,而是要求在传授“双基”中,应打破过去传统的“满堂灌”和死记硬背的传授和获取知识、技能的方式,应该要让学生在师生互动和主动参与、体验、实践活动中达到“双基”落实、情感升华的教学目标。

2.要将传统教学的精华与新的教学理念有机结合。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活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不能过于极端和形式化、机械化。新课改并不完全否定传统教学的讲授,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明确活动的目的性,使课堂活动有层次,并因势利导──在学生对疑难问题各抒己见的研讨和提问中,给予恰当的引导、点评和科学的讲授,但不能否定和扼杀学生可贵的积极思考、提问和探究的火花,即要将传统教学的精华与新的教学理念有机结合。

3.要让课堂教学的评价科学化。

现实中,有的教师一方面用人文的教学方式应付评比检查或同行的旁听,而另一面又大张旗鼓地对学生进行工具性灌输,这是新课改中的一块“绊脚石”,实在要不得,这实际上是评价制度没有出现革命性地变动。教育部已经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各地制定实施细则,以配合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消除对课改的严重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提出: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老师、学生、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2003年11月29日的《浙江教育信息报》第4版刊登了一篇《寻找新课程中考改革的路标》的文章,相信应该对我们也有所启发。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提倡激励性评价,但并非一味地表扬和迁就学生,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仍然要直对,要敢于批评,将激励教育和挫折教育有机结合,只是要注意方法、方式,以关心、爱护和理解学生为出发点,以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和不打击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为前提,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为突破口。当然还要注意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评价切不可落入“俗套”。

4.要处理好教科书与其他教学资源的关系。

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是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并学会学习的主要工具,是引导学生理解认识人类已有经验和知识的主要媒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知识资源,但不是惟一的,不是至高无上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一定要完全按照教材去教,可以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特征,灵活调整教学顺序和整合教学资源,采用丰富多样的活动资源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引导学生去探索、体验蕴含在知识背后的方法与过程,在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情感和态度方面的陶冶。

5.对教师的评课要有新思考。

对一堂课到底应如何来开展评价,以前主要是以考试分数来评价教与学的任务有无完成,但在新课程下的评价,立足点无疑应放在教师在一堂课里有没有创意,有没有出新,有没有用自己的灵感去培养、激发学生的灵感。所以过去那种好教师上好课用“一招鲜,吃遍天”的现象,在今天已经是跟不上形势了。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6.要正确处理好面向全体与个性张扬的关系。

大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是实施新课程过程中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首先要承认每个学生的基础是有差异的。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但不是搞一刀切。在课堂教学中,在保证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相同内容的基础上又学习不同的内容,使学生在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中学有所长。这虽然有可能拉大学生之间的差距,但只要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并非坏事。其次,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即“放”,但不能放任自流;对学生要有效控制和引导,即“收”,尤其是大班教学。对于“收”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可以分小组,并选出小组长协助教师管理、组织本组活动秩序,收集本组问题,以加强合作学习的成效;可以利用一定的教具、动作、语言、表情和神态等吸引“放”开的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导到有效的教学活动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复杂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要顺利推进新课程改革,可谓任重道远。全新的课堂教学景观正有待于我们开拓。我们要不断地追求卓越,与新课程同行,跟学生一道成长。我们相信,只要广大教师能够积极投入、大胆探索,各方齐心协力,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一定能够探索出自己的成功之路。“敢问路在何方?”──“路,是人自己走出来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