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邹芸:我读北师大版历史
郑芸:二战的爆发扩大:
最新热门    
 
隆卫芸:从学生为希特勒翻案反思人物教学

时间:2009-10-18 17:18:26  来源:隆卫芸
     从学生为希特勒翻案反思   历史人物教学

    广西武鸣高中    隆卫芸

    内容提要:

    关键词:历史人物

    在历史教学中,我发现不少同学对历史人物兴趣非常浓,后来我在讲述二战内容时设计了一道题:我所感兴趣的二战人物,同学反映强烈,兴趣高涨,纷纷主动在课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课堂上争先恐后、各抒已见,让我感到吃惊的是:同学们谈得最多的竟然是希特勒,大多同学都义正严辞地谴责了希特勒在历史上所犯下的罪行,然而也有少数人为希特勒辩解,现将他们的观点摘要如下:

    同学甲说: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历史,希特勒的种族理论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希特勒组织德意志人发动屠杀犹太等民族的战争是无可厚非的,他的一生都是为了德意志民族,他是爱国的。

    同学说:希特勒能从一名街头游浪汉发展成为一名一呼百应的国家元首,说明他才华横溢,有本事,而且他非常地爱他的母亲,将他母亲的头像一直挂在胸前直到死,希特勒不是个混世魔王。

    同学丙说:希特勒敢打敢拼,所向披麾,他智勇双全,决策英明果断;他坚持自己远大的目标,并为其百计千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忧国忧民,决定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于是他日理万机劳碌奔波,这种精神在今天仍使我们获益匪浅。

    希特勒是个举世公认的典型的历史反面人物,他的名字与战争狂人、混世魔王等到同义,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却以希特勒为崇拜偶像。透过同学们对希特勒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反映出部分中学生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也暴露出当前历史教学中种种问题:只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轻视历史学科以德育人、以史育人的独特教育作用;只注重“智力”的开发,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停留在公式化的说教、程式化的分析,记忆性的结论,轻视了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只注重学科知识自身的逻辑,忽视了知识发生的人文背景。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坚守历史学科这门重要的人文学科阵地,加强历史人物教学,以史育人,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

 

 

一、以史育人塑造学生良好品格的依据:

1 、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十多年改革开放,使我国物质文明建设迅猛发展。二十一世纪我们要达到两个文明共同发展,这就要克服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   二十一世纪更为严峻的是道德危机的挑战。因此,我们要培养中学生健康的人格,要使其成为“人”。历史人物是的载体,利用“历史人物”这一德育教育资源来塑造下一代,是扭转道德滑坡的良好途径之一,新世纪需要我们培养出既具有缜密严谨、求异创新的科学素质又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文化气质等人文素养的人才,因此,以史育人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新教育大纲也强化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德育任务。  

2 、是历史学科特点决定的。

历史学科,在培养和塑造学生良好道德品格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真实可信、直观形象、以情感人。尤能充分体现这一特点的是历史人物教学。人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新版高中历史教材所提及的中外历史人物数以千计,具有珍贵而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以历史人物为德育教育的载体,用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去感染、熏陶、鞭策、警示学生,达到以史育人的目的   。新教育大纲规定历史学科要对学生进基本知识、思维能力、德育教育。历史教学加强对学生传统道德教育,是大纲规定的三大任务之一,也是党和国家赋予历史教育的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都明确指出:教育要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只有渗透德育教育,才能使历史教育发挥其现实的作用,才会历史教育具有生命力。  

3 、是学生认知情感发展的需要。  

目前高中生心理特征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时期,这决定他们不可能从很深的理性认识上传统道德的实质,他们更容易从具体、形象、生动的历史人物中去感知传统道德。同时,他们的认知情感由冲动的感情型向理知的认知型发展——即要求认知内容的不断丰富,认知品质不断朝着理性思维方向发展。历史人物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教学能够满足多层次,递进性的认知规律。高中生又是理知型情感形成的重要阶段,经过历史人物某种品质的反复熏陶,就会内化为学生的个人品质,升华为某种情感。他们就会怀着这种情感对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评判。

历史的客观存在,其人物的形象性,可以避免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逆反心理。只有人物的教育,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共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正如列宁所说的 " 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也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 这就是说,历史人物的典型道德形象引起的情感体验和共鸣往往是产生道德行动的强大动力,杰出的历史人物的英雄气慨、高尚情操,反面历史人物的无耻行径,丑恶嘴脸都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思想共鸣,从而产生敬仰,赞叹和厌恶,憎恨的道德感。

 

 

二、加强历史人物教学,以史育人的途径  

1 、改革历史人物的教学方法,尽量多地让学生参与讨论。按照教育心理学理论,连“认知”都被视为一个“建构”的过程,那么情感和观念的形成就更要依靠学习主体,也即学生自己去“体验”和“生成”了。让学生在参与讨论中,由教师教学生学变为师生互教互学,互惠互动,在讨论中去体验和感悟,去选择和评判,去思考、诘问、创新历史,由“论他”变为“论我”,让学生找到学习历史的兴趣,从史学中领悟到真实深刻的人生,史学成为人对自已生命的领会和意义阐释。换一个角度讲,从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文立场出发,在教育过程中也应当摒弃那种耳提面命的填鸭方式,而提倡让受教育者自觉主动地、有选择地“乐从”。况且在当前传媒发达、社会关系复杂的背景下,学生在学校之外还会受到形形色色的观念、意识的熏陶浸染,只靠教师一张嘴根本敌不过那许许多多张嘴,只有调动和依靠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

2 、比较历史人物以激发爱憎分明的情感。  

正面人物的品格可以用反面人物来反衬,在历史人物的教学中对精神品质绝然相反的人物须注意归类比较。如近代史中视死视归血染疆场的关天培、陈化成与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的牛鉴叶志超这些反面人物比较;诸如此类历史人物不胜枚举。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确是非曲直,可激发对正面人物的爱,对反面人物的恨,爱憎感由然而升。  

3 、评价历史人物中培养道德评判能力。  

在历史教材中对重要的人物都有评价,人物教学中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展开人物评价:结合历史时代、根据人物的活动、一分为二的分析其精神品格形成的原因。教学中要经常地分析人物精神品质的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使学生明确道德评判的根本性标准;认识什么样的精神品质才是受人传颂的美好品德。这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就是学生深刻内省自我教育自我评判的过程。  

4 .在行动上实践历史人物的言行品质。  

在政教处开展德育教育专题月活动时,由历史教师作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专题讲座,首先进行正面引导,让学生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寻找行动的依据,让历史人物的形象去引导学生自觉行动。在三月开展象雷锋一样生活的活动;向父母献爱心的活动;与贫困学生结对展开手拉手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许多学生实践着历史人物的言行品质。

以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为中心来再现历史过程,重视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历史人物教学有助于推动人认识自我、成为自我和发展自我

在历史人物的教学过程中唤醒个人的自觉意识,能够对人的发展有一份终极关怀。在历史人物的教学过程中,要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教育学生用历史成败得失的眼光来看问题,注意社会群体的长远利益  

 

 

四、原则  

加强历史人物教学,以史育人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是客观性原则。历史是一门科学,历史人物的活动总是受阶级和时代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实事求是的讲述。既要讲到历史人物的闪光点,也要涉及他的局限性,这样才是真实丰富的历史人物,也更有唤起学生的认同心理。

第二是情景性原则。历史人物的活动总是具体而生动的,我们应尽最大努力去创造能使学生引起直觉的情景,使其能够展开合理想象,形成共鸣。第三是激励性原则。历史人物教学可以对学生起到“善可以法,恶可以戒”的作用。但鉴于中学生年龄、心理特点,还是侧重正面教育为好。通过正面教育,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鞭挞人间丑恶。

我们在历史人物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其育人功能,结合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明确教学任务,遵循教学原则,加强德育渗透,揭示民族的灵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以适应“以德治国”的需要,真正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